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类型新乡贤促进乡村振兴机制的比较分析》

《表3 不同类型新乡贤促进乡村振兴机制的比较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培育“新乡贤”: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构建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笔者进一步比较了三种类型新乡贤促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公共化后的宗族权威利用村庄内部的宗族组织及其网络,并通过由宗族组织(宗族理事会)转化的公共性组织(村民理事会)的运行机制组织农民,达到了激发村民有效参与、促进村庄有效治理和减轻村干部治理负担的效果。在地化后的文化权威利用村庄内部的宗族组织及其网络(案例2中宗族的组织化程度小于案例1),构建新的公共性组织——老人协会,并通过老人协会的连带性吸纳功能,达到了老人老有所乐、村庄公益事业有组织、村庄传统文化有传承的效果。体制化后的经济权威,其个人能力能够在村庄公共治理领域得到有效发挥,强化了村委会的治理能力,最终达到了激发村民参与、发展村庄产业、促进有效自治的效果。总之,上述三类乡村权威均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育机制才能从一般性乡村权威转变为新乡贤,并继续利用村内已有组织资源,通过村内组织的再运作机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村庄善治的治理绩效。同时,三个案例中新乡贤的类型不同,他们通过村内组织再运作实现的治理绩效也存在差异。公共化后的宗族权威促进村庄自治;在地化后的文化权威促进文化发展;体制化后的经济权威则促进村庄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