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 中医学概要 供医士、妇幼医士专业用》求取 ⇩

一、中冈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厍1

绪论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3

(一)整体观念3

(二)辨证施治3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5

第一节 阴阳学说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5

(二)阴阳互根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6

(一)阴阳对立6

(三)阴阳消长7

(四)阴阳转化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7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7

(六)归纳药物性能8

(五)确定治疗原则8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8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8

第二节 五行学说9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9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9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9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10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1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1

(二)解说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2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12

小结13

第二章 人体结构和功能14

第一节 脏腑14

(一)心(附心包)15

一、五脏15

(二)肝16

(三)脾17

(四)肺17

(五)肾(附命门)18

二.六腑(附奇恒之腑)20

(一)胆20

(二)胃20

(三)小肠20

(四)大肠20

(五)膀胱20

(六)三焦20

2.女子胞21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21

(一)脏与脏21

附:奇恒之腑21

1.脑21

(二)脏与腑23

第二节 经络24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24

二、经络的循行分布概况25

(一)十二经脉25

(二)奇经八脉27

(一)说明病理变化28

(二)指导诊断相治疗28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28

四、经络学说的应用28

第三节 气、血、津液29

一、气29

(一)气的概念29

(二)气的功能29

(三)气的生成和分布30

(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功能31

三、津液31

二、血31

(一)血的生成和功能31

(二)血液的循行31

(二)津液的代谢32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32

(一)气与血的关系32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32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33

小结33

第三章 发病原理和致病因素35

第一节 发病原理35

第二节 致病因素35

一、六淫(附疫疠)36

(一)风(附内风)36

(二)寒(附内寒)37

<三)暑37

(五)燥(附内燥)38

(四)湿(附内湿)38

(六)火(热)(附内火)39

附:疫疠39

二、七情40

(一)七情致病的特点40

(二)常见的七情病证40

三、其它41

(一)饮食、劳逸41

(二)外伤42

(三)痰饮、瘀血42

小结44

第四章 诊察方法和辨证纲领45

第一节 诊察方法——四诊45

一、望诊45

(一)一般望诊(附指纹现代研究资料简介)45

(二)舌诊(附舌渗现代研究资料简介)48

二、闻诊51

(一)听声音51

(二)嗅气味52

三、问诊52

(一)问寒热52

(二)问汗53

(三)问头身、胸腹53

(四)问饮食口味54

(五)问二便54

(六)阿睡眠54

(七)问经、带、胎、产55

(八)问小儿55

四、切诊55

(一)脉诊(附脉象现代研究资料简介)55

第二节 辨证纲领——八纠60

(二)按诊60

一、表里61

(一)表证61

(二)里证61

(三)表里同病与半表半里62

二、寒热62

(一)寒证62

(三)寒热错杂证63

(二)热证63

三、虚实64

(一)虚证64

(二)实证64

(三)虚实错杂证65

四、阴阳65

(一)阳证65

(二)阴证65

附:八纲辨证举例66

(三)亡阴、亡阳66

小结67

第五章 防治原则68

第一节 预防68

一、未病先防68

(一)加强锻炼68

(二)讲究卫生68

(三)阔摄精神69

(四)药物预防69

二、既病防变69

第二节 治则69

一、治本与治标70

(一)治病求本70

(二)急则治标70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71

二、扶正与祛邪71

(三)标本兼治71

(一)因时制宜72

(二)因地制宜72

(三)因人制宜72

小结72

第六章 中药74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74

一、中药的采集与贮藏74

二、中药的炮制74

三、中药的性能75

(一)四气75

(二)五味75

(三)升降浮沉76

(四)归经76

(一)配伍77

(二)禁忌77

四、中药的运用和注意事项77

(三)用量78

(四)用法78

第二节 常用中药79

一、解农药79

(一)辛温解丧药 麻黄(附麻黄根) 桂枝 荆芥 紫苏(附苏于、苏梗) 防风 细辛 白芷 香薷79

(二)辛凉解丧药 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胡 蝉蜕 升麻83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栀子 芦根86

二、清热药86

小结86

(二)清热燥湿药 黄连 黄芩 黄柏 龙胆草 苦参88

(三)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蒲公英 紫花地丁 板蓝根 白头翁 虎杖 鱼腥草90

