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求取 ⇩

第一章 阴阳五行1

概论1

阴阳1

目 录1

一、论理的工具2

二、包罗万象3

三、无所定指4

四、阴阳的基本规律5

五行9

一、取类比象10

二、五行的基本规律13

第二章 脏象19

概论19

一、学习脏象的重要性19

二、脏象的含义及其特点21

主血脉23

五脏23

一、心23

主神志24

开窍于舌25

(附手少阴心经脉循行部位)25

附:心包络26

(附手厥阴心包络经脉循行部位)26

二、肝27

藏血27

主疏泄27

肝与筋、爪甲的关系28

开窍于目29

(附足厥阴肝经脉循行部位)29

三、脾30

主运化30

统血31

脾与四肢、肌肉、口唇的关系32

(附足太阴脾经脉循行部位)32

四、肺33

主气、司呼吸33

主肃降、通调水道34

肺合皮毛,开窍于鼻35

(附手太阴肺经脉循行部位)35

五、肾36

藏精36

主水37

肾与骨、髓、齿、脑的关系38

开窍于耳和二阴38

肾与命门的关系39

(附足少阴肾经脉循行部位)39

胆与肝的关系40

一、胆40

六腑40

(附足少阳胆经脉循行部位)41

二、胃42

受纳食物42

腐熟水谷42

后天之本43

胃和脾的关系43

(附足阳明胃经脉循行部位)44

三、小肠45

(附手太阳小肠经脉循行部位)46

四、大肠46

(附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部位)47

五、膀胱47

(附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部位)48

(附手少阳三焦经脉循行部位)49

六、三焦49

一、髓50

二、脑50

奇恒之腑50

三、骨51

四、脉51

五、女子胞52

六、胆52

气血精津液52

一、气52

原气(元气)53

宗气53

营气53

卫气54

二、血55

四、津液56

三、精56

五脏之间的关系57

一、心和肾58

二、肝和肾59

三、脾和肾59

四、肺和肾60

五、心和脾60

六、肝和脾61

七、肺和脾61

八、心和肺61

九、心和肝62

十、肺和肝62

第三章 病因63

概论63

一、风66

六淫66

1.风为阳邪,轻飏开泄67

2.善行而数变67

3.风为百病之长67

4.风性主动67

二、寒68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68

2.寒性凝闭,主痛68

3.寒性收引68

三、暑69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69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69

3.暑多挟湿69

3.湿为阴邪,遏阳碍气70

2.湿性粘滞70

1.湿邪重浊70

四、湿70

五、燥71

六、火71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72

2.消灼津液72

3.迫血妄行72

七情73

一、喜74

二、怒74

三、忧74

四、患75

五、悲75

六、恐75

七、惊76

二、偏食太过77

一、饮食不节77

饮食失调77

劳倦78

痰饮79

寄生虫80

气滞81

瘀血82

第四章 病机83

概论8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8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8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8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8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88

?厥固泄,皆属于下89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89

诸瘘喘呕,皆属于上92

诸禁鼓憟,如丧神守,皆属于火93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94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94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95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96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97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97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98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99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100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101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102

