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79—1982年国家公费派出留学人员和回国人员统计表》

《表1 1979—1982年国家公费派出留学人员和回国人员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大学教师流动的历程与特征——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国家教委外事司.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现行政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0.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青年教师数量匮乏。为了调整不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于1982年3月制订了《聘请科学技术人员兼职的暂行办法》与《实行科学技术人员交流的暂行办法》,1983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这些政策在保留大学教师编制的基础上,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大学教师流动进行“指令性”引导。由于高校没有自主的人事权力,教师和学校之间不存在自愿、双向选择的流动渠道。此外,为了满足高校对高水平师资的需求,国内掀起了派遣大学教师出国留学的热潮。然而,向海外输出的教师数量远远多于毕业回国的人员数量,大学教师流失海外的问题初见端倪。1978—1982年期间,国家共派出留学人员9149名,学成归国人员3652名,留学人数是学成归国人数的2.5倍(表1)。总体来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主导着高等教育和学术职业的发展,高校人事制度缺乏竞争与分流机制,大学教师主动向海外流动仅是个别现象,学术流动行为发生率低。“政府主导”下的被动流动是这一时期我国大学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