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形态在欧洲早期对位技法中的形成与发展》

《节奏形态在欧洲早期对位技法中的形成与发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节奏形态在欧洲早期对位技法中的形成与发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谱例2为古谱今译的中世纪晚期法国作曲家马肖于1324年所作的四声部弥撒曲《圣母弥撒》28~43小节,此时节奏形态的又一大进步是二分法(3)的节奏划分方式,“人性”首次在以“神性”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中崭露头角。从人的生理结构及心理接受角度讲,二拍子的律动与人体心脏的跳动更加吻合,在西方音乐史上,这种较为隐蔽地从以“神”为主三拍子的节奏形态发展出体现“人”二拍子的节奏形态特征被称为“新艺术”,马肖是这一风格的代表。谱例2反映了13—14世纪经文歌与弥撒曲的总体节奏形态特征:上方两个声部中二拍子的节奏素材处于三拍子的节奏模式之后,仍属于“次要”的节奏形态,下方的对应声部与持续声部则仍以三拍子的节奏模式为主;各声部间的节奏对比明显,开始显示出对位法所要求的声部间应具有独立性的特点;称为“塔里”的这一固定节奏型在同一声部中进行重复,这可以看作是创作技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它的出现为划分音乐结构迈出了第一步,预示了之后的赋格曲主题以相同的节奏组合游移于各个声部,同时它也作为后来的作曲家们统一大型音乐作品的一个缩影,与音高材料一并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区分是平行抑或对比;在部与部、章与章之间辨别是否具有内在的某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