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之”NP与“NP之NP”用例对比》

《表1“之”NP与“NP之NP”用例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形式语法框架下定中标记“之”的起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这里《诗经中》既有“之NP”结构,又有“NP之NP”结构,看起来似乎是反例。但需要考虑到的是,一方面“之NP”结构所占比例较小(7%),另一方面其中很多是固定格式的重复,如“之子”,根据Yue的统计,“之子”共出现了34次,占总数的一半[2]。张敏认为综合考虑起修饰性指示词作用的“之”转入新生的格式中的可能性很大[3]。这里我们并不是认为“NP之NP”结构是从“之NP”转化而来,而是认为“之NP”格式的消失或使用频率极低促使儿童在学习“NP之NP”结构时不再把“之NP”分析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