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求取 ⇩

1 概 论1

1.1 环境的基本概念1

1.1.1 什么是环境1

1.1.2 环境问题1

1.1.2.1 环境问题的实质1

目 录1

1.1.2.2 重大环境问题2

1.1.2.3 中国的环境问题3

1.1.3 环境科学3

1.2 环境保护3

1.2.1 环境保护的任务4

1.2.1.1 保持生态平衡4

1.2.2 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5

1.2.2.1 工业污染状况5

1.2.1.2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5

1.2.2.2 其他污染和公害6

1.3 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6

1.3.1 概况6

1.3.2 中国环境保护历程概要7

1.4 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手段11

1.4.1 法律手段11

1.4.1.1 宪法11

1.4.1.2 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12

1.4.2 行政手段12

1.4.3 经济手段12

1.4.4 科学技术手段13

1.4.5 宣传教育手段13

参考文献13

2.1.2 环境管理的重要性14

2.1.1 环境管理的含义14

2.1 概述14

2 环 境 管 理14

2.1.3 环境管理的任务15

2.2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15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15

2.2.2 “三统一”原则16

2.2.3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16

2.2.4 同步发展方针17

2.2.4.1 同步规划、合理布局17

2.2.4.2 同步建设18

2.2.4.3 人口的协调发展18

2.2.4.4 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18

2.3 环境管理基本工作和制度18

2.3.1 规划、计划、目标18

2.3.3 环境执法19

2.3.2 环境立法19

2.3.4 环境监测20

2.3.5 环境统计20

2.3.6 环境管理制度20

2.4 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工作22

2.5 环境管理新发展22

2.5.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2

2.5.2 清洁生产23

2.5.3 ISO 1400024

2.6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25

2.6.1 企业环境管理的含义25

2.6.2 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26

2.6.3 企业环境管理体制26

2.6.4 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内容26

参考文献28

3 环 境 标 准29

3.1 概述29

3.1.1 环境标准的分类29

3.1.2 制定环境标准的基本依据29

3.1.2.1 环境质量标准29

3.1.2.2 污染物排放标准29

3.1.2.3 污染控制技术标准29

3.1.2.4 警报标准30

3.1.2.5 基础方法标准30

3.1.3 我国环境标准制定概况30

3.2 水环境标准30

3.2.1 水质质量标准30

3.2.1.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0

3.2.1.2 海水水质标准33

3.2.1.3 渔业水质标准35

3.2.1.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36

3.2.2 污染物排放标准38

3.2.2.1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38

3.2.2.2 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48

3.2.2.3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51

3.2.2.4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52

3.2.2.5 化学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53

3.2.2.6 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59

3.2.2.7 其他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59

3.3 大气环境标准60

3.3.1 环境质量标准60

3.3.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60

3.3.1.2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63

3.3.2.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64

3.3.2 污染物排放标准64

3.3.2.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81

3.3.2.3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84

3.3.2.4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90

3.3.2.5 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94

3.3.2.6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95

3.3.2.7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97

3.3.2.8 汽车大气污染物和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00

3.4 固体废物控制标准100

3.4.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100

3.4.1.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101

