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金融过度化的资源错配效应》

《表2 金融过度化的资源错配效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过度金融化及其资源错配效应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2008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开始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金融政策也产生一定冲击,造成了金融业规模超过合理水平。通过表1中的分析可知,2007年我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62%,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由于2007年后我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大于5.62%,2007年之前则小于5.62%,故这里采用分段回归的方式进一步验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关系。由于各省份经济和金融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不能直接以金融业占GDP的比重5.62%作为门限值,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区大部分时间内金融业的比重都超过5.62%,而一些西部地区直到2018年,金融业的比重也未达到5.62%。但由于金融资源的流动性,全国各省份的金融相互传导,在某个时间段整体表现出过度金融化的特征。故这里分别以2007年和2008年来划分样本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3)中为2008年以前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fd的系数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为正,而模型(4)中为2008年以后的估计结果,fd的系数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为负数。以2007年作为分界点,模型(1)和模型(2)中fd系数的符号与模型(3)和(4)中的一致。因此,模型的稳健性较好,说明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非线性关系,且金融危机后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呈现出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