第五章 诊断104

概论104

四诊105

一、望诊106

二、闻诊118

三、问诊121

四、切诊130

八纲144

一、阴阳145

二、表里150

三、寒热153

四、虚实158

第六章 伤寒六经辨证162

概论162

太阳病164

一、太阳经证165

1.中风165

2.伤寒166

二、太阳府证167

1.蓄水证167

2.蓄血证168

阳明病169

一、阳明经证169

二、阳明府证170

三、阳明发黄171

少阳病172

太阴病174

少阴病175

一、寒化证176

二、热化证176

厥阴病177

一、上热下寒178

1.寒厥179

2.热厥179

二、厥逆证179

3.脏厥180

4.蛔厥180

三、下利呕吐证180

第七章 温病辨证182

概论182

卫气营血辨证184

一、卫分辨证185

变证187

1.表寒证187

2.表热证187

3.表湿证188

二、气分辨证188

2.热结肠道189

变证189

1.邪热壅肺189

3.热扰胸膈190

4.邪郁少阳190

5.湿聚热蕴191

三、营分辨证191

变证192

1.热入心包192

2.气血(营)两燔193

四、血分辨证193

1.实证194

2.虚证195

三焦辨证196

邪热壅肺197

温邪袭肺197

2.心197

1.肺197

一、上焦辨证197

二、中焦辨证198

1.胃热亢盛198

2.肠道热结198

3.脾湿蕴热198

三、下焦辨证199

1.肝风内动199

2.肾阴欲竭200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201

第八章 脏腑辨证203

概论203

一、整体观念203

二、以八纲辨证为基础205

三、脏腑经络学说是核心206

一、心病辨证208

脏病辨证208

虚证209

1.心气虚209

2.心阳虚209

3.心血虚210

4.心阴虚210

5.心神不宁211

1.心火亢盛212

实证212

附:水气凌心212

2.心血瘀阻213

3.痰火扰心214

4.痰迷心窍215

二、肝病辨证216

实证216

1.肝气郁结216

附:积证217

附:气厥218

附:聚证218

3.肝阳化风219

2.肝火上炎219

4.寒滞肝脉220

虚证221

1.阴虚阳亢221

2.肝阴不足222

三、脾病辨证223

虚证224

1.脾气虚弱224

2.中气不足225

3.脾不统血225

4.脾阳虚弱226

实证227

1.寒湿困脾227

2.湿热内蕴227

1.肺气虚弱229

四、肺病辨证229

虚证229

2.肺阴虚230

附:阴虚火旺230

实证231

1.风寒束肺231

2.风热犯肺231

附:肺痈232

3.燥邪伤肺232

4.痰浊阻肺233

五、肾病辨证234

阳虚234

1.肾阳衰弱234

2.肾气不固235

4.肾虚水泛236

3.肾不纳气236

阴虚237

1.肾阴亏虚237

2.阴虚火旺237

腑病辨证239

一、胃病辨证239

1.胃中寒冷240

2.胃中积热240

3.食滞胃脘241

附:外邪犯胃242

4.胃气虚弱242

5.胃阴亏虚242

二、胆病辨证243

1.胆实郁热243

三、小肠病辨证244

2.胆气虚弱244

1.小肠实热245

2.小肠虚寒246

3.小肠气痛247

四、大肠病辨证247

1.大肠寒湿247

2.大肠湿热248

3.大肠虚寒248

4.大肠府实249

5.便秘249

五、膀胱病辨证250

1.膀胱虚寒250

2.膀胱湿(实)热250

脏腑兼病辨证251

一、心肺气虚252

二、心脾两虚253

四、心胆气虚254

三、心肾不交254

五、肺脾两虚255

六、肺肾阴虚256

七、肝火犯肺257

八、肝脾不和258

九、肝胃不和258

十、肝胆湿热259

十一、肝胆不宁260

十二、脾肾阳虚260

十三、脾胃失和262

十四、脾胃虚弱262

十五、脾胃虚寒263

十六、肝肾阴虚263

概论265

第九章 病因辨证265

风病辨证267

一、外风辨证267

1.伤风267

2.风邪袭络267

3.破伤风268

附:风?(荨麻疹)268

二、内风辨证269

1,风中脏腑269

2,血虚生风269

3,热极生风270

三、风病兼病辨证270

风湿在里271

风湿在表271

风邪在皮肤271

4.风湿271

2.外感风热271

1.外感风寒271

3.风温271

5.风水272

6.风寒湿痹272

行痹273

痛痹273

着痹273

寒病辨证274

暑病辨证276

一、伤暑276

二、中暑276

三、暑温277

四、?病兼病辨证277

1.暑湿困阻中焦277

3.暑兼寒湿278

2.暑湿弥漫三焦278

湿病辨证279

一、外湿辨证279

二、内湿辨证280

1.湿阻上焦280

2.湿阻中焦280

3.湿注下焦281

三、湿病兼病辩证281

1.风湿281

2.寒湿281

3.湿热281

4.湿温282

5.暑湿282

燥病辨证282

一、外燥辨证282

二、内燥辨证283

火病辨证284

一、实火辨证284

1.上焦285

2.中焦285

3.下焦285

附:五脏火病285

1.心火285

2.肝火285

3.脾火285

4.肾火285

5.肺火285

二、虚火辨证285

附:热病辨证286

附:热痹287

情志病辨证287

劳倦病辨证289

伤食病辨证290

一、食滞于胃290

二、食滞于肠291

痰病辨证291

一、痰邪侵犯部位292

1.肺292

2.心292

3.胃292

4.头292

5.胸胁292

6.四肢292

7.经络筋骨292

8.咽喉292

二、痰病兼病辨证292

1.风痰292

7.顽痰293

6.痰气互结(梅核气)293

饮病辨证293

2.热痰293

4.湿痰293

3.寒痰293

5.燥痰293

一、痰饮辨证294

二、悬饮辨证294

三、溢饮辨证295

四、支饮辨证295

虫病辨证296

一、蛔虫296

二、暁虫297

三、绦虫297

四、钩虫298

气病辨证298

二、气滞299

一、气虚299

三、气逆300

血病辨证300

一、血虚301

二、瘀血301

三、血热302

四、出血302

第十章 药物304

概论304

药物的性能305

一、四气五味306

二、升降浮沉308

三、归经311

一、配伍312

中药的用法312

二、禁忌314

药物分类316

一、解表药316

二、涌吐药317

三、泻下药317

四、逐水药318

五、清热药318

六、芳香化湿药319

七、利水渗湿药319

八、祛风胜湿药320

九、温里药320

十、芳香开窍药320

十二、平肝息风药321

十三、理气药321

十一、安神定志药321

十四、理血药322

十五、补气药322

十六、补阳药323

十七、补血药323

十八、补阴药323

十九、消导药323

二十、止咳化痰药324

二十一、止咳平喘药324

二十二、固涩药324

二十三、驱虫药325

二十四、外用药325

脏腑用药法325

一、心经326

二、肝经326

四、肺经327

三、脾经327

五、肾经328

六、胃经328

七、膀胱经329

八、胆经329

九、大肠经329

十、小肠经330

十一、三焦经330

第十一章 治疗法则331

概论331

治疗原则333

一、标、本334

二、从、逆335

三、脏腑补泻338

四、特殊治疗341

八法运用规律342

一、汗法343

二、吐法344

三、下法345

四、和法346

五、温法347

六、清法348

七、补法349

八、消法353

八法的配合运用354

一、汗下并用354

二、温清并举354

三、攻补兼施355

四、消补同用355

附录一:常用方剂357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370

1978《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若水著 1978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1982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2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文学理论基础知识(1982 PDF版)
文学理论基础知识
1982
中医基础理论(1992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2
中医基础知识( PDF版)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202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1979 PDF版)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1979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医学基础知识(1997 PDF版)
医学基础知识
199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197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1978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学基础知识(1998 PDF版)
医学基础知识
1998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1992 PDF版)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1992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1986 PDF版)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1986 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5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0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