3.4.1.2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101

3.4.1.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102

3.4.2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103

3.4.3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104

3.4.4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105

3.4.5 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106

3.4.6 含氰废物污染控制标准107

3.4.7 建筑材料用工业废渣放射性物质限制标准107

3.4.8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108

3.5 噪声控制标准108

3.5.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08

3.5.2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109

3.5.3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110

3.5.4 地下铁道车站站台噪声限值110

3.5.5 铁路边界噪声限值110

3.5.6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111

3.5.7 车辆、船舶噪声标准111

3.6 其他有关标准111

3.6.1 辐射防护规定111

3.6.3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112

3.6.2 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112

3.6.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14

3.6.4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14

参考文献115

4 废 气 处 理 技 术118

4.1 概述118

4.1.1 空气污染及空气污染物118

4.1.1.1 空气污染的定义118

4.1.1.2 空气污染物的定义118

4.1.2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120

4.1.2.1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120

4.1.2.2 空气污染物的发生量120

4.1.3.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26

4.1.3.2 对植物的危害126

4.1.3 空气污染的危害126

4.1.3.3 对器物的损害129

4.1.3.4 对气候的影响130

4.2 废气处理基本方法131

4.2.1 机械力除尘131

4.2.1.1 重力沉降131

4.2.1.2 惯性除尘132

4.2.1.3 离心力除尘132

4.2.2 湿法除尘133

4.2.3 过滤除尘133

4.2.4 静电除尘134

4.2.5 冷凝法134

4.2.5.1 基本原理134

4.2.5.2 典型净化流程和设备135

4.2.6.1 基本原理136

4.2.6.2 吸收剂(或吸收液)136

4.2.6 吸收法136

4.2.6.3 典型净化流程和设备137

4.2.7 吸附法140

4.2.7.1 基本原理140

4.2.7.2 吸附剂140

4.2.7.3 典型净化142

4.2.8 燃烧法143

4.2.8.1 基本原理146

4.2.8.2 典型净化方法和设备146

4.2.9 催化转化法148

4.2.9.1 基本原理148

4.2.9.2 催化剂148

4.2.9.3 典型净化流程和设备149

4.2.10 生物法150

4.2.10.2 生物过滤法基本原理151

4.2.10.1 生物吸收法基本原理151

4.2.11 膜分离法152

4.2.11.1 基本原理152

4.2.11.2 气体分离膜152

4.2.11.3 膜分离设备152

4.3 粉尘控制技术153

4.3.1 粉尘的种类与性质153

4.3.1.1 粉尘的种类153

4.3.1.2 粉尘的主要性质153

4.3.2 粉尘的主要来源和危害156

4.3.2.1 粉尘的主要来源156

4.3.2.2 粉尘的危害156

4.3.3 粉尘的常用控制方法157

4.3.3.1 湿法防尘157

4.3.3.2 尘源密闭罩防尘158

4.3.3.3 除尘系统防尘160

4.3.4.1 常用除尘设备分类和性能164

4.3.4 常用除尘设备164

4.3.4.2 常用除尘设备的选用原则166

4.3.4.3 惯性除尘器167

4.3.4.4 旋风除尘器167

4.3.4.5 湿式除尘器170

4.3.4.6 袋式除尘器174

4.3.4.7 电除尘器182

4.4 低浓度二氧化硫净化技术188

4.4.1 主要性质188

4.4.2 主要来源188

4.4.3 污染与危害189

4.4.3.1 污染现状189

4.4.3.2 危害程度190

4.4.5 湿法烟气脱硫192

4.4.5.1 石灰石/石灰—石膏法192

4.4.4 污染控制途径及烟气脱硫基本方法192

4.4.4.2 烟气脱硫基本方法192

4.4.4.1 污染控制途径192

4.4.5.2 钠碱法及双碱法200

4.4.5.3 氨吸收法204

4.4.5.4 金属氧化物吸收法209

4.4.5.5 液相催化氧化吸收法212

4.4.5.6 海水脱硫法213

4.4.6 半干法烟气脱硫215

4.4.6.1 旋转喷雾干燥法215

4.4.6.2 炉内喷钙及尾部增湿法218

4.4.6.3 循环流化床法221

4.4.6.4 电子束法222

4.4.6.5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法226

4.4.7 干法229

4.4.7.1 荷电干式吸收剂喷射法229

4.4.7.2 活性炭吸附法232

4.4.7.3 气相催化氧化法234

4.4.8 几种主要烟气脱硫方法比较235

4.5 氮氧化物净化技术237

4.5.1 主要性质237

4.5.2 主要来源238

4.5.3 污染与危害238

4.5.4 主要净化方法240

4.5.4.1 催化还原法241

4.5.4.2 液体吸收法244

4.5.4.3 固体吸附法249

4.5.4.4 化学抑制法252

4.5.4.5 燃烧净化法254

4.5.4.6 各种净化方法比较256

4.6 氟烟气净化技术256

4.6.1 主要性质256

4.6.2 主要来源257

4.6.3 污染与危害258

4.6.3.1 氟污染258

4.6.3.2 氟危害259

4.6.4 含氟烟气的净化方法259

