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学习中心组“三讲”教育读本 上》求取 ⇩

第一篇 党委学习中心组“三讲”教育概论第一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3

第一篇 党委学习中心组“三讲”教育概论第一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3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善于讲政治8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善于讲政治8

三、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讲正气12

三、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讲正气12

第二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具有重大意义一、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建设与发展的需要17

第二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具有重大意义一、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建设与发展的需要17

二、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需要19

二、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需要19

三、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一条重要经验21

三、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一条重要经验21

第三章开展“三讲”教育的要求一、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23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23

第三章开展“三讲”教育的要求一、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23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23

三、用政治家的眼光来理解和把握十五大以来的中央决策25

三、用政治家的眼光来理解和把握十五大以来的中央决策25

四、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有害社会主义事业的事情27

四、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有害社会主义事业的事情27

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28

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28

六、用整风的精神来开展“三讲”教育29

六、用整风的精神来开展“三讲”教育29

七、全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32

七、全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32

(一)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具有重要意义32

(一)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具有重要意义32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容35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容35

(三)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37

(三)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37

(四)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38

(四)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38

(五)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41

(五)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41

第四章开展“三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有的放矢严防走过场44

(一)要提高对“三讲”教育的认识44

第四章开展“三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有的放矢严防走过场44

(一)要提高对“三讲”教育的认识44

(二)强化领导功能和责任意识45

(二)强化领导功能和责任意识45

(一)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46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搞“空对空”46

(三)县以上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三讲”教育46

(一)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46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搞“空对空”46

(三)县以上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三讲”教育46

(二)要紧密联系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47

(二)要紧密联系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47

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48

(一)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48

(二)要坚持走群众路线48

(二)要坚持走群众路线48

(一)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48

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48

(一)要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49

(三)不允许压制民主、打击报复49

四、开展负责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49

(三)不允许压制民主、打击报复49

四、开展负责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49

(一)要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49

(二)要讲政治,不纠缠细枝末节50

(三)要实事求是50

(二)要讲政治,不纠缠细枝末节50

(三)要实事求是50

五、把开展“三讲”教育与推进当前工作紧密结合51

五、把开展“三讲”教育与推进当前工作紧密结合51

(一)要按照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搞好当前各项工作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促进“三讲”教育的深入51

(一)要按照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搞好当前各项工作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促进“三讲”教育的深入51

(二)要促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巩固和发展好的形势52

(二)要促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巩固和发展好的形势52

(一)充分认识发扬民主、开展批评的必要性53

(一)充分认识发扬民主、开展批评的必要性53

第五章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搞好“三讲”教育一、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53

第五章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搞好“三讲”教育一、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53

(二)总结我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经验教训57

(二)总结我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经验教训57

(三)结合实践,进一步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水平58

(三)结合实践,进一步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水平58

(四)领导干部一定要勇于自我批评59

(四)领导干部一定要勇于自我批评59

二、切实加强对“三讲”教育的领导61

二、切实加强对“三讲”教育的领导61

(一)各级党委务必统一认识,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61

(一)各级党委务必统一认识,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61

(二)精心组织,务求取得实效64

(二)精心组织,务求取得实效64

第二篇 讲学习,学习邓小平理论第一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69

第二篇 讲学习,学习邓小平理论第一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69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69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69

(二)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71

(二)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71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72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72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76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76

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77

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77

四、邓小平理论的特点80

四、邓小平理论的特点80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81

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81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81

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81

(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82

(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82

六、把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85

六、把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85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建设思想路线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89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建设思想路线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89

(一)开拓全新事业的必然要求89

(一)开拓全新事业的必然要求89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源与释义90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源与释义90

(三)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功勋92

(三)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功勋92

(四)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93

(四)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93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94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94

(一)从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96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96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96

(一)从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96

(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97

(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97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100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100

(一)我国国情的基本状况10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01

(一)我国国情的基本状况10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0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0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0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0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04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06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06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107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107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发展110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发展110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111

(一)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11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111

(一)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11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112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112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112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112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113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113

四、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提出的重要依据114

四、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提出的重要依据114

五、发展才是硬道理116

五、发展才是硬道理116

(三)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战略性的命题117

(二)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政治性的命题117

(一)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117

(三)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战略性的命题117

(二)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政治性的命题117

(一)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117

(一)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120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0

(一)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120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1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1

第五章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124

第五章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124

二、改革的基本理论127

二、改革的基本理论127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30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30

四、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33

四、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33

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36

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36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39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39

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40

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40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42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42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43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43

(二)我国已形成全国性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145

五、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145

(一)实行全方位、有重点的对外开放145

(二)我国已形成全国性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145

(一)实行全方位、有重点的对外开放145

五、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145

(三)实行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146

(三)实行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146

六、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47

六、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47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一、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151

