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基准回归估计结果:住房状况、城市身份认同与迁移人口环境行为研究》

《表2 基准回归估计结果:住房状况、城市身份认同与迁移人口环境行为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住房状况、城市身份认同与迁移人口环境行为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数值为z统计量。

以表2第(3)(6)(9)列的核心解释变量估计结果为例,对其经济含义进行分析。从纵向比较结果来看,自有住房对三项环境行为的促增效应最大,借住房次之,租房最小。可能的原因是拥有住房产权有助于迁移人口认同城市身份,进而按照城市行为准则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5]。同时,环保行为带来房产的环境溢价收益,也可能引致拥有自有住房的迁移人口采取更多的环境行为。从横向比较结果来看,住房状况对迁移人口私域环境行为得分的促增效应最大,环境行为综合得分次之,对公域环境行为得分的促增效应最小。横向比较结果与本文的分析逻辑存在一定的冲突,首先,按照本文的分析逻辑,若住房能够提高迁移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度,那么住房状况好的迁移人口理应比租房者有更高的城市身份认同度。其次,杨奎臣和胡鹏辉[10]的研究结果表明,私域环境行为具有利己性特征,与个体生活习惯有关,公域环境行为要求以自身利益为代价,实现利他性结果,受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影响较大。因此从逻辑上看,住房状况差异对迁移人口私域环境行为参与频率的影响不应显著高于对公域环境行为的影响。另外,在基准回归结果中,自有住房估计系数的方向和显著性虽然符合预期,但系数值过小,与经验事实不符。我们认为上述问题可能是由于核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造成的,在后文中我们将对此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