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每年度产生的平均秸秆量》

《表1 每年度产生的平均秸秆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秸秆还田量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上,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秸秆还田量与玉米基因型两个因素。主因素为秸秆还田量处理,对小麦季和玉米季设置相当的秸秆还田量,共4个处理,分别是无秸秆还田(S0)、半量秸秆还田(S1)、全量秸秆还田(S2)和倍量秸秆还田(S3)。秸秆还田量均按当季生产的地上部秸秆干物质量为标准计算,以当季各处理生产秸秆量的平均值作为全量秸秆还田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半量秸秆还田量和倍量秸秆还田量。在小麦和玉米成熟后,对每个小区进行取样,测定每个小区当季生产的地上部秸秆干物质量,用以计算平均秸秆量,每年度产生平均秸秆量如表1所示。小麦和玉米成熟收获后,S1处理各小区根据计算的秸秆还田量把小区内多余的秸秆人工移出试验地,S3处理各小区根据计算的秸秆还田量把不足的秸秆量人工均匀撒施进去,S2处理各小区根据计算的秸秆还田量多去少补,S0处理则将夏玉米和冬小麦秸秆全部移出试验地。夏玉米秸秆经秸秆还田机粉碎后,在冬小麦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翻入土壤进行秸秆翻埋还田;冬小麦秸秆经秸秆还田机粉碎后,地表覆盖还田,夏玉米贴茬播种。副因素为基因型,设置2个玉米品种,分别为郑单958(ZD958)和浚单20(XD20),播种密度为67 500株/hm2,行距60 cm。试验小区面积为36 m2(3.6 m×10 m),3次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