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公共租界交通事故和违章案件统计(1931—1937年)》

《表2:公共租界交通事故和违章案件统计(1931—1937年)》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城市交通治理探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593页;华文处译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1931—1937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档号U1-1-957、958、959、960、961、962、963。

综论而言,伴随近代租界机动车辆增加,一段时期内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但至1933年前后逐而递减;且1930年代致死率与1920年代相较亦为下降。譬如电车初行“惨祸频闻”,嗣英电公司“所提倡‘平安为先’之政策,成效甚佳”;1909、1918年分别载客11772715、78683690人,但受伤由每百万人占19人减至3人。(1)再如1935年,英汽公司平均每行驶139154英里致人受伤仅1起(全年未有致命);上年平均每行驶81705英里发生此项事件1起。是年,租界车辆“比往年为多。惟所发生意外事件及致命事件之数目,为近数年来之最少者,良堪满意”。(2)至1936年,肇祸共计9520起,受伤3634人,“为已往五年中最低数”,死亡84人,“实为已往十年中之最低者”。(3)揆厥原因,面对交通事故频仍,租界当局通过设置机构和建构规则、执业训验和行停管制及安全教育和违法处置等模式治理,致使肇祸逐而递减,这在车辆数攀升态势下所呈现,凸现出交通治理成效,亦确保城市功能和社会秩序循是以进。推广其意,在现世交通事故频发之际,追溯近代中国城市交通的治理经验,不仅可对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殷鉴,亦可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衍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