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两种复合地区主义的比较》

《表1 两种复合地区主义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基于对复合地区主义的再思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新复合地区主义的价值导向是求“同”与求“通”的一种混合。从既有的区域合作范式来看,不论是欧洲、北美还是其他地区,其在一体化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同”,即促进地区内国家政策的协调趋同、制度的对接趋同、身份的认知趋同等(尽管这种趋“同”的程度强弱有别)。在东亚合作的实践中,求“同”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如亚洲货币基金(AMF)的尝试、TPP或RCEP关于统一地区自贸标准的尝试等。但不同于欧洲的成功,东亚求“同”的合作或以失败告终,或是矛盾丛生,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忽略了亚洲与欧洲在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固然,亚洲也强调“同”,但更重视“通”,即在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以达成沟通和交流。[41]尽管旧复合地区主义认为亚洲不需要排外的地区认同或区域共同体,地区的往来会推动建立强烈的团结感,[28](686)但这种团结感是什么,其核心精神又是什么,旧复合地区主义都语焉未详。而事实上,早在2010年,东盟在第17次首脑会议上通过的《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中就提出了要实现基础设施、机制和民间的三大互联互通。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进一步把互联互通的领域明确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伴随着近些年“一带一路”建设的蓬勃发展,联通欧亚大陆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产业合作不断深化,互联互通正成为亚洲内部的政治共识,求“同”和求“通”成为当前东亚地区主义——新复合地区主义共同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塑造亚洲认同、建立亚洲身份和构筑亚洲话语的事业仍在继续,尝试统一区域金融、贸易、信用、技术标准的各种努力也未曾中断;但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域内国家更多地将注意力投入到了诸如基础设施、物流转运、人员来往的“互联互通”之中,新复合地区主义在“一带一路”的助推之下,进一步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