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教程》求取 ⇩

目 录1

导言1

第一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1840年—1904年)5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5

一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及其在清代中期的衰落5

二西方列强的冲击和清廷的封闭政策11

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3

一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3

(一)鸦片战争,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13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20

(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23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25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中国的深重灾难27

(一)基本特点27

(二)深重的灾难30

第三节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救国斗争33

一 中华民族早期反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斗争33

(一)东南沿海人民群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33

(二)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开明人士的反侵略斗争35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37

(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发展和失败37

(二)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发展和失败43

(三)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经验教训44

三洋务运动46

四戊戌维新运动53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53

(二)百日维新及其失败58

(三)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61

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出现66

第二章辛亥革命(1905年—1913年)66

第一节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66

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71

三同盟会的革命活动75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79

一武昌起义的爆发79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83

三反对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的斗争86

(一)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86

(二)袁世凯窃国88

(三)二次革命92

四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92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3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95

(一)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00

第三节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100

一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00

(二)全国人民的反袁斗争104

二中国人民反对皖系军阀统治的斗争109

(一)各派军阀的分裂割据109

(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及其失败112

三中国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增长115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15

(二)工人阶级的壮大119

(三)知识分子群的扩大122

四新文化运动及其深远影响124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24

(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意义128

一五四运动130

(一)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130

第三章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1919年5月—1927年7月)130

第一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30

(二)席卷全国的爱国反帝风暴132

(三)五四运动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135

改造社会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39

(一)新思潮的勃兴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139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41

(三)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144

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47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47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149

(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51

(四)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53

第二节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兴起155

一20年代初期的中国政局155

(一)国共合作的酝酿与合作方针的确定157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57

(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62

(三)革命武装的建立163

三大革命的兴起164

(一)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164

(二)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66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国民政府的成立169

(四)革命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171

第三节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176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大革命的高潮176

(一)北伐前夕的国内形势176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79

(三)工农运动迅猛发展183

二 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186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186

(二)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187

(一)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91

三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大革命的失败191

(二)汪精卫集团叛变大革命的失败192

(三)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193

第四章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1927年8月—1937年7月)196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196

一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中国社会196

(一)国民党内的纷争和南京政府的“统一”196

(二)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特点199

(三)中国革命处于低潮201

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203

三 共产党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207

(一)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207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211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入发展215

(一)九一八事变和东北的沦陷218

第二节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和土地革命的曲折发展218

一 日军侵略东北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218

(三)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加强及其安内攘外政策221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224

(一)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224

(二)爱国军民的局部抗战228

三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成就和红军长征的胜利231

(一)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和根据地建设231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234

(三)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238

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243

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243

(一)华北事变和民族危机的加深243

(二)一二九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245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248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248

(二)中间党派拥护团结御侮和局部统一战线局面的出现252

(三)国民党政府对日攻策的的变化和国共两党的初步接触255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259

(一)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259

(二)国共两党合作关系的初步确立263

第五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266

第一节中华民族奋起抗战266

一 日军全面进攻和全民族抗战的发动266

(一)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266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国民政府的抗战部署268

二举国团结共御外侮269

(一)中国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及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269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及敌后战场的开辟275

(三)各民主党派的抗战主张和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280

三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国际反响283

第二节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285

一武汉失陷后的抗战形势285

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和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斗争287

(一)晋西事变和皖南事变287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89

三 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292

(一)敌后战场成为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场292

(二)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297

(三)正面战场对日军有限攻势的抗击300

第三节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中国抗战302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形势302

(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和浙赣战役302

(二)敌后战场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305

(三)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巩固解放区的各项政策308

(一)沦陷区人民和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发展311

二沦陷区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抗日斗争311

(二)港台同胞和海外华侨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日战争312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314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形势下的中国抗战和国内局势314

(一)敌后解放区的局部反攻和正面战场的豫湘桂作战314

(二)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勃起317

(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斗争320

二日本法西斯的末日322

(一)美军攻占冲绳岛和苏联对日宣战322

(二)解放区军民大反攻324

(三)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326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327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两种建国方针332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332

第一节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332

第六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5年8月—1949年10月)332

(二)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两种建国方针335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337

(一)重庆谈判337

(二)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338

(三)停战协定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340

(一)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344

三全国人民反对国民党挑动内战的斗争344

(二)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活动345

(三)解放区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346

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348

一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及其军事进攻被粉碎348

(一)内战爆发初期的严峻形势348

(二)打败国民党进攻的战略思想和方针349

(三)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52

(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356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历史转折356

(二)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358

(三)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行动纲领和政策360

三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与民主运动的进一步高涨364

(一)“中美商约”的签订和国统区经济的极度恶化364

(二)国民党“行宪国大”政治丑剧的破产366

(三)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368

第三节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73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与国民党和谈阴谋的破产373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373

(二)蒋介石引退和北平和谈379

二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383

(一)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准备383

(二)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向全国进军385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38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87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38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91

四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392

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49年10月—1987年10月)397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397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397

(一)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397

(二)建国初期的基本任务399

二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在全国的建立402

(一)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402

(二)各级地方民主政权的建立403

(三)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404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建立407

(一)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407

(二)稳定物价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408

(三)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410

(四)“三反”、“五反”运动411

(五)对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革413

四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胜利完成414

(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414

(二)社会主义改造初获成就415

(三)建国头三年的成功经验416

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建立418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418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418

(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基本任务421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3

(四)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426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基本经验429

二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429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基本经验432

(三)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35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初步探索437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437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438

(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制定441

第三节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曲折前进443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和曲折443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443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451

(三)20年的成就和历史经验457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458

结束语463

后记478

1988《中国革命史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房成祥,李振民主编 1988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6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6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期教程(1997.03 PDF版)
中国革命史期教程
1997.03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15  黄巾民变(1986年12月第1版 PDF版)
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15 黄巾民变
1986年12月第1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中国革命史教程(1987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87
中国革命史简明教程(1997 PDF版)
中国革命史简明教程
1997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4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4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专题教程(1993 PDF版)
中国革命史专题教程
1993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0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86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86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88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88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0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0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87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87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6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6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6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6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6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6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