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部分移民美国的重要物理学家(1933—1940年)》

《表2 部分移民美国的重要物理学家(1933—1940年)》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战争与大学:二战及冷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演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Roger L.Geiger.To Advance Knowledge:The Growth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1900-1940[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243。

二战时期大量欧洲科技精英迁入“天堂之处”美国,夯实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智力基础。1933年7月,希特勒政权通过《重设公职人员法》,发动“文化清洗运动”,从而掀起了一场世所罕见的文化迁移浪潮。据美国流亡史研究专家莫尼克·R·戴维(Maunic R.Davie)的统计,1933—1945年间共有1 400多名德国科学家被迫逃离,其中有1 090人流亡到了美国。[7]其中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于1940年定居美国。至1941年,约上百名德国物理学家相继流亡到美国,占所有出逃德国物理学家的4/5以上。[8]114-119这些物理学家当中有9位是当时或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古斯塔夫·赫茨(Gustav Hertz)、维克托·F·赫斯(Victor F.Hess),以及奥托·斯特恩(Otto Stern)、费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尤金·P·维格纳(Eugene P.Wigner)、沃尔夫冈·E·泡利(Wolfgang E.Pauli)、汉斯·贝特(Hans Bethe),以及来自丹麦的尼尔斯·H·D·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和意大利的恩利科·费米(Enrico Fermi)、埃米利奥·吉诺·赛格雷(Emilio Gino Segrè)。[8]114-119这些科技精英的加入,加快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物理学、工程学等相关硬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使美国研究型大学科技实力如虎添翼(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