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2000—2010年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省份各规模等级城镇的人口规模贡献统计表》

《表4 2000—2010年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省份各规模等级城镇的人口规模贡献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人口流动作用下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城镇体系的特征演变(1987—2010)》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这里的“镇”人口去除了县城人口,即包含除县城以外的其余的镇人口。本表中的“#”表示“其中”的意思。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在定义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以后,进一步对流动人口在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各规模等级城镇中的占比进行考察,可发现如下特征(见表4)。(1)就人口流入地省份整体而言,处于城镇体系顶端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例如2010年,300万以上大城市的人口数量超过地区城镇人口总量的一半。相对的,人口流出地省份的城镇人口在各等级城镇中更趋于均匀分布,其这一状况在2000—2010年间的变化幅度不大。(2)2010年,人口流入地省份的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省外”(54.5%)。相对的,人口流出地省份的多数流动人口来自“本省其他市区”(50.6%)。与2000年的流动人口构成相比,无论是流入地还是流出地,其城镇人口中来自“本县(市、区)”的流动人口占比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如在2000年的人口流出地,来自“本县(市、区)”的流动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曾占55.5%,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缩减到39.3%。(3)从镇人口构成来看,2010年流出地省份的县城人口占镇人口比重约为50%,而这一比例在流入地省份仅为32.7%。尽管在主要流入/流出地省份,其县城人口都主要来自“本县”,但在“流入地”有52.3%的镇人口来自“省外”,而“流出地”的镇人口中,67.1%来自“本县”。考察2000—2010年间的状况,发现这一特征没有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