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瘤胃能产生微生物植酸酶的细菌》

《表3 瘤胃能产生微生物植酸酶的细菌》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畜禽粪便磷排放减少的措施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Reid等[63]首次报道绵羊能将饲料中的植酸磷完全降解为易消化的无机磷。随后,Viveros等[64]首次发现,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是通过分泌植酸酶来水解饲料中的植酸磷,释放磷元素。植酸酶水解植酸是以分步的方式进行的,植酸酶能分步将植酸水解成不同的中间产物植酸五磷酸酯至植酸一磷酸酯,但最终产物主要以二磷酸肌醇为主[5]。至今为止,已研究发现能产生植酸酶的瘤胃细菌种类很有限,详见表3。由表3可知,已发现分泌植酸酶的细菌主要为Bacillus(杆菌属)、Prevotella(普雷沃氏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和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属)等。应用于生产植酸酶的需要满足的特点是性质稳定,主要包括耐高温和耐酸碱。因为对于家禽、兔子等动物饲料常需制粒,而制粒温度至少要保持在70℃。但目前发现的植酸酶适宜温度为46~57℃,超过60℃时,植酸酶的活性有部分损失,温度达70℃时,酶的活性大部分丧失。此外,生产中常用的植酸酶均为酸性植酸酶,而酸性植酸酶主要在胃(pH<7)内起作用。曾有学者发现,中性植酸酶也能在pH值逐渐升高至中性地肠道中起作用,推测中性与酸性植酸酶联合使用,将延长整个胃肠道中植酸酶的作用时间,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植酸磷的消化。因此,虽然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已在动物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现有的产品存在着适用pH值范围窄,对热稳定性差等诸多缺点。更高效、应用范围更广泛的植酸酶还有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