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用抗生素学 理论、实验方法和临床应用》求取 ⇩

第一章抗生素体外敏感性实验1

第一节 抗生素在琼脂培养基中的实验方法和理论1

评述1

目 录1

(一)凝胶剂的替代物2

三、影响结合测定的因素 (212

一、琼脂的性质2

(二)抗菌药物与琼脂间的相互作用3

(三)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中的生长4

二、琼脂稀释敏感试验5

(一)琼脂培养基的选择6

(二)抗菌平板的制备6

(三)标准化的接种7

(四)试验平板的接种8

(五)试验平板的培养8

(六)琼脂和肉汤稀释法的对比8

三、琼脂扩散过程9

(一)抗菌药物的扩散9

(二)抑菌圈形成的动力学10

(三)影响扩散试验的因素11

第二节纸片敏感性试验18

一、敏感试验干燥滤纸片的制备19

二、纸片效价的选择19

三、纸片法敏感试验技术27

(一)纸片敏感试验的平板28

(二)敏感试验纸片的使用28

(三)抗生素纸片的选择29

(四)敏感试验接种物的制备29

(五)平板的划线接种30

(六)浸布接种30

(七)覆盖法31

(八)纸片的放置31

(九)平板的培养32

(十)结果的阅读32

(十一)纸片法敏感试验结果的解释32

(十三)临床标本的直接敏感性试验33

(十二)标准纸片法试验的限制33

(十四)需要特殊营养的细菌34

(十五)纸片法快速敏感试验36

四、质量控制技术37

五、医院中纸片法敏感试验资料的应用38

第三节液体培养基中抗生素的敏感试验39

一、试验方法的选择40

(一)实验室类型40

(二)试验菌种42

二、抗微生物药42

(一)药物的选择42

(二)浓度稀释范围的选择43

(三)药物贮存液的制备和保存49

三、培养基51

(一)pH、缓冲液和孵育52

(二)阳离子浓度与渗透压55

(三)补充物、抑制剂和吸附剂58

(四)特殊培养基59

四、接种菌量及其标准化59

五、标准肉汤稀释试验程序63

(一)肉汤试管法和微量法与琼脂法的比较63

(二)标准肉汤稀释试验64

(三)标准微量稀释试验65

(四)杀菌活性的测定65

(五)质量控制和特殊问题67

(一)细菌的直接显微镜观察和菌胞变化68

六、液体培养的快速测定法68

(二)标准试验的早期阅读69

(三)浊度测定的快速肉汤稀释和纸片洗脱法70

(四)pH、氧化还原指示剂和阻抗监测71

(五)放射测定、生物发光法和微热测定法73

第四节厌氧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74

一、理论概述74

(一)厌氧菌敏感性试验的临床意义74

(二)厌氧环境对药物抗菌活力的影响78

二、敏感性试验的方法80

(一)琼脂稀释法81

(二)肉汤稀释法83

(三)肉汤微量稀释法84

(四)琼脂(纸片)扩散法(ADD)86

(五)肉汤纸片法88

(六)试验方法的选择89

(七)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对厌氧菌的抗菌活力89

三、厌氧菌感染的治疗原则90

(一)纸片的制备94

二、药物敏感性纸片94

一、引言94

制备及质量控制94

第五节 抗生素敏感性纸片和其他含抗生素材料的94

(二)质量控制97

三、诊断性敏感试验药粉112

(一)制备和包装113

(二)应用113

四、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板及其他装置113

(一)制造114

(二)质量控制114

第一节测量细菌群体的光学和电学原理115

和质量控制115

第二章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方法的自动化115

一、比浊测量法116

二、浊度测量法121

三、显微镜122

四、电阻计数124

五、阻抗计数128

六、微量热测定法130

第二节抗生素敏感试验的自动化132

一、Autobac一1系统133

二、MS—2系统134

三、MIC肉汤稀释法的自动化136

四、MS—2操作程序137

一、体外敏感性试验方法145

第三节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法145

二、影响敏感试验的可控因素147

三、质量控制的统计学处理152

四、参照培养菌152

五、监视技术153

第三章体液中抗生素的监测和蛋白结合的测定159

第一节体液中抗生素浓度的测定方法及其意义159

一、抗生素的微生物测定法159

(一)微生物测定法的影响因素159

(二)氨基甙类和万古霉素的枯草杆菌测定法167

(三)其他抗生素存在时氮基甙类的测定法169

