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翻译能力”构成要素》

《表4“翻译能力”构成要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标”框架下BTI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及评价体系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以上两表可以看出,国内外对翻译能力的阐释维度极为多元,主要基于本质和属性、元能力、构成要素、发展层次和阶段、认知和功能、工具和交际、翻译行为、跨学科视阈、翻译教学(汉英/英汉单向翻译能力、MTI翻译能力)、不同专业领域(中医、民族文化等)以及翻译测试等维度探讨,近期的研究视角更加具有学科和专业针对性,研究路径值得重视。然而,傅敬民认为,“不能将太多的内容置入翻译能力概念。让某个关键性的概念承载过多的内涵,势必导致概念边际混乱,并不利于围绕该概念展开研究”[9],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因为过多地掺杂学科、职业及社会的复杂语境势必影响概念的明晰度。方梦之先生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词典》将翻译能力定义为“把源语语篇翻译成目的语语篇的能力,是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文化素质以及技巧运用能力等的综合体现”[11]。根据“国标”的规定,翻译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口笔译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外交、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工作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2]。在此指导下,翻译能力可细分为双语基础能力、翻译知识与能力、相关知识与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四个模块。双语基础能力上面已经提到。翻译知识与能力主要含括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方法论、翻译本体认知、双语文化思辨等。相关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译者的人文素养、百科知识、翻译技术(工具)素养等。翻译实践能力指译者通过策略选择、语境识别、信息加工、思维想象、逻辑思辨、推理洞察、文化思辨、语言再造、语篇审美等心理行为和手段实现双语转换的能力。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