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54~1977年中国人口迁移状况》

《表1 1954~1977年中国人口迁移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阎蓓:《新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这一阶段人口迁移大起大落,以被动迁移为主要特征。1958~1960年,以推进重工业化为主的“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乡→城迁移,成为当时人口迁移的主流。1958~1960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总数几乎每年都在1 000万人以上,1958年甚至达到3 200万人(杨云彦,1994);人口总迁移率超过9.0%,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强度的最高峰(见表1)。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均为人口净迁入地区,1959和1960年北京的迁入人口均在50万人以上。即使像内蒙古这样比较落后的边疆地区也同样如此。1960年包头市非农业人口比1957年增加了50.35万人,增长1.16倍;在其人口增长中,迁移增长42.93万人,年均14.31万人,占人口增长总数的85.26%。与此同时,政府组织的计划“支边”及农村自发性人口迁移仍在持续进行。1957~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从区外自发流入101.08万人,除劝返13.81万人外,其余87.26万人均在内蒙古自治区定居。其中,来自河北34.86万人,占39.95%;山东11.46万人,占13.13%人(宋迺工,1987)。不难看出,“大跃进”掀起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农村人口迁向城市,而计划“支边”和农村自发性人口迁移则主要表现为由东向西、向北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