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教程》求取 ⇩

目 录1

第一章 中国从封闭式封建帝国沦为半殖民地半1

封建社会(1840年—1901年)1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1

一封闭式封建帝国由盛转衰1

二列强的冲击和清廷的封闭政策5

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8

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8

(一)鸦片战争,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8

步加深16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16

(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

的基本形成19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2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中国的深重灾难24

(一)基本特点24

(二)深重的灾难27

第三节 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31

救国运动31

一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31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33

(一)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前期斗争33

(二)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制度政策37

(三)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39

(四)太平天国革命的意义和经验教训44

三义和团反帝救国运动46

第二章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51

(1894年—1913年)51

第一节戊戌维新运动51

一甲午战争后的严重民族危机51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53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53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54

(一)公车上书及维新派的宣传组织活动56

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56

(二)维新与守旧的论战58

四百日维新及其失败60

(一)百日维新60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61

五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63

(一)戊戌维新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63

(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65

第二节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68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68

(一)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68

体的出现69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资产阶级革命团69

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72

三革命派对立宪派的大论战74

四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76

五保路风潮79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80

一武昌起义的爆发与武汉军政府的成立80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85

三反对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的斗争88

(一)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88

(二)袁世凯窃国89

(三)二次革命92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94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4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95

第三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与新民主主义革100

命的酝酿(1913年—1919年)100

第一节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00

一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00

(一)投靠帝国主义100

(二)解散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101

(三)洪宪帝制的丑剧103

(一)白朗起义105

二全国人民的反袁斗争105

(二)中华革命党的反袁活动107

(三)护国战争108

第二节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111

一各派军阀的分裂割据111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111

(二)从“府院之争”到张勋复辟113

二各地人民反抗军阀统治的斗争115

三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及其失败116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19

(一)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119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119

(二)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21

二阶级力量的重大变化123

(一)工人阶级的壮大123

(二)知识分子群的扩大126

三新文化运动128

(一)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128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30

(三)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意义132

四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33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33

(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35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139

(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39

(1919年5月—1923年12月)139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39

(二)波澜壮阔的学生爱国运动141

(三)席卷全国的“三罢”斗争144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145

(一)罢免曹、章、陆,拒签和约145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147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149

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在中国社会151

引起的巨大反响151

(一)新思潮的勃兴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151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53

(三)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155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59

一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159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活动159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63

(一)帝国主义侵华的新形势,军阀的混战和166

政治斗争166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66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70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73

一国共合作的酝酿176

(一)孙中山的转变176

第三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176

(二)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认识和酝酿179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182

(一)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182

(二)国民党改组工作的进行183

开始高涨186

第一节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革命运动186

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86

(一)大革命时期的国际形势186

(1924年1月—1927年7月)186

第五章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86

(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88

第一节五四运动189

(三)革命武装的建立190

二革命运动开始高涨192

(一)工人运动的恢复192

(二)农民运动的发展194

(三)平定商团反革命叛乱195

三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国民会议运动196

(一)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196

(二)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198

第二节全国革命高潮与统一战线中争夺201

领导权的斗争201

一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201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201

基本思想的提出201

(二)五卅运动203

(三)省港大罢工205

(一)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207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国民政府的成立207

(二)第二次东征和南征208

(三)国民政府的成立209

三革命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212

(一)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212

(二)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215

(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217

第三节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与国民党右派219

的反革命政变219

一北伐战争219

(一)北伐前夕的国内政治形势219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222

(三)国民政府迁都武汉225

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227

(一)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227

(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229

(三)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231

三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大革命的失败234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加紧干涉234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236

(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39

(四)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242

(一)国民党新军阀的“统一”和新军阀的混战244

一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及其内外政策244

红色政权的建立244

第一节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共产党244

(1927年8月—1937年7月)244

第六章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民主运动244

(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和内政247

(三)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经济250

二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和第三党的253

“平民革命”253

(一)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253

(二)第三党的“平民革命”255

三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56

(一)南昌起义和各地武装起义256

(二)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61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形成266

(四)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269

(五)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271

第二节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土地革命的274

曲折发展274

一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274

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276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主运动276

的兴起276

(二)上海军民的“一二八”抗战278

(三)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279

(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战和福建人民281

政府的成立281

建设的成就282

(一)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和根据地282

三红色区域革命的深入和红军长征的胜利282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的胜利286

四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与左翼文化291

运动的成就291

第三节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抗日民族统一战296

线的初步形成296

一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抗日民296

主运动的高涨296

(一)华北事变296

(二)一二九运动298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301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301

