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 稳健性检验: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表8 稳健性检验: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括号里的数字为t值,*、**、***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为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还通过一系列回归调整以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8。第一,考虑到探索式创新投资可能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反向因果关系,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滞后一期处理。列(1)结果显示,对被解释变量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滞后一期处理后,探索式创新的一次项估计系数为-0.017,二次项估计系数为0.002,且均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支持了上文所得出的结论。第二,考虑到单一被解释变量测算方法获得的结果可能具有偶然性和误差性,本文更换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采用OLS法计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_ols)。回归结果如列(2)所示,探索式创新的一次项估计系数依然显著为负,二次项估计系数仍显著为正,可见结果稳健。第三,借鉴苏昕和周升师[10]的做法,本文通过替换核心变量对探索式创新进行重新估计,即采用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EI)对其进行重新衡量。结果如列(3)所示,可以发现,探索式创新(EI)的一次项系数为-0.019,二次项系数为0.001,均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更换解释变量估计方法后的结果仍然与前文检验结果相一致,这表明探索式创新投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的结论是稳健的。第四,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以缓解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对本文估计结果的影响。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遗漏变量而产生的内生性问题,从第(4)列显示的结果来看,本文的主要结论依然成立。第五,张倩倩等[43]、姜博等[44]曾提到,管理层可能基于自利动机对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进行“会计操纵”,其中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能够增加当期现金流,资本化处理能够增加以后年度现金流。股权激励作为缓解股东与管理层间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已被广泛运用,管理层有理由通过增加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调高当年利润,以便顺利行权。为此,本文参考已有研究,在原有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增加管理层持股比例(Gshare)、股权集中度(Cent)和是否为股权激励行权期的哑变量(Stock)。列(5)的结果表明,在增加变量后,回归结果仍然呈现“U”型关系,证明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在所增加的三个控制变量中,只有股权激励行权期的哑变量未呈现显著性,表明当期是否处于股权激励的行权期对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趋势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