4.6.4.1 吸收法259

4.6.4.2 吸附法(干法)263

4.7 铅烟的净化技术266

4.7.1 主要性质266

4.7.2 主要来源266

4.7.4.1 稀醋酸吸收法267

4.7.4 铅的净化方法267

4.7.3 污染与危害267

4.7.4.2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法268

4.7.4.3 过滤法268

4.7.4.4 其他方法269

4.8 汞及其化合物的净化技术269

4.8.1 主要性质269

4.8.2 主要来源270

4.8.3 污染与危害271

4.8.4 主要净化方法271

4.8.4.1 冷凝法272

4.8.4.2 吸收法272

4.8.4.3 固体吸附法278

4.8.4.4 联合净化法281

4.8.4.6 含汞化合物气体的净化283

4.8.4.5 气相反应法283

4.9 有机化合物的净化技术285

4.9.1 主要性质285

4.9.2 主要来源287

4.9.3 污染与危害288

4.9.4 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净化方法288

4.9.4.1 吸附法288

4.9.4.2 燃烧法289

4.9.4.3 液体吸收法291

4.9.4.4 生物处理法292

4.10 沥青烟的净化技术292

4.10.1 主要性质292

4.10.2 主要来源293

4.10.3 污染与危害293

4.10.4 主要净化方法294

4.10.4.1 静电捕集法295

4.10.4.3 吸收法296

4.10.4.2 冷凝-吸附法296

4.10.4.4 焚烧法297

4.10.5 工程实例297

4.11 酸雾及含氯废气的净化技术298

4.11.1 可生成酸雾的物质及其性质298

4.11.2 酸雾与含氯废气的主要来源299

4.11.3 污染与危害299

4.11.4 主要净化方法299

4.11.4.1 液体吸收法300

4.11.4.2 固体吸附法303

4.11.4.3 其他方法303

4.12.1 废气的组成及危害304

4.12.1.1 废气的组成304

4.12 内燃机废气的净化技术304

4.12.1.2 废气的危害306

4.12.2 废气产生的原因306

4.12.3 内燃机废气的净化方法307

4.12.3.1 机内净化—源头控制308

4.12.3.2 机外净化流程和装置308

4.12.4 应用实例310

4.12.4.1 坑道用柴油机废气的治理310

4.12.4.2 汽车尾气的治理311

4.13 恶臭物质的净化技术312

4.13.1 主要性质312

4.13.1.1 嗅觉阈值313

4.13.1.2 臭气强度314

4.13.1.3 臭气浓度315

4.13.2 恶臭物质产生的原因和来源315

4.13.4 恶臭物质的净化方法316

4.13.3 污染与危害316

4.13.4.1 掩蔽法317

4.13.4.2 氧化法317

4.13.4.3吸附法318

4.13.4.4吸收法319

参考文献319

5 废 水 处 理 技 术321

5.1 概述321

5.1.1 废水来源与分类321

5.1.2 废水对水体的污染及其危害321

5.1.2.1 耗氧型污染322

5.1.2.2 毒物型污染322

5.1.2.3 富营养型污染323

5.1.2.4 感官型污染323

5.1.3 废水处理的主要原则324

5.1.2.5 其他污染324

5.2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325

5.2.1 污染物的物理分离方法325

5.2.1.1 沉淀(降)分离325

5.2.1.2 浮上分离328

5.2.1.3 离心分离330

5.2.1.4 磁力分离330

5.2.1.5 过滤分离331

5.2.2 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方法334

5.2.2.1 吸附334

5.2.2.2 离子交换334

5.2.2.3 膜分离335

5.2.2.4 吹脱336

5.2.2.5 汽提337

5.2.2.6 萃取337

5.2.2.7 蒸发339

5.2.3 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方法340

5.2.3.1 中和340

5.2.2.8 结晶340

5.2.3.2 化学沉淀342

5.2.3.3 氧化还原343

5.2.3.4 化学消毒343

5.2.3.5 水质稳定343

5.2.4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方法344

5.2.4.1 好氧生物处理344

5.2.4.2 厌氧生物处理348

5.2.4.3 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349

5.2.5 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泥渣处理349

5.2.5.1 浓缩349

5.2.5.2 脱水350

5.2.5.4 污泥稳定351

5.2.5.3 干燥351

5.2.5.5 焚烧352

5.3 含悬浮物废水处理352

5.3.1 废水来源及特性352

5.3.2 处理方法353

5.3.3 除尘废水处理实例353

5.3.3.1 高炉煤气清洗废水353

5.3.3.2 氧气顶吹转炉烟气除尘废水356

5.3.4 含铁皮废水处理实例358

5.3.4.1 废水特性358

5.3.4.2 处理方法358

5.4 含油废水处理360

5.4.1 废水来源及特性360

5.4.2.1 隔油361

5.4.2 废水处理方法361

5.4.2.2 气浮363

5.4.2.3 油水分离设备364

5.4.3 乳化液废水处理367

5.4.3.1 废水特性367

5.4.3.2 处理方法367

5.4.4 废油再生369

5.5 酸性废水处理369

5.5.1 酸性废水来源及特性369

5.5.2 酸性废水处理一般原则369

5.5.3 酸性废水中和处理370

5.5.3.1 中和处理方法比较370

5.5.3.2 中和剂371

5.5.4 酸洗废液回收处理372

5.5.4.1 硫酸酸洗废液回收处理372

5.5.4.2 盐酸酸洗废液回收处理376

5.6 含酚含氨废水处理378

5.6.1 废水来源及特性378

5.6.2 废水处理方法378

5.6.2.1 高浓度含酚废水378

5.6.2.2 低浓度含酚废水378

5.6.3 焦化厂含酚废水处理379

5.6.3.1 处理原则379

5.6.3.2 水质及水量379

5.6.3.3 废水预处理381

5.6.3.4 废水生化处理381

5.6.3.5 废水深度处理382

5.6.3.6 脱氮处理383

5.6.4.3 废水循环384

5.6.4.2 处理方法384

5.6.4.1 废水水质384

5.6.3.7 污泥处理384

5.6.4 煤气发生站含酚废水处理384

5.6.4.4 废水的预处理387

5.6.4.5 废水生化处理387

5.6.4.6 废水的深度处理388

