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求取 ⇩

第一编 工农苏维埃政权1

第一章 西北苏维埃政权的创建1

第一节 创建西北苏维埃政权的准备1

一 革命以前,陕甘宁地区的社会和历史概况1

二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陕西的创建2

三 陕西各地党组织在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5

第二节 创建西北苏维埃政权的尝试9

一 清涧起义在西北地区打响了对国民党反动集团的第一枪9

二 渭华起义开创了西北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历史12

三 渭北农民起义中的苏维埃政权15

第三节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的创建18

一 原富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18

二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照金)的成立23

三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南梁)的成立30

四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32

第四节 陕北苏维埃政权的创建35

一 红军游击战争的开展和红色区域临时政权的建立35

二 县区乡革命委员会的普遍建立41

三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43

第五节 初创时期政权建设的特点46

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46

二 苏维埃政权在斗争中发展47

三 初创时期政权组织的基本形式48

四 陕甘边区和陕北两个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49

第二章 西北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52

第一节 西北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新阶段52

一 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为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基础52

二 西北苏区新局面的开始55

三 西北苏区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57

四 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在瓦窑堡成立58

五 西北苏区各级地方苏维埃政府的调整59

第二节 西北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全面发展60

一 巩固区域苏维埃政权的进一步完善60

二 新区苏维埃政权的相继建立61

三 第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政府63

第三节 西北苏维埃政权的最终巩固65

一 西安事变和西北苏区的相对稳定65

二 中共中央和西北办事处进驻延安67

第三章 苏维埃政治制度69

第一节 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任务69

一 苏维埃政权的由来69

二 苏维埃政权的实质71

三 苏维埃政权的根本任务和政策72

第二节 苏维埃民主制75

一 苏维埃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75

二 苏维埃选举制度及其特点77

三 西北苏区的选举83

第三节 苏维埃政权机构86

一 中央苏维埃政权机构86

二 西北苏区的地方苏维埃政权机构88

三 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91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93

一 党领导苏维埃政权的基本方式93

二 西北苏区党组织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94

第二编 抗日民主政权99

第四章 从工农苏维埃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99

第一节 争取国内和平,消除两个政权的对立99

一 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与国防政府的提出99

二 民主共和国的决议103

三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两个政权对立局面的结束104

第二节 西北苏区的政权转变106

一 《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的制定及其基本特点106

二 西北办事处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111

三 撤销省的建制,重新划定边区行政组织114

四 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三三三次会议决议116

第三节 工农武装改编为抗日武装118

一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8

二 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在延安成立120

三 地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边区保安队122

四 苏区赤卫队改编为边区抗日自卫军123

第五章 建设抗日民主的模范政权127

第一节 抗日民主的选举制度127

一 抗日民主选举制度的确立127

二 边区选举制度的基本特点128

第二节 边区的第一次民主选举130

一 边区选举委员会成立130

二 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提出的民主政府施政纲领131

三 边区县级以下选举运动的开展132

四 边区议会议员的选举135

五 民主选举的基本总结137

第三节 边区第一届参议会140

一 边区政府改议会为参议会的训令140

二 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筹备142

三 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召开144

四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47

五 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成功的意义150

第四节 边区第一届民选政府152

一 边区第一届民选政府就职152

二 全面实施《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52

三 廉洁奉公的抗日民主模范政府158

第五节 边区的政权结构及其职能160

一 边区的政权结构160

二 参议会的机构与职能162

三 政府的机构与职能164

四 边区高等法院的机构与职能171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对边区政权的领导作用173

