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卫校试用教材 中医学 医生专业用》求取 ⇩

第一篇中医学基础理论1

第一章阴阳五行1

第一节阴阳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

二、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2

三、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3

第二节五行6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6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8

第三节 正确认识阴阳五行学说9

第二章脏象11

第一节脏腑11

一、五脏11

二、六腑17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19

第二节气、血、津液21

一、气21

二、血22

三、津液22

第三章经络25

第一节经络概述25

一、经络的分类与命名25

二、经络的特点27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28

一、生理方面28

二、病理方面28

三、诊断方面28

四、治疗方面29

第四章病因30

第一节 精神因素30

第二节六淫及疫疠31

一、风31

二、寒32

三、暑32

四、湿33

五、燥34

六、火(热)34

第三节饮食不节35

[附]痰饮、瘀血35

一、痰饮35

二、瘀血36

第五章诊法37

第一节望诊37

一、一般望诊37

二、舌诊38

三、望小儿指纹42

第二节闻诊42

一、听声音43

二、嗅气味43

第三节问诊43

一、寒热44

二、汗44

三、头身44

四、便45

五、饮食46

六、胸腹46

七、妇女病47

八、小儿病47

第四节切诊47

一、脉诊48

二、按诊50

第六章辨证51

第一节八纲辨证51

一、八纲辨证的证候分类51

二、八纲辨证的临床应用53

第二节脏腑辨证56

一、心与小肠病证57

二、肝与胆病证58

三、脾与胃病证59

四、肺与大肠病证61

五、肾与膀胱病证63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64

一、卫分病证65

二、气分病证65

三、营血病证66

第二篇常用中草药69

第一章中药的基本知识69

第一节 认药与采药69

第二节 药物的性能71

第三节 药物的配伍与禁忌74

第四节 药物的炮制75

第五节 药物的用量76

第二章常用中草药78

第一节解表药78

一、辛温解表药78

麻黄78

桂枝79

荆芥79

防风79

紫苏79

羌活80

白芷80

香薷80

细辛80

?本81

生姜81

葱白81

黄荆81

二、辛凉解表药81

薄荷81

牛蒡子82

桑叶82

菊花82

柴胡82

葛根83

路边荆83

蝉蜕83

升麻83

蔓荆子83

岗梅84

第二节清热药84

一、清热降火药84

石膏84

知母85

栀子85

淡竹叶85

夏枯草85

穿心莲85

二、清热燥湿药86

黄芩86

黄连86

黄柏86

龙胆草86

苦参87

十大功劳87

南天竹87

三、清热凉血药87

地黄87

玄参88

牡丹皮88

赤芍88

地骨皮88

茅根89

青蒿89

白头翁89

四、清热解毒药89

金银花89

连翘90

蒲公英90

大青叶90

紫花地丁90

射干91

鱼腥草91

马齿苋91

败酱草91

白花蛇舌草91

海蚌含珠91

九里光92

水杨梅92

半枝莲92

虎杖92

七叶一枝花92

龙葵93

第三节泻下药93

一、攻下药93

大黄94

芒硝94

二、润下药94

火麻仁94

郁李仁94

三、逐水药95

牵牛子95

甘遂95

芫花95

大戟96

第四节消导药96

神曲96

莱菔子96

麦芽96

鸡内金97

山楂97

第五节化湿药97

一、芳香化湿药97

藿香97

苍术98

厚朴98

佩兰98

草豆蔻98

二、利水渗湿药99

茯苓99

车前子99

茵陈蒿99

滑石99

木通100

海金沙100

金钱草100

泽泻100

薏苡仁100

防己101

萹蓄101

田基黄101

三、祛风湿药101

独活102

木瓜102

威灵仙102

秦艽102

五加皮102

豨莶草102

八角枫103

桑寄生103

第六节温里祛寒药103

附子103

干姜104

高良姜104

小苘香104

肉桂104

吴萸105

蜀椒105

第七节芳香开窍药105

菖蒲105

麝香105

冰片106

第八节安神镇惊药106

酸枣仁106

柏子仁106

远志107

龙骨107

牡蛎107

磁石107

朱砂107

第九节平肝熄风药108

羚羊角108

钩藤108

全蝎108

僵蚕109

石决明109

地龙109

第十节理气药109

橘皮109

青皮110

枳实110

香附110

木香110

乌药110

川楝子111

大腹皮111

第十一节理血药111

一、止血药111

蒲黄111

桎木112

仙鹤草112

紫珠112

白芨112

茜草112

其它止血药效用简表113

二、活血祛瘀药114

丹参114

桃仁114

红花114

延胡索114

牛膝115

益母草115

川芎115

郁金115

五灵脂115

菊叶三七116

马鞭草116

第十二节补益药116

一、补气药116

党参117

白术117

黄芪117

淮山药117

扁豆117

甘草118

二、补阳药118

淫羊藿118

补骨脂118

益智仁119

续断119

杜仲119

金毛狗脊119

三、补血药119

当归120

白芍120

枸杞子120

阿胶120

首乌120

四、补阴药121

沙参121

麦冬121

天冬121

百合121

石斛122

鳖甲122

龟板122

旱莲草122

第十三节化痰止咳药122

一、温化寒痰药123

半夏123

天南星123

白芥子123

桔梗124

旋复花124

二、清化热痰药124

前胡124

贝母124

瓜蒌124

三、止咳平喘药125

杏仁125

款冬花125

紫苑125

百部125

马兜铃126

葶苈子126

枇杷叶126

矮地茶126

夜关门126

第十四节收敛固涩药126