(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51

(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51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一、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151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52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52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53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53

(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54

(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54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156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156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157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157

(一)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157

(一)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157

(二)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158

(二)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158

四、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59

四、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59

第八章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提出的历史过程163

第八章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提出的历史过程163

二、“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165

二、“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165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68

三、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68

三、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68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68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70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70

四、先富带动共富的发展战略171

四、先富带动共富的发展战略171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174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174

(二)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177

(一)跨世纪发展战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因177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177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177

(一)跨世纪发展战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因177

(二)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177

(三)农村联产承包是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起点178

(四)经济特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178

(三)农村联产承包是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起点178

(四)经济特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178

(五)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特征179

(六)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179

(五)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特征179

(六)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179

(七)搞活国有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180

(八)完善金融体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180

(七)搞活国有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180

(八)完善金融体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180

(九)对外开放是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建设完整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181

(十)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181

(九)对外开放是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建设完整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18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8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81

(十)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181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18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186

五、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18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88

五、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18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8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18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18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18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189

第十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90

第十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90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193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193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4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4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97

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197

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197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97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198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198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途径200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途径200

五、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01

五、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01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205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20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20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207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209

(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文化环境209

(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文化环境209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209

(二)两手都要硬是我国80年代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210

(二)两手都要硬是我国80年代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210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211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211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13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13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16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16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16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16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217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217

(三)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胜利的前提条件218

(三)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胜利的前提条件218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219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219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219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219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220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220

(三)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222

(三)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222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224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224

(五)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25

(五)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25

(一)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226

(一)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226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226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226

(二)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228

(二)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228

(三)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29

(三)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29

(四)依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230

(四)依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230

第十三章“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发展232

第十三章“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发展232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与依据235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涵义和实现的前提235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与依据235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涵义和实现的前提235

(二)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依据237

(二)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依据237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238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238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241

第十四章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一、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形成与依据241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241

第十四章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一、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形成与依据241

(二)基本路线的形成与依据242

(二)基本路线的形成与依据242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244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244

三、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结构246

三、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结构246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须毫不动摇的根据247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须毫不动摇的根据247

第三篇讲学习,学习十五大精神第一章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一、十五大的重大历史意义251

(一)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51

第三篇讲学习,学习十五大精神第一章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一、十五大的重大历史意义251

(一)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51

(二)十五大的重大历史意义252

(二)十五大的重大历史意义252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53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53

三、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255

三、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255

(一)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7

四、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57

(一)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7

四、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57

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58

(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58

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58

(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58

六、充分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59

六、充分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59

七、实现十五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的关键260

七、实现十五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的关键260

第二章实事求是回顾五年建设一、新形势下聚精会神抓党建的五年262

第二章实事求是回顾五年建设一、新形势下聚精会神抓党建的五年262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开始收到良好效果,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得到切实加强263

二、五年来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明显进展263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开始收到良好效果,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得到切实加强263

二、五年来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明显进展263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步深入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警惕性得到增强264

(二)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新的进展,领导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成长起来,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264

(三)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迈出了新步伐264

(二)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新的进展,领导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成长起来,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264

(三)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迈出了新步伐264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步深入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警惕性得到增强264

(五)党的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广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265

(五)党的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广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265

(三)坚持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抓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使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辅相成,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整体推进新的伟大工程266

(一)把学习邓小平理论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密切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通过用理论武装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头脑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使两方面彼此联系,相互促进266

三、研究新特点新经验,提高党建工作水平266

(二)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和全党全国的大局开展党建工作,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效检验党建工作,始终为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推动完成中心任务服务266

(三)坚持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抓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使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辅相成,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整体推进新的伟大工程266

(二)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和全党全国的大局开展党建工作,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效检验党建工作,始终为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推动完成中心任务服务266

(一)把学习邓小平理论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密切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通过用理论武装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头脑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使两方面彼此联系,相互促进266

三、研究新特点新经验,提高党建工作水平266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解决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既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又鼓励和支持在实践中勇于创新267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解决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既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又鼓励和支持在实践中勇于创新267

(五)认真落实党要管党的原则,通过逐级建立和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各级党委管好党的建设、书记带头抓党的建设、带动部门负责人一起抓党的建设,逐步形成在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的党建工作新格局267

(五)认真落实党要管党的原则,通过逐级建立和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各级党委管好党的建设、书记带头抓党的建设、带动部门负责人一起抓党的建设,逐步形成在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的党建工作新格局267

(一)邓小平党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69

第三章学好邓小平党建理论一、推进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必须以邓小平建理论为根本指针269

(一)邓小平党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69

第三章学好邓小平党建理论一、推进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必须以邓小平建理论为根本指针269

