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具有核定位或核转位现象的GPCR》

《表1 具有核定位或核转位现象的GPCR》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G蛋白偶联受体的核转位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也称为七跨膜受体,属于单体七螺旋糖蛋白家族,可识别广泛的细胞外介质,包括胺离子、脂质、肽、蛋白质和感觉信号介质(例如,光和嗅觉刺激分子)等,并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1]。此前认为,所有GPCR都通过类似的分子机制起作用,细胞外配体在细胞膜上与GPCR结合,导致受体蛋白的构象变化,从而促进受体与不同类型的异源三聚体G蛋白的结合,这些G蛋白与α和β/γ亚基复合物结合,并附着在质膜的细胞质表面上。配体激活受体与G蛋白的相互作用触发了GTP在α亚基上与GDP的交换,导致G蛋白与受体的解离以及G蛋白、α亚基与β/γ亚基复合物的解离,然后释放的G蛋白亚基α-GTP和游离β/γ能够与不同的效应酶和离子通道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相应的生理反应[1]。从20世纪80年代在GPCR配体的核结合位点取得突破性发现以来,已有约30个GPCR被发现具有核定位(nuclear location)或核转位(nuclear translocation)的现象(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