五味子127

海螵蛸127

山茱萸127

莲须127

金樱子127

桑螵蛸128

乌梅128

肉豆蔻128

第十五节驱虫药128

苦楝根皮129

鸦胆子129

使君子129

槟榔129

鹤虱130

土荆芥130

第十六节外用药130

硫黄130

雄黄130

轻粉131

硼砂131

炉甘石131

木芙蓉131

山乌龟131

了哥王132

扛板归132

半边莲132

第三篇常用方剂133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133

第一节 治则133

第二节 八法135

第二章方剂的基本知识137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37

第二节 制剂与服法138

第三章常用方剂140

第一节解表剂140

一、辛温解表剂140

麻黄汤140

桂枝汤(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140

荆防败毒散(附:人参败毒散141

小青龙汤141

二、辛凉解表剂141

麻杏石甘汤(附:越婢加术汤)141

银翘散142

桑菊饮142

升麻葛根汤142

第二节泻下剂143

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143

麻子仁丸143

第三节和解剂144

小柴胡汤144

逍遥散(附:丹栀逍遥散)144

第四节清热剂144

一、清气分热剂145

白虎汤(附:人参白虎汤、苍术白虎汤、桂枝白虎汤)145

二、清营凉血剂145

清营汤(附:清宫汤)145

犀角地黄汤146

三、气血两清剂146

清瘟败毒饮146

四、泻火解毒剂146

黄连解毒汤(附:三黄泻心汤)146

普济消毒饮147

五、清脏腑热剂147

导赤散147

龙胆泻肝汤148

泻白散148

玉女煎148

白头翁汤148

葛根芩连汤148

六、清暑热剂149

新加香薷饮149

清暑益气汤149

七、清虚热剂149

青蒿鳖甲汤149

第五节芳香开窍剂150

常用开窍剂简表151

第六节温里剂152

一、温中祛寒剂152

理中汤(附:附子理中汤、理中安蛔汤)152

吴茱萸汤152

二、回阳救逆剂152

四逆汤(附:四逆加人参汤)153

参附汤153

真武汤153

第七节消导剂153

保和丸153

枳实导滞汤154

第八节补益剂154

一、补气剂154

四君子汤(附: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154

补中益气汤155

生脉散155

二、补血剂155

四物汤(附:芩连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胶艾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155

归脾汤156

复脉汤(附:加减复脉汤)156

三、补阴剂156

六味地黄丸(附: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饮)156

四、补阳剂157

金匮肾气丸(附:右归饮)157

第九节理气剂157

一、行气剂157

柴胡疏肝汤158

二、降气剂158

定喘汤158

第十节理血剂158

一、止血剂158

小蓟饮子158

黄土汤159

二、活血祛瘀剂159

温经汤159

血府逐瘀汤(附:补阳还五汤)159

生化汤(附:失笑散)160

第十一节治风剂160

一、疏散外风剂160

独活寄生物160

羌活胜湿汤161

川芎茶调散161

大秦艽汤161

牵正散161

二、平熄内风剂162

羚角钩藤汤(附:天麻钩藤饮)162

大定风珠162

地黄饮子162

第十二节祛湿剂163

一、燥湿化浊剂163

藿香正气散163

二、清热利湿剂164

菌陈蒿汤164

甘露消毒饮164

三仁汤164

八正散164

三、温水化湿剂165

实脾饮165

萆?分清饮165

四、利水渗湿剂165

五苓散(附:四苓汤菌陈四苓散 胃苓汤)166

五皮饮166

第十三节润燥剂166

沙参麦冬汤166

百合固金汤166

清燥救肺汤167

杏苏散167

桑杏汤167

第十四节祛痰剂167

二陈汤(附:温胆汤、半夏天麻白术汤)168

止嗽散167

第十五节固涩剂168

完带汤169

金锁固精丸169

桑螵蛸散169

第十六节驱虫剂169

乌梅丸169

第十七节痈疡剂170

仙方活命饮170

五味消毒饮170

大黄牡丹皮汤170

阳和汤171

苇茎汤171

第四篇中医内、儿、妇科常见病173

第一章内科常见病173

第一节 感冒173

第二节 风温174

第三节 暑温177

第四节 咳嗽179

第五节 哮喘180

第六节 黄疸182

第七节 水肿183

第八节 眩晕185

第九节 痹证186

第十节 头痛187

第十一节 胃脘痛189

第十二节 腰痛190

第十三节 血证191

第十四节 淋证194

第十五节 中风196

第二章儿科常见病198

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198

第一节麻疹199

第二节 百日咳201

第三节 痄腮202

第四节 泄泻203

第五节 疳积204

第六节 夏季热205

第三章妇科常见病207

妇女的生理及病理特点207

第一节月经不调208

第二节 痛经210

第三节 崩漏211

第四节 带下病212

第五节 妊娠恶阻213

第六节 胎动不安、胎漏214

第七节 产后发热215

第八节 产后腹痛216

第九节 产后恶露不绝217

第五篇针灸与新医疔法219

第一章针灸219

第一节十四经体表循行与常用穴位219

一、十四经体表循行部位团219

二、取穴方法234

三、常用穴位236

四、临床选穴法253

第二节 针灸基本知识253

第三节针灸治疗常见病举例259

[附]拔罐疗法263

第二章新医疗法266

第一节 穴位注射疗法266

第二节 水针疗法267

第三节 穴位埋线与结扎269

第四节 挑治疗法272

第五节 割治疗法273

第六节 耳穴疗法274

方剂索引277

1977《中等卫校试用教材 中医学 医生专业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湖南省中级卫校教材编 1977 湖南省中级卫校教材编写组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