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常见的几种细胞穿膜肽》

《表1 常见的几种细胞穿膜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细胞穿膜肽介导生物大分子入胞机制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CPP是一类由5~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细胞膜穿透能力的多肽,可携带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4]。最早的CPP研究可以追溯到1988年由Frankel和Green两个团队独立开展的工作,他们发现HIV的转录激活蛋白(TAT)可以有效穿过细胞膜并激活相应病毒启动子的转录。此后,TAT的穿膜功能被精确定位于11个氨基酸的核心区段(aa47-aa57),该区段被命名为TAT-蛋白转导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TAT-PTD),并被成功应用于不同外源蛋白的胞内转运[5-6]。迄今,已有上百种来源于天然蛋白或人工合成的CPP被报道并用于生物大分子的胞内递送研究[5]。根据其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阳离子型、两亲型和疏水型[7]。(1)阳离子型,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在生理pH下具有强正电荷,主要包括R9[8]、TAT[9]、hLF[10]等。此肽随着精氨酸个数的增加其穿透能力逐渐增强。比如核定位信号序列肽(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s,NLSs)富含赖氨酸(K)、精氨酸(R)或脯氨酸(P)残基,可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核[11]。(2)两亲型肽类的正电荷由赖氨酸残基提供,这类CPP含疏水性和亲水性结构域,并且其两亲性的特征是由其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共同决定的,主要包括MPG[12]、CADY[13]、pVEC[14]、SAP等[15]。(3)疏水型CPPs具有较低的净电荷,主要由非极性氨基酸组成。相较于阳离子型穿膜肽和两亲型穿膜肽,目前仅发现非常少量的疏水型CPP,比如卡波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K-FGF)肽[16](表1)。CPP自身的优势为生物大分子在胞内递送提供了新的手段,自CellGate Inc开展首个基于CPP药物递送的临床试验以来,陆续已有多家公司开展了基于CPP递送的局部或全身给药方案的临床试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