5.7 含氰废水处理389

5.7.1 废水来源389

5.7.2 处理方法389

5.7.2.1 酸化曝气——碱液吸收法389

5.7.2.2 解吸法390

5.7.2.3 碱性氯化法390

5.7.2.4 电解氧化法391

5.8 含氟废水处理392

5.8.2 处理方法392

5.8.1 废水来源392

5.7.2.7 生物-铁法392

5.7.2.6 生物化学法392

5.7.2.5 加压水解法392

5.8.2.1 石灰法393

5.8.2.2 石灰-铝盐法393

5.8.2.3 石灰-镁盐法393

5.8.2.4 石灰-磷酸盐法394

5.8.2.5 羟基磷酸盐吸附过滤法394

5.8.2.6 其他方法394

5.9 含砷废水处理395

5.9.1 废水来源395

5.9.2 处理方法395

5.9.2.1 石灰法395

5.9.2.2 石灰-铁盐法395

5.9.2.4 软锰矿法396

5.9.2.3 硫化法396

5.10 重金属废水处理397

5.10.1 废水来源397

5.10.2 含汞废水处理397

5.10.2.1 硫化物沉淀法398

5.10.2.2 化学凝聚法398

5.10.2.3 金属还原法399

5.10.2.4 硼氢化钠还原法399

5.10.2.5 活性炭吸附过滤法400

5.10.2.6 离子交换法400

5.10.3 其他重金属废水处理400

5.10.3.1 氢氧化物沉淀法401

5.10.3.2 硫化物沉淀法403

5.10.3.4 电解法404

5.10.3.3 药剂还原法404

5.10.3.5 离子交换法405

5.10.3.6 铁氧体法406

5.11 有机废水处理407

5.11.1 有机废水来源407

5.11.2 处理方法408

5.11.3 有机工业废水处理408

5.11.3.1 石油化工废水408

5.11.3.2 食品废水408

5.11.3.3 纺织工业废水411

5.11.3.4 制浆造纸废水412

5.11.3.5 农药废水413

5.11.3.6 制革废水414

5.11.3.7 含致病性微生物废水414

5.11.4.2 处理方法416

5.11.4.1 水质特征416

5.11.4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416

5.12 泥渣处理417

5.12.1 泥渣分类和特性417

5.12.2 泥渣处理的基本方法418

5.12.2.1 泥渣处理418

5.12.2.2 污泥处理419

5.12.3 泥渣浓缩419

5.12.4 泥渣脱水420

5.12.4.1 机械脱水420

5.12.4.2 自然脱水423

5.12.5 泥渣干燥423

5.12.6.2 消化构筑物的类型424

5.12.6.3 沼气利用424

5.12.6.1 基本原理424

5.12.6 污泥消化424

5.13 废水处理常用药剂与材料425

5.13.1 混凝剂和助凝剂425

5.13.2 离子交换剂426

5.13.3 中和剂及消毒剂428

5.13.4 吸附剂429

参考文献431

6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432

6.1 概述432

6.1.1 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432

6.1.2 固体废物的污染与危害433

6.1.2.1 污染现状433

6.1.2.2 危害程度434

6.1.3 固体废物的处理原则及有关法规434

6.1.4.2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方法435

6.2 冶金渣435

6.1.4.1 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435

6.1.4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基本方法435

6.2.1 高炉矿渣436

6.2.1.1 高炉矿渣的分类436

6.2.1.2 高炉矿渣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436

6.2.1.3 高炉矿渣的处理工艺437

6.2.1.4 高炉矿渣的利用440

6.2.2 钢渣443

6.2.2.1 钢渣的分类443

6.2.2.2 钢渣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444

6.2.2.3 钢渣的物理性能445

6.2.2.4 钢渣的处理工艺445

6.2.2.5 钢渣的利用447

6.2.3.1 有色冶金渣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451

6.2.3 有色冶金渣451

6.2.3.2 有色冶金渣的处理452

6.2.3.3 有色冶金渣的利用453

6.2.4 铁合金渣455

6.2.4.1 铁合金渣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455

6.2.4.2 铁合金渣的处理与利用456

6.2.5 尘泥457

6.2.5.1 尘泥的来源及分类457

6.2.5.2 尘泥的性质457

6.2.5.3 尘泥的利用458

6.3 煤灰渣460

6.3.1 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460

6.3.1.1 粉煤灰的化学成分460

6.3.1.2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460

6.3.2.2 粉煤灰砖461

6.3.2 粉煤灰的利用461

6.3.2.1 粉煤灰水泥461

6.3.2.3 粉煤灰砌块与板材462

6.3.2.4 粉煤灰生产其他建筑材料463

6.3.2.5 粉煤灰空心微珠的利用464

6.3.2.6 粉煤灰筑路464

6.3.2.7 粉煤灰用作地基回填材料464

6.3.2.8 粉煤灰在农业上的应用464

6.3.2.9 粉煤灰制分子筛464

6.4 煤矸石465

6.4.1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465

6.4.1.1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465

6.4.1.2 煤矸石的矿物组成465

6.4.3.1 煤矸石代替燃料466

6.4.3.2 用煤矸石生产砖、瓦466

6.4.3 煤矸石的利用466

6.4.2 煤矸石的处理方法466

6.4.3.3 用煤矸石生产水泥467

6.4.3.4 用煤矸石生产预制构件467

6.4.3.5 用煤矸石生产空心砌块467

6.4.3.6 用煤矸石生产轻骨料468

6.5 废石与尾矿468

6.5.1 废石与尾矿的化学成分468

6.5.2 废石及尾矿的处理方法469

6.5.2.1 废石的处理方法469

6.5.2.2 尾矿的处理方法469

6.5.2.3 废石堆和尾矿堆积物稳定法469

6.5.3.2 尾矿粉空心砌块470

6.5.3.3 尾矿粉加气混凝土470