(二)中间党派拥护团结御侮和文艺界统一战线局面的出现303

三国内和平的初步实现305

(一)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方针305

(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306

(三)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310

战而斗争310

第七章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312

(1937年7月—1945年8月)312

第一节 中华民族奋起抗战312

一日军全面进攻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312

(一)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312

的抗战部署314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国民政府314

(三)各主要国家对中日战争的态度316

二中国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及其领导下的正面战场318

(一)中国国民党的抗战路线318

(二)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及严重失利319

(三)正面战场初期抗战的意义和失利的主要原因324

三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战场326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326

(二)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和敌后战场的开辟及意义328

四各民主党派的抗战主张和全国人民的抗日332

救亡活动332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新变化335

一武汉失陷后的抗战形势335

第二节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335

(二)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及其伪政权的建立337

(三)国民党政策重点的转变338

二国民党的妥协反共和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339

抗战的斗争339

(一)晋西事变和皖南事变339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342

三敌后战场成为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场345

(一)活跃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345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350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形势350

(三)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351

四正面战场对日军有限攻势的抗击354

五 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经济政策357

第三节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中国战场360

(一)中国战场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360

(二)中国战区统帅部的成立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362

二敌后战场的艰苦斗争与严重的困难局面364

(一)敌后战场的反“扫荡”、反“蚕食”、反364

“清乡”斗争364

(二)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巩固解放区的各项政策367

三沦陷区人民反对日伪统治的斗争和少数民族抗370

日斗争的发展370

四港台同胞、海外华侨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日战争372

盟的建立374

五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和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374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375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形势下的中国战场375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375

(二)敌后解放区战场开始局部反攻377

(三)豫湘桂战役379

二胜利前夕的中美关系和国内政治局势381

(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和国统区人民民主381

运动的勃起381

(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383

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86

(一)美军攻占冲绳岛和苏联对日宣战386

(二)解放区军民大反攻388

(三)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390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391

第八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395

(1945年8月—1949年10月)395

第一节 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395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两种建国方针395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395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397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400

(一)重庆谈判400

(二)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401

(三)停战协定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404

三全国人民反对国民党挑动内战的斗争407

(一)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407

(二)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活动408

(三)解放区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410

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国民党统治的危机412

一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412

(一)内战爆发初期的国内形势412

(二)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战略思想和方针413

二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416

(一)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416

(二)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418

(一)中美商约和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421

三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与民主运动的兴起421

(二)国民党的“国民大会”423

(三)第二条战线的出现424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427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427

(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427

(二)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429

(三)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行动纲领431

二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进一步高涨434

(一)国民党的戡乱动员与“行宪国大”丑剧434

(二)国统区人民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斗争436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437

(三)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437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运动438

三伟大的战略决战440

(一)决战时机的成熟440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441

(三)国民党统治区经济体系的瓦解445

第四节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和中华447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47

一国民党和谈阴谋的破产447

(一)蒋介石引退447

(二)北平和谈449

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450

(一)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准备450

(二)渡江作战和国民党统治的崩溃45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56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456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45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60

四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461

(一)国际形势466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466

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466

第九章 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466

(1949年10月——1952年12月)466

第一节全国人民政权的建立和争取国家财466

(二)国内形势467

(三)建国初期的基本任务469

二全国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471

(一)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471

(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地方473

人民政府的建立473

三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475

(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475

(二)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479

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483

(一)抗美援朝运动483

第二节抗美援朝等运动和国民经济的恢复483

(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486

二 “三反”、“五反”运动和对旧中国教育489

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革489

(一)“三反”、“五反”运动489

(二)对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革492

(三)整风和整党运动494

(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495

三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胜利完成495

(二)社会主义改造初获成就497

(三)建国头三年的成功经验498

第十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501

(1953年1月—1956年12月)501

第一节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人民民主制501

度的发展501

一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501

(一)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宣传501

(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503

(三)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斗争505

二人民民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506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50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508

(三)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510

(四)解放军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511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513

第二节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515

的基本完成515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15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515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及意义518

(三)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520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23

(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523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526

及意义526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政治经济的发展529

(一)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和社会主义改造529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531

(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和“双百方针”532

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532

路的开始532

第三节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532

(二)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开展534

(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535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确定537

(一)国内主要矛盾的根本变化和主要任务537

(二)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539

(三)加强执政党的建设540

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541

(一) “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541

(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经验和瞻望544

1986《中国革命史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振民,房成祥主编 1986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6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6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期教程(1997.03 PDF版)
中国革命史期教程
1997.03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15  黄巾民变(1986年12月第1版 PDF版)
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15 黄巾民变
1986年12月第1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中国革命史教程(1987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87
中国革命史简明教程(1997 PDF版)
中国革命史简明教程
1997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4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4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专题教程(1993 PDF版)
中国革命史专题教程
1993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0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86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86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88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88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0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0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87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87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6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6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6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6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史教程(1996 PDF版)
中国革命史教程
1996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