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障”的主要义项(含语素义)在西汉至清几部文献中的用例(单位:次)》

《表2“障”的主要义项(含语素义)在西汉至清几部文献中的用例(单位: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遮蔽”概念场主导词的语义分析及其历史演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使用频率上看,“障”西汉产生之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用例较多,尤多见于汉译佛经,唐代以来开始减少。从义域发展来看,两汉“障”的对象主要为光、日月、风雨、人身等。如西汉贾谊《新书》卷七:“倍道则死,障光则晦,诬神而逆人,则天必败其事。”“障”可以和“掩”“蔽”“隐”连言或对用。如东汉王充《论衡·说日篇》:“日在上,月在日下,障于日,月光掩日光,故谓之食也,障于月也,若阴云蔽日月不见矣。”《释名·释衣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魏晋南北朝,又扩展到面、眼、头等人体部位及寒热、土气、蚊虻等其他物体,义域基本与“掩”“蔽”相当。如吴支谦《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二:“龙有七头,罗覆佛上,欲以障蔽蚊虻寒暑。”(3/479c)南朝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超达道人》:“仰看虏面,悉见以牛皮障其眼。”又可与“翳”“遮”“覆”连用。如《佛本行集经》卷五十:“我今当听起四壁,障遮诸尘草。”(3/883c)至唐,“障”的对象又增加了口、声音、羞等。如李百药《火凤词二首》:“未能令掩笑,何处欲障声。”且常与此时新兴的主导词“遮”共现,复音组合的数量开始超过单用次数。如张文成《游仙窟》卷五:“巧将衣障口,能用被遮身。”宋元以来,“障”则一般主要用作屏障、阻挡诸义(见表2);明清受佛教影响,则常见于“业障”“孽障”等复音词,还产生了习语“障眼法”。可见,作为新兴的主导词,“障”并未竞争过概念域的旧主导词“掩”“蔽”,至宋反而为另一新兴的“遮”替代。“障”竞争的失败与其词义系统的发展有较大关系。表2为“障”的主要义项(含语素义)在两汉至清几部文献中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