6.5.3 废石及尾矿的利用470

6.5.3.1 尾矿制砖470

6.5.3.4 尾矿做井下充填料471

6.5.3.5 金矿尾砂制造水泥471

6.5.3.6 尾砂制造建筑模板和窨井圈(盖)471

6.6 化工废渣471

6.6.1 电石渣471

6.6.1.1 电石渣性质471

6.6.1.2 电石渣的利用472

6.6.2 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472

6.6.4.1 铬渣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473

6.6.4.3 铬渣的综合利用473

6.6.4.2 铬渣的无害化处理473

6.6.4 铬渣473

6.6.3 复合磷肥渣制造水泥技术473

6.7 轻工渣474

6.7.1 蔗渣制人造板474

6.7.2 糖蜜酒精糟生产粉状固体外加剂474

6.8 城市垃圾475

6.8.1 城市垃圾的分类与组成475

6.8.1.1 按化学成分分475

6.8.1.2 按燃烧难易程度分475

6.8.2 城市垃圾处理原则与资源化途径475

6.8.2.1 处理原则475

6.8.2.2 资源化途径475

6.8.3 城市垃圾的预处理476

6.8.4 城市垃圾的收运476

6.8.5.2 垃圾填地477

6.8.5.3 垃圾焚烧477

6.8.5 城市垃圾处理与利用477

6.8.5.1 高温堆肥477

6.8.5.4 回收利用478

6.9 危险固体废物478

6.9.1 危险固体废物的特性和种类478

6.9.1.1 危害特性478

6.9.1.2 来源及种类479

6.9.2 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479

6.9.2.1 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有关规定479

6.9.2.2 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方法479

6.9.3 危险废物的管理措施480

参考文献480

7.1.2 声学基础481

7.1.2.2 声速481

7.1.2.1 声波481

7.1.1 噪声的定义及其分类481

7.1 概述481

7 噪 声 控 制 技 术481

7.1.2.3 噪声强弱的物理量度482

7.1.2.4 频带482

7.1.2.5 声波的反射、折射、绕射和干涉483

7.1.2.6 声波的辐射和衰减484

7.2.1 噪声的危害485

7.2 噪声的危害及其评价方法485

7.1.2.7 噪声级的叠加485

7.2.2 噪声的评价方法486

7.2.2.1 A计权声级486

7.2.2.2 噪声评价数NR486

7.3 噪声控制原理及基本方法487

7.3.1 噪声控制原理487

7.3.2 噪声控制的基本方法488

7.3.2.1 吸声488

7.3.2.2 隔声492

7.3.2.3 消声器496

7.3.2.4 隔振与阻尼502

7.3.2.5 个人防护504

参考文献504

8 放射性防护与治理技术505

8.1 基本概念505

8.1.1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方式及其基本规律505

8.1.1.1 放射性衰变505

8.1.1.2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505

8.1.2 常用的放射性单位511

8.1.2.1 放射性活度单位511

8.1.2.2 核辐射剂量单位511

8.2 辐射防护512

8.2.1 环境放射性的来源512

8.2.1.1 天然放射性的来源512

8.2.2.1 个人剂量当量的基本限值514

8.2.1.2 人工放射性污染的来源514

8.2.2 辐射防护标准514

8.2.2.2 环境及工作场所的放射性浓度限值515

8.2.3 辐射防护技术516

8.2.3.1 外照射防护517

8.2.3.2 内照射防护518

8.2.4 辐射防护评价518

8.2.4.1 评价区域518

8.2.4.2 评价的剂量基本标准518

8.2.4.3 评价指标518

8.2.4.4 评价方法518

8.3.2.1 外照射监测519

8.3.2 监测方法519

8.3.1.2 环境监测519

8.3.1.1 工作场所的监测519

8.3.1 监测内容519

8.3 放射性监测519

8.3.2.2 内照射监测520

8.3.2.3 表面污染监测520

8.3.2.4 放射性气溶胶监测520

8.3.2.5 放射性气体监测520

8.3.2.6 水的监测521

8.3.2.7 土壤监测521

8.3.2.8 植物和动物样品的放射性监测521

8.4 核工业放射性“三废”处理522

8.4.1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522

8.4.2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522

8.4.3.2 铀矿和伴生铀钍矿开采及选冶过程中放射性的控制523

8.4.3.1 简介523

8.4.3 放射性“三废”的处理方法523

8.4.3.3 核电厂的废物处理524

8.4.3.4 放射性表面污染的去除529

参考文献530

9 工矿绿化与复垦531

9.1 概述531

9.1.1 环境绿化的意义531

9.1.2 环境绿化的作用531

9.2 环境绿化植物选择533

9.2.1 环境绿化植物选择的原则533

9.2.2 常见的环境绿化植物534

9.2.3 防尘和抗有害气体的绿化植物539

9.3.1.5 污染源情况540

9.3.1.6 当地树种资源情况540

9.3.1.4 当地植物生长情况540

9.3.2 环境绿化技术经济指标540

9.3.2.1 确定绿地面积定额的有关依据540

9.3.1.2 当地气象资料540

9.3.1.1 绿化区域地形图540

9.3.1 环境绿化设计需要的原始资料540

9.3 环境绿化设计540

9.3.1.3 绿化区域水土情况540

9.3.2.2 对绿化所需资金的规定541

9.3.2.3 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绿化的规定542

9.3.2.4 对绿化人员定额的规定542

9.3.2.5 有关绿化指标的计算方法542

9.3.3 环境绿化设计的原则543

9.3.3.1 工矿环境绿化应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为出发点543

9.3.3.2 绿化布置应确保安全、生产和各种管线畅通543

9.3.3.3 绿化方式544

9.3.4.1 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545

9.3.4 环境绿化植物的配置原则545

9.3.4.2 速生树与慢长树相结合546

9.3.4.3 骨干树与其他树相结合546

9.3.4.4 普遍绿化与重点绿化相结合546

9.3.4.5 绿化树种配比546

