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劳动力流动范围选择的“非线性”收入效应——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劳动力流动范围选择的“非线性”收入效应——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劳动力流动范围选择的“非线性”收入效应——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受教育年限表示为:未受教育=0、小学=6、初中=9、高中、中专和技校=12、专科(成人教育)=14、专科(全日制教育)=15、本科=16、研究生及以上=19。

(2)核心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LDi表示劳动力的流动范围选择,用个体的流动范围来衡量。从表1可以看出,2013-2016年,跨省流动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虽然到2016年达到49.07%,依然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选择,但总体规模下降显著。2016年,省内跨市流动的占比达33.58%,且4年里占比在持续上涨,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规模变动尚未形成明显趋势。整体上,这与段成荣等(2017)[4]对我国人口流动形势的分析相符,跨省流动趋势依然是主流,但内陆省会城市的吸纳能力不断提升,省内跨市的比例正在大幅增长。表2中,劳动力流动范围的均值为2.318,也说明流动范围主要以长距离的跨省、跨市流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