(四)氨基甙类存在时其他抗生素的测定法170

二、抗生素的比浊测定法176

三、抗生素的化学测定法176

(一)化学及微生物的混合测定法177

(二)抗生素的直接化学分析测定法178

四、抗生素浓度的荧光测定法180

(一)四环素的测定法182

(二)庆大霉素的荧光淬灭测定法182

五、抗生素浓度的放射免疫测定法184

(一)氚标记抗生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185

(二)125I—标记抗生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186

(三)庆大霉素的红细胞凝集抑制测定法191

六、抗生素的放射性酶测定法193

(一)腺苷化放射性酶测定法194

(二)乙酰化放射性酶测定法196

七、抗生素的色谱分析法198

(一)庆大霉素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199

(二)氯霉素的气—液色谱分析200

第二节蛋白质结合及其测定方法203

一、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203

(一)蛋白质结合的公式概述203

二、结合的测定原理205

(二)结合速率与离解速率205

(一)平衡透析法206

(二)超滤法208

(三)超速离心法209

(四)微生物测定法210

(五)其他方法210

(一)药物浓度212

(二)蛋白质浓度212

(三)温度与pH213

(四)缓冲液213

(六)病理状态和药物的相互作用214

(五)个体和种属差异214

四、蛋白质结合的生物学意义216

(一)药物分布216

(二)药物的清除219

(三)药物的生物学活性220

五、定量测定蛋白质结合的操作程序221

(一)平衡透析法222

(二)超滤法226

(三)超滤离心法227

(四)微生物测定法228

(六)体内耐药性突变株的选择229

(二)突变频率236

(一)突变的耐药机理236

第一节突变的抗生素耐药性236

第四章抗生素的耐药性236

一、理论探讨236

(三)不同的细菌—抗生素组合的耐药性的237

突变率不同237

(四)抗突变株的选择压力238

(五)回复突变率238

二、在人类传染病中突变的耐药性240

可能是重要情况240

(一)对链霉素和其他抗结核药物的结核分枝杆241

菌的耐药性241

(三)淋球菌中其他的自发抗生素耐药性242

(二)奈瑟氏菌属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对磺胺的242

耐药性242

(四)绿脓杆菌对氨基甙类抗生素的低水平耐药性243

(五)肠球菌的高水平链霉素耐药性244

(六)甲氧苯青霉素耐药性葡萄球菌244

(七)在正常菌丛中产生的耐药性244

(八)胸腺嘧啶与甲氧苄氨嘧啶耐药性的产生245

(九)对利福平、褐霉素、新生霉素和萘啶酸的突变耐药性245

(十)突变耐药性可能发生的其他情况246

(一)耐药性突变株的直接选择247

三、实验室方法247

(二)耐药性突变株的间接选择250

(三)突变率的测定251

第二节含抗生素耐药基因质粒的特性252

一、质粒介导耐药性的特性和R质粒252

宿主范围252

二、质粒的一般特性253

三、R质粒在体内的转移及其结局255

四、R质粒的分类257

五、耐药性基因是散在的可移动的遗传成分260

(一)抗生素耐药的结合转移方法262

六、R质粒的追踪技术262

(二)R质粒DNA的遗传学转化265

(三)细胞溶解与琼脂糖凝胶电泳266

(四)质粒纯化—氯化铯和溴乙啡啶梯度离心沉淀268

(五)质粒DNA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消化270

第三节 抗生素灭活酶和细菌耐药性271

一、引言271

二、β—内酰胺酶的基本性质273

三、β—内酰胺酶的检测275

四、测定方法275

(一)酸量滴定测定法276

(二)碘测量法277

(三)头孢菌素产生色素的方法278

(四)琼脂酸量测定法278

(五)琼脂碘测量法279

(六)纸条-碘-淀粉试验280

(七)纸条酸量测定法280

(八)双纸片法280

(九)琼脂平板纸片法281

五、测定方法的比较282

六、β—内酰胺酶的类型283

七、β—内酰胺酶的细胞定位283

八、β—内酰胺酶的性质284

(一)基质外形285

(二)酶活力的抑制285

(三)等电聚焦点的分析285

(四)分子量测定和免疫学方法检测286

九、β—内酰胺酶在耐药性中的作用286

十、β—内酰胺酶抑制剂287

十一、关于β-内酰胺酶的结论288

十二、其他重要的抗生素灭活酶289