9.3.5 工矿各区域的绿化设计要点546

9.3.5.1 厂前区的绿化设计546

9.3.5.2 工矿区道路的绿化设计546

9.3.5.3 车间周围的绿化设计548

9.3.5.4 公共建筑区的绿化设计549

9.3.5.5 居住区的绿化设计550

9.3.5.6 防护林带的绿化设计550

9.4.1.1 整地方式552

9.4.1.2 整地注意事项552

9.4 矿山绿化、复垦552

9.4.1 矿山的荒山绿化552

9.4.1.3 绿化栽植注意事项553

9.4.2 矿山复垦区绿化553

9.4.2.1 露采场的林业复垦553

9.4.2.2 排土场的林业复垦553

9.4.2.3 尾矿场的林业复垦554

9.4.2.4 林业复垦后的植保管理555

9.5 绿化施工、管理及其辅助设施556

9.5.1 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556

9.5.1.1 绿化施工556

9.5.1.2 绿化管理556

9.5.2.2 苗圃设置及规模557

附录1 绿化种植设计常用图例557

9.6 附录557

9.5.2.1 组织机构、机具配备557

9.5.2 绿化辅助设施557

附录2 各类树形画法558

参考文献560

10 监 测 技 术561

10.1 概述561

10.1.1 监测目的561

10.1.2 监测对象561

10.1.3 监测方法562

10.1.3.1 物理参数测定法562

10.1.3.2 化学分析法562

10.1.3.3 仪器分析法563

10.1.4 监测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565

10.1.4.1 误差及表示方式565

10.1.4.2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566

10.1.4.3 监测数据的回归处理与相关分析566

10.1.4.5 监测分析质量控制567

10.1.4.4 监测结果的表示567

10.2 工业废气污染物监测568

10.2.1 测定位置与采样点的选择568

10.2.1.1 测定位置568

10.2.1.2 测孔和测点(采样点)568

10.2.1.3 采样孔结构570

10.2.2 烟气状态参数的测定571

10.2.2.1 温度的测定571

10.2.2.2 压力的测定571

10.2.2.3 含湿量的测定572

10.2.2.4 流速和流量的测定572

10.2.2.5 烟气密度的计算573

10.2.3 烟尘浓度的测定573

10.2.3.1 采样方法573

10.2.3.2 采样系统与装置574

10.2.3.3 烟尘质量浓度计算576

10.2.4 烟气中污染物的监测分析577

10.2.4.1 烟气采样方法577

10.2.4.2 二氧化硫的监测分析578

10.2.4.3 氮氧化物的监测分析581

10.2.4.4 一氧化碳的监测分析582

10.2.4.5 氟化物的监测分析583

10.2.4.6 硫化氢的监测分析583

10.2.4.7 氯气的监测分析584

10.2.4.8 氯化氢的监测分析584

10.2.4.9 二硫化碳的监测分析584

10.2.4.10 硫酸雾的监测分析584

10.2.4.11 铅的监测分析585

10.2.4.12 汞的监测分析585

10.2.4.14 有机物的监测分析586

10.2.4.13 铍的监测分析586

10.2.5 工业烟气监测车587

10.2.6 工业烟气固定站自动监测系统588

10.2.6.1 自动监测系统的类型588

10.2.6.2 自动监测系统的取样方式590

10.2.6.3 自动监测系统中的分析仪器590

10.2.6.4 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591

10.3 工业废水污染物的监测592

10.3.1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592

10.3.1.1 水样的采集592

10.3.1.2 水样保存和预处理594

10.3.2 水流量的测定595

10.3.2.1 容器法595

10.3.2.2 浮子法595

10.3.2.3 流量堰法596

10.3.2.4 浓度法597

10.3.2.5 仪器法598

10.3.3 工业废水物理指标的测定598

10.3.3.1 水温598

10.3.3.2 色度599

10.3.3.3 臭599

10.3.3.4 电导率600

10.3.3.5 浊度601

10.3.3.6 氧化还原电位601

10.3.4 工业废水有机污染物的测定602

10.3.4.1 生化需氧量602

10.3.4.2 化学需氧量604

10.3.4.3 总有机碳605

10.3.4.4 酚类化合物606

10.3.4.5 矿物油607

10.3.4.6 有机磷农药608

10.3.4.7 苯胺类609

10.3.4.8 苯并(α)芘609

10.3.4.9 阴离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610

10.3.4.10 多氯联苯610

10.3.5 工业废水无机污染物的测定611

10.3.5.1 pH值611

10.3.5.2 溶解氧612

10.3.5.3 酸碱度612

10.3.5.4 氯离子613

10.3.5.5 氟化物614

10.3.5.6 氰化物614

10.3.5.7 硫化物615

10.3.5.8 砷615

10.3.6.1 总铬和六价铬616

10.3.6 工业废水金属污染物的测定616

10.3.5.9 悬浮物616

10.3.6.2 汞及汞化合物(烷基汞)617

10.3.6.3 重金属(铜、铅、锌、镉、镍)618

10.3.6.4 铍619

10.3.7 工业水污染固定站自动监测系统619

10.3.7.1 工业污水试样采集619

10.3.7.2 水污染常规项目的测试619

10.3.7.3 试样前处理620

10.3.7.4 固定站监测仪器620

10.3.7.5 数据汇集、处理、存储系统620

10.4 环境大气污染物的测定620

10.4.1 采样点和试样采集620

10.4.1.1 采样点(监测点)布设620

10.4.2 颗粒物的测定621

10.4.2.1 总悬浮颗粒物(TSP)621

10.4.1.2 试样采集621

10.4.2.2 可吸入颗粒物(PM10)622

10.4.2.3 粒度分布测定622

10.4.2.4 颗粒物组分623

10.4.2.5 苯并(α)芘623

10.4.2.6 可吸入颗粒物自动监测仪623

10.4.3 气态污染物的测定625

10.4.3.1 化学分析法625

10.4.3.2 自动监测仪626

10.4.4 环境大气污染流动监测站及固定自动监测系统629

10.4.4.1 流动监测站629

10.4.4.2 固定自动监测系统629

10.5 环境水体污染物的测定630

10.5.1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630

10.5.1.1 水样的采集630

10.5.2 流速流量的测定631

