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各类高校城乡男女学生分布比例 (%)》

《表2 各类高校城乡男女学生分布比例 (%)》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城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演变——基于1982—2015年福建省的实证调查》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现有的高考录取体制下,本文所调查的三类院校的录取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重点高校的录取标准最高,普通本科院校次之,专科院校的最低。这些院校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是高考成绩。因此,一个人能进入哪类院校读书主要取决于他的高考成绩。“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录取原则实际上保证的仅是形式上的平等即规则面前无歧视,而忽视了实质上的不平等即考生在参加高考前就已经在社会方面存在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和家庭出身有很大关系。丰富的家庭资源、父母较高的教育期望、良好的教养方式及较强的学业指导能力等使得城镇女生更容易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因而更有可能进入高层次院校就读。相反,由于缺少各种有利于学业成功的资源,大部分农村女生很难达到高层次院校的录取标准,只能进入入学标准较低的院校或就学成本不高的专业就读。这便是前文统计结果显示的城镇女生相对集中于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而农村女生则主要集中于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缘故。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EMI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只要优势普遍存在,优势群体将为子女争取获得一定程度的优势;当数量方面的差异到处可见时,优势群体将获得数量上的优势;当质量方面的差异到处可见时,优势群体将获得质量上的优势;只要特定阶段的教育还未普及,优势群体将利用他们的优势为子女争取到该阶段的教育;一旦该阶段教育普及后,他们将寻求该阶段教育在质量方面的差异,并使用自身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各种优势为子女争取到数量相当但质量更好的教育。换句话说,无论是在机会的数量还是质量方面,优势群体总是可以有效地、持续地确保子女的优势地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