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含茯苓方剂主治病证 (频数≥15)》

《表4 含茯苓方剂主治病证 (频数≥15)》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986例新安王氏内科含茯苓处方用药规律及数据挖掘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1为含茯苓方剂中出现频次较高的30味中药,其中常与茯苓配伍的佩兰、白术、豆蔻、肉豆蔻、桂枝、厚朴、陈皮、紫菀、青蒿、藿香、罂粟壳等均属于芳香类中药。明·贾九如[10]在《药品化义》一书中论述了五气所入,认为“芳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分析表2常用药物归经,出现频次较高的中药多属于脾、胃、肺三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明确指出了痰湿与脾、肺关系密切[3]。表4中可见茯苓与芳香族药物相配多治疗脾系、肺系疾病。芳香者悦脾、开胃,化浊行气,使郁结的湿浊陈气得以开解,肺为水之上源,治节失司,痰饮自生,香者,气也,多从口鼻入肺,且药性多温热,其味多辛,辛者发散,一能开胸肺之气,气顺则痰消,一能发人体诸阳,阳盛则阴邪易消,故芳香类药物与脾胃肺的关系亦密切。王氏以芳香药物配伍茯苓治疗痰湿之证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意,体现了其用药轻灵,正邪兼顾的临床用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