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代表性文献对未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预计》

《表3 代表性文献对未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预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十四五”时期我国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预测及风险应对》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四是全要素生产率难以大幅提高,但面临多重可能情景。全要素生产率来源于科技进步、体制改革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5年党中央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通过引进吸收与加强自主创新,我国创新资源加速积累、创新效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建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以省级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基础研发体系,创新生态不断改善,PCT专利、科研论文等创新成果位居国际前列。我国科研人力资源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科学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开发支出占GDP比重升至2.19%,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8.5%,接近世界创新国家第一方阵;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升至世界第17位;创新指数升至世界第22位,成为前25名中唯一非高收入经济体。然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内部制度深化改革更为艰巨,创新积累、体制创新仍然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受到制约。2025年之前,一方面,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尚存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各国全要素生产率仍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我国不少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不畅,加之美国转向全面遏制我国创新发展,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层次改革形成新的改革共识、突破既得利益障碍存在很大难度,技术创新红利和制度红利释放均受到影响,阻碍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2025年之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逐步走向高潮,我国有望凭借良好的制度环境、积累的科教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式创新,实现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实现领跑。结合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其他权威机构研究结论(见表3),[10,11,12,13,14,15]预计2021—2025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有1.5%、2%、2.5%三种情景,2026—2035年有2%、2.5%、3%三种情景(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