(二)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270

(二)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270

二、努力掌握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271

(三)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显示出强大的力量271

二、努力掌握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271

(三)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显示出强大的力量271

(一)关于党的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纲领272

(二)关于用发展的观点坚持党的指导思想272

(一)关于党的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纲领272

(三)关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72

(三)关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72

(二)关于用发展的观点坚持党的指导思想272

(四)关于一定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建设党273

(五)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建设273

(六)关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完善党规党法273

(七)关于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273

(八)关于新时期要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273

(八)关于新时期要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273

(七)关于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273

(六)关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完善党规党法273

(五)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建设273

(四)关于一定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建设党273

(九)关于从严治党,严明纪律,增强团结,增强党的战斗力274

(十)关于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全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274

(十一)关于党要管党,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274

(十二)关于领导对外开放的党要放眼世界,按照正确的原则发展同外国政党的关系274

三、深入学习、认真实践邓小平党建理论,更好地推进新伟大工程274

(十一)关于党要管党,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274

(十二)关于领导对外开放的党要放眼世界,按照正确的原则发展同外国政党的关系274

(一)要联系邓小平党建理论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来学习274

(十)关于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全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274

(九)关于从严治党,严明纪律,增强团结,增强党的战斗力274

三、深入学习、认真实践邓小平党建理论,更好地推进新伟大工程274

(一)要联系邓小平党建理论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来学习274

(二)要联系十四大以来运用邓小平党建理论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践来学习275

(三)要联系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部署继续推进新伟大工程的实践来学习275

(三)要联系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部署继续推进新伟大工程的实践来学习275

(二)要联系十四大以来运用邓小平党建理论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践来学习275

第四章按照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加强党的建设一、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277

第四章按照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加强党的建设一、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277

(一)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来理解制定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客观依据279

二、认真把握好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客观依据和科学内涵279

二、认真把握好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客观依据和科学内涵279

(一)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来理解制定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客观依据279

(二)要用新的思想观点来认识和理解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的基本内涵280

(二)要用新的思想观点来认识和理解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的基本内涵280

(三)要把按照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建设党,落实到保证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282

(三)要把按照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建设党,落实到保证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282

三、围绕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283

三、围绕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283

第五章伟大革命和伟大工程一、三代领导集体与伟大工程286

第五章伟大革命和伟大工程一、三代领导集体与伟大工程286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89

(一)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服务289

(一)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服务289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89

(二)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290

(二)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290

(三)必须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驰和软弱涣散的现象291

(三)必须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驰和软弱涣散的现象291

(五)必须按照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要求,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使各方面建设相互配套、相互促进293

(四)必须注重制度建设,以健全的制度保证全党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防止和克服党内各种不良现象,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293

(四)必须注重制度建设,以健全的制度保证全党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防止和克服党内各种不良现象,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293

(五)必须按照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要求,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使各方面建设相互配套、相互促进293

第六章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一、共产党员必须牢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时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努力奋斗295

第六章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一、共产党员必须牢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时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努力奋斗295

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考验296

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考验296

(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297

(二)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297

(一)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在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297

三、从认识和实践上努力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特点297

三、从认识和实践上努力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特点297

(一)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在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297

(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297

(二)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297

(四)在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298

四、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使党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98

(四)在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298

四、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使党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98

第七章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00

二、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300

第七章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00

二、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300

(一)加强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的头脑301

(二)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301

(一)加强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的头脑301

(二)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301

(三)严格党内生活,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302

(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搞好党风廉政建设302

(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搞好党风廉政建设302

(三)严格党内生活,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302

三、按照“四化”方针,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成功的关键303

三、按照“四化”方针,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成功的关键303

(二)准确把握目标要求,拓宽选人用人渠道304

(二)准确把握目标要求,拓宽选人用人渠道304

四、抓紧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304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是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前提304

四、抓紧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304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是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前提304

五、完善干部制度改革305

(三)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有效方法305

五、完善干部制度改革305

(三)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有效方法305

(一)进一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306

(二)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努力做到准确识别、公正评价干部306

(三)进一步完善干部交流制度,为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创造条件306

(一)进一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306

(二)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努力做到准确识别、公正评价干部306

(三)进一步完善干部交流制度,为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创造条件306

(四)进一步完善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真正做到优者上、相形见绌者下307

(四)进一步完善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真正做到优者上、相形见绌者下307

第八章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308

第八章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308

(一)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09

(二)维护中央权威,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顺利贯彻执行309

(二)维护中央权威,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顺利贯彻执行309

(一)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09

(三)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310

(三)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310

二、认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310

二、认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310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312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12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12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312

(三)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313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用改革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313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用改革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313

(三)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313

第九章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的极端重要性315

第九章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的极端重要性315

(一)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316

(一)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316

(二)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党在迈向二十一世纪新征途上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保证317

(三)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势,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317

