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市在全国运动会上取得的奖牌情况》

《表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市在全国运动会上取得的奖牌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人口结构转变视域下的上海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根据历年《上海体育年鉴》数据整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在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上的奖牌排名,也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上海在全运会上的奖牌排名均未进入前3(表1)。虽然,走“少而精”路线,已成为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共识,《上海市体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强调“走精兵之路”。但需注意的是,青少年人口占比萎缩事实上也会制约“少而精”路线的实施,毕竟后备人才基数是制约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刚性条件。此外,上海为了破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数萎缩的瓶颈,利用其自身的经济与区域优势,引进了不少外省籍运动员。比如,上海在第九届全运会取得的金牌中,有14%是由引进运动员取得的,而第十、十一届全运会该比例分别为38%、36%(缪佳,2012)。引进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较大弊端。如大量引进运动员会导致原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系统阻塞,削弱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培养运动员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引进运动员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其受教育质量能否使其退役后在上海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是亟需关注的现实问题。加之随着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经济强省逐步加强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引进外省籍运动员,导致引进运动员的竞争日益加剧,引进成本逐渐提高。所以,不管是基于运动项目竞技水平保持核心竞争力的视角,还是基于对引进运动员策略弊端反思的视角,上海均应把转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2004年的占比。此外,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户籍人口中14岁及以下人口占比仅为8.6%,而全国的这一比例为18%,美国为20%,德国为14%,日本为13%(姚丽萍,2014)。青少年人口占比的萎缩从刚性上制约着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据上海体育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二级及以上运动员人数为2 099人,2016年为1 824人,6年内缩减了275人(上海市体育局,2018)。养方式作为破解后备人才基数萎缩难题的根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