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儒学引论》
作者 | 颜炳罡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64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1314586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25159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总论篇1
导言 儒学在当代中国之断与续--时代的挑战与儒学的回应1
一 变革中的失落与解构--新儒学之萌蘖2
二 死亡中的转世与重生--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的复活12
三 困境中的整合与重铸--当代新儒学完成儒学之自我转型24
(一)对新文化运动的反省25
(二)中国文化之反省28
(三)儒家思想体系的重建33
四 结语:儒学的当代命运37
第一章 当代新儒家之定性与定位--当代新儒家“儒”的特征与“新”的意义43
一 新儒家在当今世界只是一批学者文化生命和学术动向的一种标识44
二 当代新儒家判别之一:儒之所以为儒的生命格调与文化取向47
三 当代新儒家判别之二:新儒家之所以为“新”的意义51
四 几人堪称当代新儒家54
五 马一浮:当代儒家的典型58
六 冯友兰:主观上的新儒家62
一 儒家主位主义的特征70
第二章 当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生命路向70
二 道德中心主义的特征73
三 内在生命主义的特征76
四 即理性而超理性的特征79
第三章 当代新儒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85
一 当代新儒家海外学派的形成与《宣言》的发表85
二 “同情”和“敬意”的学术态度87
三 中国文化的估价与展望91
四 对西方文化的估价与人类前途之展望96
分论篇(上)102
第一章 今文经学的兴起与儒学自我变革的发生102
一 时代召唤新学说102
二 因时转换:康有为重塑孔子形象103
三 创造性诠释:康有为对仁学思想的发挥108
四 孔教路德的悲剧:新孔学旋生旋灭110
五 梁启超发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先声114
(一)早期思想的一转再转118
一 为实践而思考的儒者118
第二章 走孔家的路--梁濑溟对孔子精神的再发现与儒学复兴的预言118
(二)为实践而思考123
(三)晚年的悲哀:我承认马列主义,可惜马列主义不承认我125
二 儒家生命哲学的高扬128
(一)尽宇宙是一生活128
(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129
(三)“现在的我”对“前此的我”的超越130
(四)生命与心同义131
三 崇尚直觉的三量说133
四 儒学复兴的预言137
(一)意义方位的重校与文化根本精神的发现137
(二)走孔家的路 过孔家的生活143
第三章 倡言新宋学--张君劢的新宋学与德法合一论152
一 由梁启超的学生在唐、牟、徐的同道--张君劢生平大略152
二 由新理智达于新道德156
(一)倡言新宋学156
(二)死后复活:由新理智以达于新道德160
三 德法合一:民主社会主义之向往167
(一)民主社会主义源于儒家说168
(二)个人自由: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170
(三)社会公道:国家社会主义下的计划经济173
(四)德法合一:理想的社会状态176
第四章 大本大源的设立与儒家哲学的重建--熊十力的人格风范与学术贡献181
一 举头天外望 无我这般人--熊十力的人生道路与人格风范181
(一)因厄的少年岁月181
(二)走出黄冈 经营天下184
(三)改弦易辙 矢志学术186
(四)放弃佛学归儒学190
(五)《新唯识论》的风波193
(六)流寓四川 讲学巴蜀197
(七)凄风苦雨二十年205
二 设立生命大本 重建儒家哲学212
(一)反求实证 良知呈现212
(二)即用显体 举体成用217
(三)本体流行 翕辟成变218
(四)量智有能亦有限221
三 出入百家 归易阐易225
(一)出入百家 以易为归225
(二)力排百世横议 独标孔子著《周易》227
(三)乾坤并建 极天地之意蕴231
(四)以易为本 阐发内圣外王之道234
四 熊十力之所以为熊十力237
(一)抗拒世俗 睥睨名流 确乎其不可拔238
(三)克己自省 反求诸己240
(二)傲然独立 砥柱中流240
第五章 生生哲学论衡--方东美对生命本体的高扬与文化哲学的探索247
一 诗哲方东美247
二 生生哲学的建构249
(一)含情而得生 契理乃得存249
(二)生生不已 和谐中道251
(三)生生之理254
三 方化哲学的探索258
(一)以价值为中心的文化观258
(二)理想文化蓝图260
(三)会参中西 再建中国文化265
四 方东美生生哲学之评价271
分论篇(下)277
第一章 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巨笔--徐复观的学术方法与政治理想277
一 由政坛向学坛的转向277
二 学术态度比学术方法更重要280
(一)自己的头脑好比是一把刀 西方哲人著作好比是一块砥石280
(二)学术方法是出自治学历程中所蓄积的经验的反省 方法的效果与治学的功力成正比284
(三)治学的态度比治学的方法更重要289
(四)实事求是 多多反省292
三 由民本跳向民主--中国政治出路之理论探讨296
(一)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的冲突:二重权原296
(二)由民本跳出一步转向民主:德治主义与民主政治的融合302
(三)徐、牟政治设计之异同307
四 徐复观在当代新儒学发展中的地位309
第二章 道德自我的肯定与人文世界的开显--唐君毅思想述要313
一 中心观念的确立:道德自我的肯定314
(一)心路历程315
(二)宇宙悲凉 人生虚幻317
(三)虚幻宇宙的否定 道德自我呈现319
(四)人之全部活动者是精神活动322
(五)人生之旅与重返人间326
二 依本成末 人文世界之开显331
(一)道德为本 文化为末332
(二)本强末弱 中国文化人文世界开显之不足334
(三)依本成末 全面开显中国文化的人文世界338
三 转识成德 由渐入显--评唐君毅的九境哲学340
(一)我感故我在--九境哲学的前提341
(二)客观三境:个体 类 功能344
(三)主观三境:感觉 观照 实践351
(四)超主客三境:耶 佛 儒362
(五)九境之转易开合376
第三章 本内圣之学以解决新外王--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与儒学第三期之发扬383
一 下学上达 智穷见德--牟宗三的生活道路与学思历程383
(一)生活的道路383
(二)学思的转进388
二 消融康德哲学系统 重建中国哲学395
(一)道德的形上学与道德底形上学395
(二)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前提397
(三)无执的存有论402
(四)知体明觉之自我坎陷--开出执的存有论406
(五)圆教成而圆善明412
(六)真善美之圆成417
三 本内圣之学以解决新外王421
(一)中国文化本质特征之探讨422
(二)中国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之故430
(三)中国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良知自我坎陷说之评价436
四 儒家式人文主义之建构--儒学第三期之发展如何可能441
(一)儒学三期发展说442
(二)第三期儒学之理论纲维445
(三)三统说之论衡452
五 百年儒学之进程与牟宗三学术地位之衡定455
校后记462
1998《当代新儒学引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颜炳罡著 1998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壮族当代文学引论
- 1993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当代国际法引论
- 1999
-
- 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 1
-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当代新儒家
- 1989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寂寞中的复兴 论当代新儒家
- 1993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 现代新儒学概论
- 1990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 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 2
- 199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现代新儒学的根基 熊十力新儒学论著辑要
- 1996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
- 1986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
- 新儒学价值论
- 1995 慈惠堂出版社
-
- 理性与生命 当代新儒学文萃
- 1994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 当代儒学思辨录
- 1998 鹅湖出版社
-
- 当代新儒学论文集 外王篇
- 1991 北京:文津出版社
-
- 当代新儒学论文集 总论篇
- 1991 北京:文津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