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胃肠阶段可给性浓度和可给性测试结果》

《表2 胃肠阶段可给性浓度和可给性测试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铬渣污染土壤PM_(10)和PM_(2.5)组分中六价铬的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评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供试土壤样品在胃肠阶段的可给性浓度和可给性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六价铬在胃肠阶段的可给性浓度均小于供试土壤样品中六价铬的总浓度,这表明进入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六价铬,即使是在酸性很强的胃环境中也不可能完全溶解,并进入到人体的血液循环中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因此,测试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并以此为基础对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供试土壤中的六价铬在不同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差异较大,其中,胃阶段为0.0301%~0.9483%,平均值为0.4821%;肠阶段为0.0018%~0.3934%,平均值0.1578%,约为胃阶段的0.33倍。由此可见,六价铬在胃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均极低,这主要是由于在UBM提取过程中,由于胃液的强酸性环境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共同构成了良好的氧化还原条件,导致六价铬在进入小肠之前被大量的还原为三价铬[22],而且,由于三价铬氧化为六价铬的动力学非常缓慢,土壤中很少存在三价铬向六价铬的转化[23],从而导致了六价铬在胃中的生物可给性整体表现极低。然而,Yu等[24]在对铬矿物残渣的研究中发现,六价铬在胃肠阶段具有较高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53.8%和42.9%,这主要是由于铬矿物残渣中有机组分含量较低所致,当向其中加入牛奶、面团等有机组分较高的物质时,较低的pH环境和较高的有机质组分促使了六价铬的大量还原,生物可给性降低了1个数量级,可给性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另外,Yu等[24]的研究也表明,由于pH的升高,铬在形成的原位铁氧化物上大量吸附,并与铁形成共沉淀,导致其在肠阶段的可给性比胃阶段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