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宏观和微观模型结果的比较[44]》

《表2 宏观和微观模型结果的比较[44]》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纳米压痕技术应用于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徐晶等[41]用纳米压痕技术研究纳米Si O2改性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时发现,掺入纳米Si O2后,ITZ厚度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压痕模量的提升幅度较大,主要是由于纳米Si O2的填充效应和火山灰效应使得孔隙和缺陷减少。Hou等[42]认为这种改性作用主要发生在水化早期,纳米Si O2在早期水化的加速作用主要是通过加速水泥溶解和水化物在纳米Si O2颗粒上成核,这种加速作用有助于C-S-H凝胶的形成,使得混凝土早期强度提高。Xu等[43]发现C-S-H与水泥颗粒的界面实际上是水泥颗粒周围的一层膜,在水化早期随着纳米Si O2的加入,该膜层变得更加致密。Xu等[44]增加了抗压试验和杨氏模量宏观测试实验,宏观和微观测试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C-R为添加纳米Si O2的混凝土实验组,C-N为未添加的实验组),两种测试都得到界面过渡区与浆体的杨氏模量之比从50%左右增加到80%的结果。这可归因于纳米Si O2在早期对界面过渡区的改善作用,使得孔隙的体积分数显著降低,其中ITZ和水泥浆体的孔隙体积分数分别从51%、19%降低到13%、11%,而C-S-H相的体积分数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