《表一:20世纪20年代《歌场魅影》在上海放映情况 (1)》

《表一:20世纪20年代《歌场魅影》在上海放映情况 (1)》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神怪”到“歌舞”:中国“期待视界”中的《歌场魅影》评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歌场魅影》(1925年)是一部翻拍率相当高的电影。欧美在1943年、1962年、1989年、1990年、2004年均有版本问世。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将其改编,创作出了一部举世瞩目的同名音乐剧,于1986年在伦敦首演。《剧院魅影》作为韦伯最为成功的音乐剧之一,在上演不久就大受欢迎,成为最热门的长期公演剧目,在伦敦和美国的百老汇也被称为最为“一票难求”的作品。至今该剧在全球有16个制作版本,并在超过20个国家演出过,在全球拥有5800万观众,还享有包括最佳音乐剧奖在内的七项托尼奖和三项奥利弗戏剧奖。剧中,韦伯创作的同名歌曲《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和《夜半歌声》(The Music of the Night)也同样风行全球。中国导演马徐维邦1937年导演的影片《夜半歌声》是中国早期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1985和1995年,中国都有翻拍《夜半歌声》,尤其是1995年香港再拍的《夜半歌声》,它的恐怖意味几乎消失殆尽,革命的情怀也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可歌可泣的爱情,与爱情一起流传开去的是影片中几首优美动听、感人肺腑的歌声。这当然也与观众们的期待视界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