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Cu-Cr-Zr合金{111}<110>滑移系的平均施密特因子》

《表1 Cu-Cr-Zr合金{111}<110>滑移系的平均施密特因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Cu-Cr-Zr合金搅拌摩擦焊接接头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与时效态BM的平均硬度(128 HV0.2)相比,转速为750 r/min和1500 r/min时效态NZ的平均硬度分别对应为77 HV0.2和66 HV0.2,均有所降低(图5(a)和(b))。根据细晶强化理论,与BM相比,NZ晶粒尺寸明显细化,如图3(c)和(e)所示,其硬度值理应提高。但实际上NZ的显微硬度反而降低。这是由于一方面FSW高温剧烈塑性变形促使沉淀相加速回溶,沉淀强化作用减弱[16],另一方面FSW导致晶粒取向改变,表1为Cu-Cr-Zr合金{111}<110>滑移系的平均施密特因子,在硬度加载方向上,与BM的施密特因子(0.438)相比,转速为750 r/min和1500 r/min时效态NZ的施密特因子分别对应0.455和0.459,均有所提高,呈现出织构软化效应[17]。时效态NZ的平均硬度在转速为1500 r/min较转速为750 r/min的低。这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第一,转速为750 r/min时NZ中的沉淀相数量较多,沉淀强化效果较强;第二,在该转速下NZ中的晶粒尺寸较小,细晶强化作用较强;第三,在该转速下NZ中的施密特因子较小,织构强化作用较高。但转速为750 r/min与1500 r/min下时效态NZ的施密特因子相差较小,因此晶粒取向对Cu-Cr-Zr合金硬度的影响并不属于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