10.5.1.2 水样的保存631

10.5.3 水体污染常规指标的测定和监测仪器632

10.5.3.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632

10.5.3.2 常规监测仪器634

10.5.4 环境水体污染生物测定634

10.6 噪声污染的测定635

10.6.1 测量仪器、测量条件及读取法635

10.6.1.1 测量仪器635

10.6.1.2 测量条件636

10.6.1.3 读取法636

10.6.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定636

10.6.3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定636

10.6.4 厂区噪声测量636

10.6.6.2 机器设备声功率级测量637

10.6.6.1 机器设备噪声级和频谱测量637

10.6.6 机器设备噪声测量637

10.6.5 车间内噪声测量637

10.7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638

10.7.1 样品采集638

10.7.1.1 采样手续639

10.7.1.2 注意事项639

10.7.2 样品的调制方法640

10.7.2.1 风干细土的调制640

10.7.2.2 分析试样的配制640

10.7.2.3 注意事项640

10.7.3 常见污染物的测定640

10.7.3.1 pH值测定(玻璃电极法)640

10.7.3.2 电导率测定641

10.7.3.3 锌的测定641

10.7.3.5 铅的测定642

10.7.3.4 镉的测定642

10.7.3.6 钴的测定643

10.7.3.7 铬的测定643

10.7.3.8 汞的测定644

10.7.3.9 砷的测定645

参考文献646

11 环 境 质 量 评 价647

11.1 概述647

11.1.1 环境质量和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647

11.1.1.1 环境质量的概念647

11.1.1.2 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647

11.1.2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和工作等级647

11.1.2.1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647

11.1.3 环境质量评价的工作程序648

11.1.2.2 环境质量评价的工作等级648

11.1.4 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649

11.1.5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650

11.1.5.1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650

11.1.5.2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650

11.1.6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报告书652

11.1.6.1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652

11.1.6.2 环境影响报告书652

11.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653

11.2.1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653

11.2.1.1 环境现状调查的原则和方法653

11.2.1.2 环境现状调查内容653

11.2.2.1 污染源调查654

11.2.2.2 污染源评价654

11.2.2 污染源调查和评价654

11.2.3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监测655

11.2.3.1 监测项目(因子)的选定655

11.2.3.2 监测点(断面)的布设655

11.2.3.3 监测制度和监测方法655

11.2.3.4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655

11.2.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655

11.2.4.1 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655

11.2.4.2 地面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657

11.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分析659

11.3.1 工程分析的原则659

11.3.2 工程分析的内容659

11.3.2.1 工业污染类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内容659

11.3.2.2 生态破坏类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内容661

11.4.1 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和测试662

11.3.3.3 资料复用法662

11.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662

11.3.3.1 类比法662

11.3.3 工程分析方法662

11.3.3.2 物料衡算法662

11.4.1.1 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调查663

11.4.1.2 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663

或经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663

11.4.1.3 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的现场测试663

11.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663

11.4.2.1 预测内容663

11.4.2.2 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式664

11.5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672

11.5.1.2 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测试672

