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用汉字构意揭示语词隐含义 开辟诗词赏析新途径——以“尽”字为例》

《表3:用汉字构意揭示语词隐含义  开辟诗词赏析新途径——以“尽”字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用汉字构意揭示语词隐含义 开辟诗词赏析新途径——以“尽”字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白居易《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中“尽”用来修饰限制动词“烧”“淘”,意义相对虚化,但其隐含义“逐渐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却还保留着:其中“尽”不仅表现草被野火烧光、千古风流人物被滚滚长江波浪冲洗掉而无任何剩余的结果,同时隐含着“草逐渐减少”“风流人物逐渐被遗忘”的动态变化过程。“烧不尽”即烧不完、烧不光的意思。这里的“尽”与“完”“净”“没”意义相近,但却不可替换。同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林杰《乞巧》“穿尽红丝几万条”,张籍《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曾几《三衢道中》“小溪泛尽却山行”,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其中“尽”是副词,分别用来修饰动词“落”“穿”“说”“过”“泛”“进”,表现结果“完,没有剩余”;意义相对虚化,却还保留着隐含义“逐渐减少”或“逐渐靠近终点”的动态变化过程。显然,这些虚化为副词的“尽”,隐含义虽较弱,但仍对其语用功能有规约作用,因此“尽”仍不可用“完”“净”“没”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