第四节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及其修饰酶290

一、AGAC类抗生素的作用方式291

二、AGAC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291

三、修饰酶的应用292

四、抗生素的应用与耐药性的发生294

五、实用的方法294

(一)酶分析的细胞提取物制备295

(二)氨基甙类抗生素的酶分析297

(三)测定蛋白合成的无细胞提取物的制备300

(四)AGAC活性的分析方法301

第五章抗结核药304

一、结核杆菌的耐药性304

二、结核杆菌的敏感性试验305

三、抗结核药物的作用和耐药机制306

(一)对氨基水杨酸(PAS)307

(二)环丝氨酸(CS)308

(三)异烟肼(INH)308

(四)乙硫异烟胺(ETA)310

(五)乙胺丁醇(EMP)310

(六)利福平(RMP)310

四、抗结核药物的联合应用311

五、血清中抗结核药物的测定313

(一)异烟肼、乙硫异烟胺和乙胺丁醇的测定317

(二)利福平的测定319

(三)链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或321

紫霉素的测定321

(四)对氨基水杨酸的测定323

(五)环丝氨酸的测定325

(六)吡嗪酰胺的测定326

第六章抗真菌抗生素的作用机理、耐药性、敏328

感性试验及在生物体液中活性的检测328

一、抗真菌抗生素的作用机理328

(一)多烯类抗生素328

(二)咪唑类329

(三)氟化嘧啶类330

(四)灰黄霉素331

(五)联用药物331

(一)多烯类抗生素332

二、真菌的耐药性332

(二)咪唑类333

(三)灰黄霉素333

(四)氟化嘧啶类333

三、敏感性试验334

(一)一般介绍334

(二)多烯类抗真菌药敏感性试验335

四、体液中抗真菌抗生素的测定339

(一)测定方法339

(二)多烯类抗生素341

(三)咪唑类343

(五)灰黄霉素345

(四)5-氟胞嘧啶346

第七章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和相互作用的机理346

一、检测抗菌药联合作用的实验方法346

(一)棋盘式滴定法346

(二)杀菌曲线(时间—杀菌曲线,时间—杀菌图)354

(三)弥散法357

二、抗菌药物的相互拮抗作用362

(一)抑菌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362

(二)50S亚基核糖体抑制剂的联合363

(四)氨基甙类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灭活364

(三)氨基甙类抗生素与抑菌剂的联合364

(五)β—内酰胺类的联合365

三、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365

(一)同一生化途径的连续抑制365

(二)抗菌剂灭活酶的抑制370

(三)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药物的联合374

(四)作用于细胞壁药物的应用376

第八章抗生素次抑菌浓度对细菌的影响383

第一节体外次抑菌浓度技术383

一、MAC形态学与超微结构的观察383

二、MAC抑制作用的测定387

一、金色葡萄球菌389

第二节形态学与超微结构389

二、溶解阴性的金色葡萄球菌RVS—3396

三、在抗生素次MIC影响下成熟球菌横隔与外398

周壁的形态学398

四、革兰氏阴性杆菌399

五、分枝杆菌409

六、抗生素次MIC的作用方式410

七、MIC形态学估计411

第三节 次-MIC抗生素对金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412

溶血效应的影响412

一、金色葡萄球菌412

二、肺炎球菌413

第四节MAC抑制作用414

第五节次MIC的其他作用418

一、次MIC抗生素在体外对细菌耐药性出现的418

作用418

二、次致死浓度抗生素对细胞吸附上皮细胞的419

影响419

第九章抗病毒药物421

第一节抗病毒活性的细胞培养测定法421

一、抑制病毒的复制422

二、抑制病毒的细胞病变作用422

三、染料摄取法423

五、纸片琼脂扩散测定法424

四、空斑抑制测定法424

六、梯度一平板测定法425

七、血细胞吸附抑制测定法426

八、抑制病毒RNA或DNA合成426

第二节技术427

一、单层细胞培养427

二、抑制病毒CPE的抗病毒活性测定法428

三、抑制病毒空斑形成的抗病毒活性测定法430

第三节抗病毒活性试验的动物模型431

第四节抗病毒测定法的应用432

