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98—2012年高中阶段普职招生及在校学生数情况统计表》

《表1 1998—2012年高中阶段普职招生及在校学生数情况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时代中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其化解》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1998—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工作,中专毕业生可以分配到机关事业单位,吃上“皇粮”,考上中专就可以拿到“铁钣碗”。大多数农村孩子为了跳出“农”门,初中毕业选择报考中专,考不上中专的读高中。上世纪九十年初,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家计划调控慢慢淡化,从1996年开始正式施行不包分配工作的政策,1998年各地开始大规模施行,2000年包分配制度全面停止。在这个阶段,全国各地纷纷实施机构改革,压缩行政事业编制,乡镇五年内行政事业编制只减不增,县级及以上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招聘,不论工作内容是什么,其岗位如何,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有的职位甚至要求研究生以上,就连乡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由于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聘的条件都把中职毕业生拒之门外,从此以后,中职毕业生通过招考招聘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成为历史。同时,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企业有了自主用人权利,也纷纷提高了就业门槛。许多用人单位常以文凭、学历作为聘用、选拔人才的标准,使得一些中职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岗位被大学生挤占。这种高文凭、高学历的标准要求不断强化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就是追求高学历、获得高文凭,中职学校的吸引力迅速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1999年、2000年中职招生数迅速下降,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包分配制度的停止。2002—2007年中职教育招生数实现了六年增长,主要是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的出台,对中职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并没有改变中职教育下滑、整体吸引力不足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