(四)清热凉血药 车地黄(附鲜生地) 牡丹皮 玄参 犀牛角(附水牛角) 紫草93

(五)清虚热药 地骨皮 青蒿 银柴胡95

小结96

三、温里药 附子 干姜(附生姜、炮姜) 肉桂 吴茱萸97

(一)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99

小结99

四、泻下药99

(二)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101

(三)逐水药 甘遂 牵牛子101

小结102

五、祛湿药103

(一)芳香化湿药 蕾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砂仁103

(二)淡渗利湿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滑石105

(三)清热利湿药 茵陈 金钱草 车前子 木通 篇蓄107

(四)祛风湿药 羌活 独活 秦艽 防己 威灵仙 桑寄生 豨签草 木瓜108

小结111

六、祛痰止咳平喘药112

(一)温化寒痰药 半夏 天南星(附胆南星) 白芥子112

(二)清化热痰药 前胡 贝母 瓜蒌(附天花粉) 竹茹(附竹沥) 天竺黄 葶苈子113

(三)止咳平喘药 杏仁 桔梗 紫苑 欲冬花 百部 桑白皮116

七、理气药118

陈皮(附青皮) 枳实(附枳壳) 木香 乌药 香附 川栋子 郁金118

小结118

小结121

八、理血药121

(一)活血祛瘀药 丹参 赤芍 桃仁 红花 川芎 牛膝 益母草 泽兰 鸡血藤 延胡索 乳香(附没药) 王不留行121

(二)止血药 小蓟(附大蓟) 仙鹤草 三七 地榆 茜草 白芨126

小结128

九、补益药128

(一)补气药 人参(附党参、太子参) 黄民 白术 山药 甘草129

(二)补血药 熟地黄 何首乌 当归 白芍 阿胶131

(三)补阴药 沙参 麦冬(附天冬) 石斛 旱莲草 枸杞子 鳖甲133

(四)补阳药 鹿茸 淫羊藿 (附仙茅) 巴戟天 肉苁蓉 菟丝子 杜仲 补骨脂136

小结138

十、消导药139

山楂 神曲 麦芽 莱菔子 鸡内金139

十一、安神药141

(一)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141

小结141

(二)重镇安神药 朱砂 磁石 牡蛎 龙骨142

小结143

十二、平肝熄风药144

羚羊角 天麻 钩藤 地龙 石决明 僵蚕 代赭石144

小结146

十三、芳香开窍药146

麝香 牛黄 苏合香 石菖蒲147

山茱萸 五味子 乌梅 词子 椿根皮 乌贼骨 金樱子148

小结148

十四、固涩药148

小结150

十五、驱虫药 苦栋根皮151

使君子 南瓜子 槟榔151

小结152

(一)药味的加减变化153

二、方剂的变化规律153

第一节 概述153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153

第七章 方剂153

(二)药物配伍的变化154

(三)药量加减的变化154

(四)剂型更换的变化154

三、常用剂型154

(一)汤剂(煎剂)154

(二)丸剂154

(三)散剂155

(四)膏剂155

(五)丹剂155

(六)酒剂(药酒)155

第二节 常用方剂155

一、解表剂155

(二)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桑菊饮 麻杏 甘石汤156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桂枝汤156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麻黄附子 细辛汤158

小结159

二、清热剂159

(一)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栀子豉汤159

(二)清营凉血剂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160

(三)清热解毒剂 黄连解毒汤 五味消毒饮161

小结162

(四)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162

三、温里剂163

(一)温中祛寒剂 理中汤 小建中汤163

(二)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参附汤164

(三)温阳利水剂 真武汤165

(四)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黄芪 桂枝五物汤166

小结167

四、泻下剂168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凉膈散 大黄牡丹皮汤168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170