一 中国共产党对边区领导地位的形成173

二 中国共产党对边区政权的领导方式174

第六章 结束双重政权的局面,统一边区政令178

第一节 边区的统一战线区178

一 统一战线区的出现178

二 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区的工作方针181

三 双重政权局面的形成184

第二节 统一战线区的斗争186

一 国民党旧政权支持和唆使各种反动势力进行复辟活动186

二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189

三 既联合又斗争,保障人民的既得利益191

四 清剿股匪,安定社会秩序193

第三节 击退军事“摩擦”,结束双重政权局面195

一 国民党顽固派挑起大规模的军事“摩擦”195

二 赶走专事“摩擦”的“县太爷”,任命边区新县长201

三 双重政权局面结束后的“摩擦”和反“摩擦”斗争203

第四节 把新区建设成统一战线的模范区205

一 统一战线区开始“边区化”205

二 新区行政工作的方针207

三 抗日统一战线的模范政权逐步建立,新区“边区化”基本实现212

第七章 建设“三三制”政权5

第一节 “三三制”政权215

一 提出“三三制”政权的历史背景215

二 “三三制”政权的实质216

三 提出“三三制”政权的目的和意义218

第二节 “三三制”政权在边区的实施221

一 体现“三三制”精神的“五一”施政纲领221

二 贯彻“三三制”的边区第二次民主选举224

三 落实“三三制”的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231

四 地方性的民主联合政府初步建立240

五 “三三制”在县乡两级的进一步充实242

第三节 “三三制”政权在边区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245

一 乡“一揽子”会245

二 吸收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参政议政247

三 民主的新形式——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249

第四节 实施“三三制”的几个问题251

一 “三三制”政权内部的阶级关系和党派关系251

二 “三三制”的政治基础与共同纲领255

三 “三三制”的选举257

四 “三三制”的实施范围259

五 “三三制”政权中的共产党领导261

六 共产党与非党人士的民主合作264

七 边区实施“三三制”的意义267

第八章 精兵简政,健全政制,提高效能278

第一节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278

一 边区财政的暂时困难278

二 “精兵简政”的提出280

三 毛泽东的评价282

第二节 边区的第一、二次精兵简政284

一 第一次精兵简政284

二 第二次精兵简政287

三 两次精兵简政的经验教训291

第三节 边区的第三次精兵简政292

一 第三次精兵简政的准备292

二 西北局高干会与边区的整政294

三 《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的制定296

四 第三次精兵简政的实施301

五 第三次精兵简政的成果306

第四节 精兵简政以后的新局面310

一 边区政制的进一步完善310

二 边区政府工作制度的正规化313

三 密切了军政民关系316

第五节 边区司法制度的完善与司法工作317

一 司法组织体制和司法机关的逐步健全317

二 司法法制的不断完善321

三 司法工作的不断改善和加强324

四 马锡五审判方式327

第九章 边区政府的中心任务332

第一节 边区的两大任务332

一 边区相对和平的环境332

二 生产第一,教育第二333

第二节 边区生产的大发展335

一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335

二 军民兼顾336

三 边区的大生产运动339

四 提高自给能力,实现丰衣足食346

第三节 边区教育的大发展351

一 国民教育的巩固和发展351

二 实施“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355

三 文教群英会和文教统一战线362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中国的雏形365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365

一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365

二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366

三 抗日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368

第二节 边区是实施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371

一 实行抗日民主的政治制度371

二 贯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372

三 实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376

四 建立和加强人民军队,保护人民,打击敌人377

第三节 边区政府是抗日民主的模范政府378

一 抗战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战378

二 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379

三 惩治罪犯,保护人民,安定社会秩序380

四 完善法制,实施法治381

五 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作风382

六 实施民族平等,扶助少数民族人民的发展385

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87

第三编 人民民主政权391

第十一章 从抗日民主政权向人民民主政权的转变391

第一节 两个命运和两个前途的斗争逐步展开391

一 民主联合政府的提出391

二 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呼吁建立全国的民主联合政府395

三 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398

四 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纲领400

第二节 建设模范的自治省区405

一 和平民主新阶段局面的出现405

二 边区第三次民主选举407

三 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的召开414

四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418

五 边区第三届民选政府正式成立420

第三节 向人民民主政权转变的基本完成421

一 全国内战爆发,和平民主新阶段局面的结束421

二 准备自卫战争和边区第三届政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423

三 人民民主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区别428

第十二章 全面战争条件下的政权建设430

第一节 边区政权由和平建设转向全面战争430

一 边区政府工作转向以战备为中心430

二 边区进入全面战争状态,边区政府撤离延安433

第二节 在全面战争条件下,边区政府的自身建设436

一 适应战争的需要,改造政府机构436

二 政府机关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438

三 战时的法制建设440

四 组织人民法庭442

第三节 一切服从战争,全力支援前线444

一 动员参军444

二 开展支前445

三 领导游击战争449

第四节 老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451

一 西北战场由内线防御转向外线进攻451

二 老区政权恢复正常和机构的健全453

三 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和边区政府委员联席会议在绥德召开455

四 坚持与民主人士的团结和合作457

五 边区政府回延安办公和政府工作的稳定461

六 医治战争创伤,恢复边区建设461

第十三章 向城市、向西北大区政权的发展465

第一节 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465

一 西北解放战争的新胜利和解放区的不断扩大465

二 新解放区人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任务466

三 新解放区政权建设的特点468

第二节 西北大区政权的初步形成470

一 陕甘宁暨晋绥两个边区的联席会议470

二 《陕甘宁边区政府暂行组织规程》及其特点474

三 边区政府成为西北解放区的最高行政机构477

第三节 由乡村政权转变为城市政权479

一 中国革命的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479

二 西安市军管会与人民政府的成立480

三 边区政府南迁西安482

四 西安市军管会的接管工作483

五 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485

六 《新解放城市暨各县召开各界代表会办法》487

第四节 西北大区政权的建立489

一 全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489

二 西北的解放与各省市军管会和人民政府的成立491

三 西北军政委员会的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结束492

结束语496

一 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地位496

二 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条件和特点498

三 边区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502

四 边区政权建设中的思想和作风505

五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边区政权的性质507

六 边区政权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508

七 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510

1990《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宋金涛,李忠全主编 199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陕甘宁边区概述(1988 PDF版)
陕甘宁边区概述
1988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1995年07月第1版 PDF版)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
1995年07月第1版 北京出版社
陕甘宁边区史  抗战时期  上( PDF版)
陕甘宁边区史 抗战时期 上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陕甘宁边区的生产故事(1947 PDF版)
陕甘宁边区的生产故事
1947 光明书店
陕甘宁边区妇运史资料汇编(1983 PDF版)
陕甘宁边区妇运史资料汇编
1983
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  1935-1948(1986 PDF版)
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 1935-1948
1986
陕甘宁边区金融史(1992 PDF版)
陕甘宁边区金融史
1992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民主政权建设(1990 PDF版)
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民主政权建设
1990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合作(1994 PDF版)
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合作
1994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甘宁边区金融报道史料选(1992 PDF版)
陕甘宁边区金融报道史料选
1992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材料科学与工程(1988 PDF版)
材料科学与工程
1988 北京:宇航出版社
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1994 PDF版)
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
1994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甘宁边区(1990 PDF版)
陕甘宁边区
1990 北京:新华出版社
陕甘宁边区的工商行政管理(1986 PDF版)
陕甘宁边区的工商行政管理
1986 北京:工商出版社
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稿  诉讼狱政篇(1987 PDF版)
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稿 诉讼狱政篇
1987 北京: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