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传》
作者 | (美)艾恺著;邓大华等译 编者 |
---|---|
出版 | 长沙:湖南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95 |
出版时间 | 198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43804123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6962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第一章 父亲与儿子15
桂林梁家16
传统文化的攻击者梁济18
传统道德的维护者梁济23
梁漱溟的早期生活25
第二章 苦闷、自杀、至圣34
梁济的救国方案36
共和革命40
梁济的发愿43
粱漱溟的危机和隐居45
佛学50
走出孤独54
梁济的自杀60
第三章 孔子与文化在北京大学69
北大的气氛69
五四事件70
从菩萨到儒家圣人72
文化问题74
第四章 东西文化(一)81
意欲与文化模式81
对文化调和论的批驳84
科学与民主88
西方道路的后果91
中国文化:《易经》和直觉97
孔子的直觉主义与柏格森的生机论99
中国文化自我实现的失败103
中国文化的早熟105
中国化:人类的当务之急106
中国文化的困境和梁漱溟的结论120
自相矛盾的解决122
胡适的评论129
第五章 公众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反应129
其他人的批评133
矛盾与批评者136
第六章 1922—1926年梁漱溟对改革方案的探索139
讲学141
社会主义143
对教育的批判和改革144
梁漱溟遇到的两位同事149
1924—1925:离开北京赴山东152
梁漱溟第二次隐退156
第七章 广东和河南:乡村建设的开端(1927—1931)159
广东:1927—1928162
陶行知和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165
梁漱溟返回北方170
对当时乡村工作的评价171
乡村政权组织175
乡村建设理论的第一次系统阐述(1923年)179
第八章 中西文化(二)183
西方社会的分析184
中国宗教的消失186
人类文化与理性190
中国和人类的未来197
第九章 乡村建设:儒学的现代化200
乡村建设的理由:历史与现实201
士与农民206
集团组织形式和政治211
乡约215
儒学与毛主义224
对梁乡建理论和实践的一个短评232
第十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乡村建设:一个政治与社会的剖析236
1927年237
地方绅士239
国民党对乡村建设的矛盾心理242
第十一章 在山东的乡村建设248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250
作为人民衙门的村学乡学:邹平方案的本质256
合作社261
自卫队266
增进道德的地方协会269
农业技术271
公共卫生273
菏泽和“菏泽模式”274
山东乡村建设的扩展275
同时代人对梁乡村建设的批评278
第十二章 战时和战后:政见与争论289
1937—1939,民主第三势力的先驱290
访问延安,与毛泽东会谈293
为社会改造和民族解放而工作302
1939年在敌后:痛别山东309
第三种势力的兴起315
1942—1944年在桂林321
重返政坛:和谈与内战325
第十三章 回到北京330
1950—1955,再度参政331
与毛泽东冲突和1955—1956年的批判运动335
1975—1977:人生的黄昏341
第十四章 结语(1986)345
交谈347
粱的晚年357
共产党人与梁漱溟的“突然觉悟”359
参考书目361
译后记394
再版后记395
1988《梁漱溟传》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美)艾恺著;邓大华等译 1988 长沙:湖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当代新儒学引论
- 1998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 梁漱溟集
- 1993
-
- 梁漱溟印象
- 1997年12月第1版 学林出版社
-
- 梁漱溟温存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 圣者人生 梁漱溟
- 1998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
- 梁漱溟传
- 1988 长沙:湖南出版社
-
- 梁漱溟评传
- 1992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 梁漱溟问答录
- 1988 长沙:湖南出版社
-
- 梁漱溟问答录
- 1988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 梁漱溟自述
- 1996 桂林:漓江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