二、已知抗病毒药的作用原理研究433

一、新抗病毒药的研究433

三、抗病毒药物对动物的病毒疾病模型的435

效能研究435

四、确定是否给予抗病毒药物436

五、治疗期间药物浓度或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436

敏感性监测436

第十章 尿中抗生素活性的测定和意义438

一、决定尿中抗生素活性的因素438

(一)抗生素肾脏排泄的机理438

(二)尿pH对抗生素活性和排泄的作用446

(三)尿中的内源性抗菌物质448

(一)定位试验的理论基础449

治疗的关系449

二、泌尿道感染定位试验及其与对抗菌449

(四)膀胱的抗菌活性449

(二)膀胱冲洗程序450

(三)尿中覆盖抗体细菌的检测452

(四)感染的定位和对抗菌治疗的反应454

三、泌尿道感染的抗生素敏感度试验455

(一)血清和尿中抗菌活性的水平455

(二)敏感度试验的解释457

第十一章体外试验及实验动物感染对459

新抗生素的实验室评价459

一、引言459

(一)体外测定试验使用的细菌460

二、体外筛选技术460

(二)试验用培养基462

(三)试验药品的制备463

(四)新抗生素体外活力测定的基本技术464

三、体内筛选技术468

(一)一般原则和试验菌选择不469

(二)小鼠保护试验470

(三)毒性和耐受性的基本试验474

(四)特殊毒性研究478

四、结论485

五、附录486

1987《现代医用抗生素学 理论、实验方法和临床应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屈毅等编译 1987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实用临床心理医学(1991.08 PDF版)
实用临床心理医学
1991.08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检验医学与临床应用( PDF版)
检验医学与临床应用
临床实用名医方论(1990 PDF版)
临床实用名医方论
1990
现代临床核素实验诊断学( PDF版)
现代临床核素实验诊断学
蚌埠医学院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1991 PDF版)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1991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当代中医学临床效方应用(1996 PDF版)
当代中医学临床效方应用
199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抗菌素和磺胺药的临床应用(1976 PDF版)
抗菌素和磺胺药的临床应用
1976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现代临床医学检查及应用(1992 PDF版)
现代临床医学检查及应用
1992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医方剂临床应用(1988 PDF版)
中医方剂临床应用
1988 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实用临床医学(1997 PDF版)
实用临床医学
1997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现代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1996 PDF版)
现代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
1996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肝素临床应用(1999 PDF版)
肝素临床应用
1999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抗生素临床应用手册(1987 PDF版)
抗生素临床应用手册
1987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常用抗生素问答(1992 PDF版)
临床常用抗生素问答
1992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1985 PDF版)
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1985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