11.5.1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和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测试672

11.5.1.1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672

11.4.3.1 评价的内容和要求672

11.4.3 评价大气环境影响672

11.4.3.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672

11.5.2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673

11.5.2.1 地面水环境和污染源的简化673

11.5.2.2 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式674

11.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678

11.6.1.1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678

11.6.1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和模拟试验678

11.5.3.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678

11.5.3.1 评价的内容和要求678

11.5.3 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678

11.6.1.2 模拟试验679

11.6.2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679

11.6.2.1 预测内容679

11.6.2.2 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式680

11.6.3.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681

11.6.3 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681

11.6.3.1 评价的内容和要求681

11.7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682

11.7.1 海洋水文特征观测和现场模拟实验682

11.7.2 海洋环境影响预测682

11.7.2.1 预测内容682

11.7.2.2 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式682

11.7.3 评价海洋环境影响686

11.7.3.1 评价的内容686

11.7.3.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686

11.8 声环境影响评价686

11.8.1 声环境影响预测686

11.8.1.1 预测内容686

11.8.1.2 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式686

11.9.1 固体废物概况689

11.9.3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的预测689

11.9.2 固体废物处置、贮存、排放场地环境状况调查689

11.8.2.1 评价的内容和要求689

11.9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分析)689

11.8.2.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689

11.8.2 评价声环境影响689

11.9.4 评价(分析)固体废物环境影响690

11.9.4.1 评价(分析)的内容和要求690

11.9.4.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690

参考文献690

12附 录691

附录一无锡东方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691

附录二江苏省江都市环保器材厂692

附录三海宁洁华集团有限公司694

附录四 江苏苏东化工机械有限公司695

附录五南通市恒荣机泵厂696

1984《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丽芬,李友琥主编 1984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1984 PDF版)
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
1984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军队管理心理学(1988 PDF版)
军队管理心理学
1988
各国人事制度概要(民国58.04 PDF版)
各国人事制度概要
民国58.04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工资工作实用手册(1992 PDF版)
工资工作实用手册
1992
环境保护工作使用手册( PDF版)
环境保护工作使用手册
环境保护工作手册(1985 PDF版)
环境保护工作手册
1985
环境保护“双达标”实用手册( PDF版)
环境保护“双达标”实用手册
河南省环境保护局
中华环保实用手册(1994 PDF版)
中华环保实用手册
1994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农业环境的污染和保护(1980 PDF版)
农业环境的污染和保护
1980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化工环境监测实用手册(1992 PDF版)
化工环境监测实用手册
1992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环境保护实用数据手册(1990 PDF版)
环境保护实用数据手册
1990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老山诗(1988 PDF版)
老山诗
1988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实用保险手册(1994 PDF版)
实用保险手册
1994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质量工作者实用手册(1997 PDF版)
质量工作者实用手册
1997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环境保护实用手册(1986 PDF版)
环境保护实用手册
1986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