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

《表2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城市群产业分工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陶友之等:《苏南模式考察报告——发达地区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途径的探索》,《上海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具有区位、交通等比较优势的城市率先发展,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都大幅扩张,发展成为核心城市,迫于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那些附加值较低、占用空间较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向周边城市转移,促进周边城市经济加快发展。核心城市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了工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制造业在核心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在城市群内,无论是核心城市,还是外围城市,产业发展都仍以工业为主,不同的是,城市间产业分工转变为核心城市专业化于高新技术制造业与外围城市专业化于低技术制造业之间的分工。在很多情况下,核心城市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为外围城市的低技术制造业提供生产设备和中间投入品,即迂回生产。因此,把上述分工形式称为工业垂直分工。到20世纪90年代,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沿江地区(3)和沿海地区(4),主要发展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高科技产业、汽车业等,为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中间投入品;“苏锡常+杭嘉湖”地区(5)的工业发展则集中于轻工业及一些与上海高科技产业相配套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如表2所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工业垂直分工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