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分类依据下的植物凝集素分类》

《表1 不同分类依据下的植物凝集素分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植物凝集素的生物学功能与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植物凝集素存在于大多数植物中,能与特异碳水化合物可逆结合,是一种非酶非免疫来源的蛋白或糖蛋白[1]。植物凝集素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Peter Hermann Stillmark在1888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描述了从蓖麻植物(Ricinus com munis)种子中分离出一种剧毒血凝素蓖麻毒蛋白(Ricin)[2]。随后不久Hellin H.在相思豆提取液中也发现了具有类似毒性的相思豆毒蛋白(Abrin)[3]。同时期Paul Ehrlich发现蓖麻毒蛋白和红豆因可以作为免疫学研究的模式抗原,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4]。1936年,Summer和Howell[5]发现凝集素可以专一性地结合糖。1960年,Howell又发现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植物凝集素起到促进作用[2]。1975年,Becker等首次解析出伴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 A)的三级结构[2]。目前为止已经发现1 000多种植物凝集素[2],不同的植物凝集素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活性,根据其结构特征以及糖结合特异性等不同分类方法,可以将植物凝集素分成不同的类别[1,6-7](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