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中庸》英译研究排名前十的关键词》

《表2《中庸》英译研究排名前十的关键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内《中庸》英译研究可视化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2显示:排名第一的关键词为“辜鸿铭”,其次为“理雅各”,“安乐哲”仅排名第八。由此说明国内《中庸》英译研究主要集中于辜鸿铭的《中庸》译本,对其他英译本关注严重不足。辜鸿铭是第一个翻译《中庸》的中国人,其译本用词准确、流畅而优美,但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儒家经典和中国文化,“类比阐释”翻译手法的运用使其备受争议。有学者对此译本推崇之至,如林语堂;也有学者将其批得“体无完肤”,如王国维,经典性与争议性并存以致国内研究者热衷于对其进行多维度研究。从《中庸》英译研究内容而言,主要涉及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等,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早期传教士译者一方面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古代经典,展现教会工作在中国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以此吸引西方年轻人加入教会,以便获取更多的支持和赞助,故传教士的《中庸》英译本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从《中庸》英译研究理论视角而言,多采用译者主体性、生态翻译学等理论,偏重国外翻译理论,较少在翻译美学、功能语境、比较哲学等理论视角下展开《中庸》英译研究,理论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研究方法而言,主要采取对比研究,多比较不同《中庸》英译本中核心词汇或重点篇章翻译的差异。译本比较多在辜鸿铭与理雅各、理雅各与安乐哲和郝大维、理雅各、辜鸿铭与安乐哲和郝大维等间,对21世纪新出现英译本与此前译本间的比较研究较少,社会环境对《中庸》英译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语料库在相关软件的帮助下能对文本进行词、搭配、句、篇章、修辞等多层次处理,实现多译本、多维度分析,继而全面揭示《中庸》英译本间多层次存在的异同。但关键词序列中并未出现“语料库”,因此基于语料库的《中庸》英译研究可视为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从研究框架而言,《中庸》作为《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典籍的杰出代表,不仅可以进行单译本研究,也可在典籍翻译的大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范祥涛(775)认为《四书》中《论语》和《大学》英译本或明显偏离原文,或随意添加、删改较多,但《中庸》英译本则较忠于原文,较好地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在当下“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社会环境下,典籍翻译框架下的《中庸》英译研究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