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生物被膜中EPS的成分及其在生物被膜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表1.生物被膜中EPS的成分及其在生物被膜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藻际环境中胞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胞外多糖是藻际EPS中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组分,占EPS总量的40%–95%[5]。胞外多糖根据其结构组成可以分为三类:(1)同多糖:由一种结构单元组成;(2)杂多糖:由两种及以上复杂程度不同的结构单元组成;(3)无规则结构的多糖[7]。少数微藻产生同多糖,如环沟藻的胞外多糖为半乳糖的均聚物[8];其他微藻的胞外多糖均为杂多糖,单体组成更为复杂,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鼠李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以及糖类衍生物等[4]。与藻类相比,海洋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一般是由3–4种单体(如戊糖、己糖、氨基糖或者糖醛酸)组成的杂多糖[9],分子量通常为1×105–3×105 Da[10]。细菌胞外多糖最主要的特征是糖醛酸含量较高,特别是D-葡萄糖醛酸与D-半乳糖醛酸,这赋予其聚合阴离子的性质,有利于它在海洋系统中发挥生态功能,包括微生物粘附、生物被膜的形成、烃油的乳化以及调节重金属和微量金属营养素的流动性等。除了常见的单糖分子之外,胞外多糖中还可能存在有机(乙酰基、琥珀酰基、丙酮酰基)或者无机(硫酸盐、磷酸盐)取代基,这些基团可显著影响胞外聚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包括分子量、糖残基、硫酸化水平、多糖骨架中硫酸酯基团的分布以及抗菌活性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