(三)润下剂 麻于仁丸171

(四)逐水剂 十枣汤171

小结172

五、和解剂172

(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172

(二)调和肝脾 四逆散 逍遥散 痛泻要方174

(三)调和胃肠剂 半夏泻心汤176

小结176

六、表里双解剂177

(一)解表清里剂 葛根黄芩黄连汤177

(二)解表攻里剂 大柴胡汤 防风通圣散178

小结179

七、祛湿剂179

(一)芳香化湿剂 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 三仁汤180

(二)清热利湿剂 茵陈蒿汤 八正散 龙胆泻肝汤181

(三)淡渗利湿剂 五苓散182

(四)温化水湿剂 实脾饮 苓桂术甘汤183

(五)祛风除湿剂 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184

小结184

八、祛痰剂185

(一)燥湿化痰剂 二陈汤185

(二)温化寒痰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186

(三)清热化痰剂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186

(四)治风化痰剂 止嗽散 半夏天麻 白术汤187

小结188

九、润燥剂189

(一)轻宣外燥剂 杏苏散 桑杏扬 清燥 救肺汤189

(二)滋润内燥剂 养阴清肺汤 麦门 冬汤190

小结191

十、理气剂191

(一)行气剂 越鞠丸 金铃子散 柴胡疏肝散192

(二)降气剂 旋复代赭汤 苏子降气汤193

十一、理血剂194

小结194

(一)活血祛瘀剂 血府逐瘀汤 温经汤 生化汤 补阳还五汤195

(二)止血剂 十灰散 小蓟饮子196

小结197

十二、补益剂197

(一)补气剂 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生脉散198

(二)补血剂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200

(三)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 一贯煎 沙参 麦冬汤201

(四)补阳剂 肾气丸 二仙汤203

小结204

十三、消食导滞剂204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204

小结205

十四、安神剂205

(一)养心安神剂 酸枣仁汤 甘麦大枣汤206

(二)重镇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206

镇肝熄风汤 羚角钩藤汤 大定风珠207

小结207

十五、平熄内风剂207

小结209

十六、开窍剂209

(一)凉开 安宫牛黄丸 至宝丹209

(二)温开 苏合香丸210

小结211

十七、固涩剂211

(一)固表敛汗剂 玉屏风散 牡蛎散211

(二)固精止遗剂 金锁固精丸212

(三)固崩止带剂 图冲汤 完带汤 愈带丸213

(四)固脱涩肠剂 真人养脏汤214

小结214

十八、驱虫剂215

乌梅丸 胆蛔汤215

附:常用中成药简表216

小结216

第八章 辨证施治224

第一节 脏腑病辨证与施治224

一、心与小肠病224

(一)心气虚、心阳虚225

(二)心血虚、心阴虚225

(三)心脉痹阻225

(四)心火亢盛226

(五)痰迷心窍226

二、肝与胆病226

(一)肝血虚、肝阴虚227

(二)肝气郁结227

(三)肝火上炎227

(四)肝风内动227

(五)肝胆湿热228

(二)脾阳虚229

(一)脾气虚229

(六)寒滞肝脉229

三、脾与胃病229

(三)寒湿困脾230

(四)湿热蕴脾230

(五)胃阴不足230

(六)胃寒证230

(七)胃火证231

(八)食滞胃脘231

四、肺与大肠病231

(一)肺气虚232

(二)肺阴虚232

(三)风寒束肺232

(四)风热犯肺232

(五)痰热壅肺232

(七)大肠湿热233

(八)大肠津亏233

(六)痰浊阻肺233

五、肾与膀眦病234

(一)肾阴虚234

(二)肾阳虚234

(三)肾气不固234

(四)肾不纳气235

(五)膀胱湿热235

六、脏腑兼病235

(三)肝脾不凋236

(一)心脾两虚236

(二)心肾不交236

(四)肝胃不和237

(五)肝肾阴虚237

(六)脾肾阳虚237

(七)肺肾阴虚238

(八)脾肺气虚238

二、气分证239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与施治239

一、卫分证239

(一)热扰胸膈240

(二)热壅于肺240

(三)热炽阳明240

(四)热结肠道240

(五)湿热蕴蒸240

三、营分证241

(一)热伤营阴241

(二)热入心包241

四、血分证241

(一)血热妄行242

(二)肝热动风242

(三)阴虚风动242

附:六经辨证与施治242

(一)阳明经证243

二、阳明病证243

(一)太阳中风证243

(二)太阳伤寒证243

一、太阳病证243

(二)阳明腑证244

三、少阳病证244

四、太阴病证244

五、少阴病证244

(一)少阴寒化证245

(二)少阴热化证245

六、厥阴病证245

小结245

第三节 常见病症辨证与施治246

感冒246

咳嗽247

气喘249

呕吐251

腹泻253

胃痛255

眩晕257

心悸258

水肿260

痹证262

疖、痈263

月经不调264

月经先期264

月经后期265

月经先后无定期266

月经过多267

月经过少268

崩漏268

带下270

恶阻271

缺乳271

麻疹272

疳积274

小儿暑热症275

第九章 针灸277

第一节 腧穴概述277

一、腧穴与经络的关系277

二、腧穴的分类277

(一)十四经腧穴277

(二)经外奇穴277

(三)阿是穴277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278

(一)普遍性278

(二)特异性278

四、腧穴的体表定位278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278

(二)骨度兮寸定位法279

(四)简便定位法280

(三)指量法280

第二节 常用十四经脉腧穴和经外奇穴281

一、十四经脉腧穴281

(一)任脉 中权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 膻中 天突 廉泉281

(二)督脉 氏强 腰阳关 命门 至阳 身柱 大椎 哑门 百会 人中(水沟)283

(三)手太阴肺经 中府 尺泽 列殃 太渊 少商286

(四)手厥阴心包经 曲泽 间使 内关 中冲288

(五)手少阴心经 少酶 神门 少冲290

(六)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手三里 曲池 肩鹪 迎香291

(七)手少阳三焦经 中渚 外关 肩髎 翳风 耳门293

(八)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后溪 肩贞 天宗 听宫295

(九)足阳明胃经 地仓 颊车 下关 天枢足三里 上巨虚 丰隆 内庭297

(十)足少阳胆经 听会 阳白 风池 环跳 风市 阳陵泉 绝骨(悬钟)301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 肺俞 心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膀阬俞 次髎 承扶 委中 承山 昆仑 至阴304

