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课程设计纲要》

《表1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课程设计纲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本土化社会工作还是爱国主义运动——乡村建设运动的再认识》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梁漱溟:《梁淑溟先生教育文录》,邹平: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35年,第167页。

乡村建设运动的主体是指接受过相关训练,领导、组织或参与具体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的知识分子,包括两个部分:下乡的城市知识分子和毕业于乡村建设团体成立的培训机构的实务工作者。领取薪酬以及工作能力的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主体“专业性”特征的两个重要表现,但在两个方面乡村建设运动都有所欠缺。一方面,乡村建设运动中,绝大多数乡村建设组织经费难筹,其中工作人员薪酬不高。“地方服务人员生活费之规定,因自治经费特别困难,故于开支上不得不探取极端紧缩办法,同时,地方服务人员之生活费亦不能不定为最低限度。”[20]可见,虽然大部分的乡村建设工作者是领取薪酬的专职工作者,但乡村建设运动工作者的薪酬只是最低限度,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种带有爱国主义色彩的志愿行为。另一方面,乡村建设工作者的整体专业化程度有限。虽然乡村建设运动中有不少较高学历、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但是其中所学专业为社会工作或相近专业的人员相对较少。以晏阳初河北定县实验为例。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成立,晏阳初带领一批高学历人才举家迁往农村,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时称“博士下乡”。但此“博士下乡”中的“博士”学习教育学、农学的偏多,仅有少数学习社会工作或相近专业。任职平教会主任一级的工作人员中只有李景汉一人具有社会学专业背景。[21]此外,因返乡知识分子人数有限,为获得大量合格的乡村建设工作者,不少乡村建设组织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但各培训机构对乡村建设工作者的训练中少有涉及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譬如,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创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教学课程只是涉及了一些基本能力训练,几乎没有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内容(见表1)。加之,每期培训时间不长,因而接受训练的乡村建设工作者并不能达到专业水平。甚至梁漱溟自己都未能满意,“研究部之成绩,以本院专门学术之教员颇形缺乏,殊嫌空疏;训练部成绩,前后结业约七百人,为数非少,但为期只有一年,于服务精神之陶铸,技术能力之养成,除极少数外(约千分之二),实觉难言”。[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