(十二)足太阴脾经 公孙 三阴交 阴陵泉 血海310

(十三)足厥阴肝经 大敦 太冲 曲泉312

(十四)足少阴肾经 涌泉 太溪 照海 复溜313

(一)头面部 太阳 印堂 四神316

(二)躯于部 定喘 夹脊(华佗夹脊) 维胞316

二、经外奇穴316

(三)四肢部 落枕 四缝 八邪 十宣 膝跟 阑尾 八风317

第三节 针灸法318

一、毫针刺法318

(一)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318

(二)操作方法319

(四)注意事项323

(三)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323

(一)针具324

(二)操作方法324

(三)适应范围324

(四)注意事项324

三、皮肤针刺法324

(一)针具324

二、三棱针刺法324

(三)适应范围325

(二)操作方法325

(四)注意事项325

(二)操作方法325

(一)针具325

四、皮内针刺法325

(四)注意事项325

(三)适应范围325

五、灸法326

(一)工具326

(二)操作方法326

(三)适应范围326

(四)注意事项327

六、拔罐法327

(一)工具327

(二)操作方法327

感冒328

(三)适应范围328

第四节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328

咳嗽329

哮喘329

胃痛330

呕吐330

泄泻331

呃逆331

阑尾炎331

胁痛332

晕厥332

眩晕332

失眠333

头痛333

中风后遗症334

落枕334

面瘫334

癔病334

腰痛335

坐骨神经痛335

痹症335

痛经336

乳少336

胎位不正337

真?宫脱垂337

疳症(积)337

遗尿337

小儿麻痹后遗症338

牙痛338

荨麻疹338

附:中医学概要教学大纲341

1986《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 中医学概要 供医士、妇幼医士专业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俞大祥 198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等医学专业学校试用教材  中医学基础  医士、护士、公卫医士适用(1961 PDF版)
中等医学专业学校试用教材 中医学基础 医士、护士、公卫医士适用
1961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内科学(供医士、妇幼医士、卫生医士、口腔( PDF版)
内科学(供医士、妇幼医士、卫生医士、口腔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环境卫生学  供卫生医士专业用(1980 PDF版)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环境卫生学 供卫生医士专业用
1980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卫生学  供三年制医士、妇幼医士、助产士、护士、中医士及口腔医士专业用(1980 PDF版)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卫生学 供三年制医士、妇幼医士、助产士、护士、中医士及口腔医士专业用
1980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全国高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儿科学 供放射医士、空腔医士、卫生医士专业用(1980 PDF版)
全国高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儿科学 供放射医士、空腔医士、卫生医士专业用
198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中医学基础  供药剂士专业用(1979 PDF版)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中医学基础 供药剂士专业用
197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数学  供卫生医士、放射医士、检验医士、药剂士专业用(1979 PDF版)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数学 供卫生医士、放射医士、检验医士、药剂士专业用
1979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外科学  供中医士、卫生医士、妇幼医士、口腔医士、助产士专业用(1979 PDF版)
外科学 供中医士、卫生医士、妇幼医士、口腔医士、助产士专业用
197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外科学  供医士、放射医士专业用(1983 PDF版)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外科学 供医士、放射医士专业用
198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中医妇科学(供中医士专业用)(1979 PDF版)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中医妇科学(供中医士专业用)
1979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生物学供医士卫生医士等专业用(1985 PDF版)
生物学供医士卫生医士等专业用
1985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五官科学  供医士、口腔医士、卫生医士、妇幼医士、放射医士、助产士专业用(1980 PDF版)
五官科学 供医士、口腔医士、卫生医士、妇幼医士、放射医士、助产士专业用
198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  供医士、妇幼医士、助产士专业用(1980 PDF版)
中医学 供医士、妇幼医士、助产士专业用
198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拉丁文  供药剂士专业及医士、妇幼医士、护士、助产士、卫生医士、口腔医士专业用(1979 PDF版)
拉丁文 供药剂士专业及医士、妇幼医士、护士、助产士、卫生医士、口腔医士专业用
1979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等医学专业学校试用教材  正常人体学  医士、护士、公卫医士适用(1961 PDF版)
中等医学专业学校试用教材 正常人体学 医士、护士、公卫医士适用
1961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