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充分发挥党的群众优势的前提317

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充分发挥党的群众优势的前提317

(三)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势,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317

(二)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党在迈向二十一世纪新征途上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保证317

(一)新时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为实现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奋斗纲领而努力工作318

(二)新时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坚决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18

(二)新时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坚决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18

(一)新时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为实现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奋斗纲领而努力工作318

(三)新时期坚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员和干部要在各自的岗位上,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319

三、党的领导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为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起表率作用319

三、党的领导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为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起表率作用319

(三)新时期坚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员和干部要在各自的岗位上,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319

(一)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22

第十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22

(一)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22

第十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22

(三)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323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323

(三)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323

(二)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323

(二)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323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323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324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324

(二)密切联系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325

(一)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身肉联系,是党在新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325

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325

(二)密切联系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325

(一)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身肉联系,是党在新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325

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325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武器327

三、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327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武器327

三、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327

(三)要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这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好形式328

(二)继续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328

(三)要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这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好形式328

(二)继续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328

第十一章坚持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一、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党性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成败的根本问题330

第十一章坚持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一、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党性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成败的根本问题330

二、坚持党的宗旨,必须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决不能有任何偏离331

二、坚持党的宗旨,必须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决不能有任何偏离331

三、坚持党的宗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332

三、坚持党的宗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332

五、坚持党的宗旨,必须在工作中坚持群众的路线,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332

五、坚持党的宗旨,必须在工作中坚持群众的路线,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332

四、坚持党的宗旨,必须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332

四、坚持党的宗旨,必须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332

(一)反对腐败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如何迈向新世纪,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胜利的大问题335

第十二章加大力度,坚定不移地将反腐败斗争进行下去一、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335

(一)反对腐败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如何迈向新世纪,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胜利的大问题335

第十二章加大力度,坚定不移地将反腐败斗争进行下去一、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335

(二)反对腐败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会不会改变颜色的大问题336

(三)反对腐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336

(四)反对腐败是关系民心向背的大问题336

(四)反对腐败是关系民心向背的大问题336

(三)反对腐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336

(二)反对腐败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会不会改变颜色的大问题336

二、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337

二、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337

(一)应充分肯定五年来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增强战胜腐败的信心337

(一)应充分肯定五年来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增强战胜腐败的信心337

(二)对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338

(二)对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338

三、加大力度,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339

三、加大力度,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339

(二)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340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340

(二)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340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340

(六)要深化改革,减少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341

(三)要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严肃查处大案要案341

(四)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341

(五)要加快制度建设步伐,狠抓制度的落实,逐步把反腐败斗争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341

(六)要深化改革,减少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341

(五)要加快制度建设步伐,狠抓制度的落实,逐步把反腐败斗争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341

(四)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341

(三)要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严肃查处大案要案341

(二)从严治党,是党肩负起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任的要求343

(一)从严治党,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43

第十三章 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一、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343

(一)从严治党,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43

第十三章 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一、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343

(二)从严治党,是党肩负起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任的要求343

(三)从严治党,是实现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坚决克服党不管党、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理软弱的状况所必须344

(三)从严治党,是实现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坚决克服党不管党、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理软弱的状况所必须344

(四)从严治党,使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体现时代的要求344

(四)从严治党,使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体现时代的要求344

(一)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345

二、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345

(一)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345

(二)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345

二、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345

(二)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345

(三)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346

(三)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346

(四)要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348

(四)要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348

(二)党章的内容及其产生程序351

(一)党制定党章的原因351

第一章 总 纲一、党章351

(一)党制定党章的原因351

第一章 总 纲一、党章351

(二)党章的内容及其产生程序351

(三)党章在党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352

(三)党章在党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352

(四)党章的修改历史353

(四)党章的修改历史353

(五)党的十五大对党章的修改354

(五)党的十五大对党章的修改354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355

二、党的性质355

二、党的性质355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355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358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358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60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60

三、党的纲领362

(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党的最高理想362

三、党的纲领362

(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党的最高理想362

(二)党的基本纲领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保证365

(二)党的基本纲领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保证365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368

四、党的指导思想368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368

四、党的指导思想368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70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70

(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372

(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372

(一)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治国安邦的生命线373

五、党的基本路线373

五、党的基本路线373

(一)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治国安邦的生命线373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374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374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375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75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375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75

(一)党的建设的总要求376

(一)党的建设的总要求376

六、党的建设376

六、党的建设376

(二)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379

(二)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379

(一)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382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382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382

(一)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382

七、党的领导382

七、党的领导382

(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者的关系383

(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者的关系383

第二章党员一、党员的基本条件385

(一)申请入党条件385

(一)申请入党条件385

第二章党员一、党员的基本条件385

(二)党员基本条件386

(二)党员基本条件386

(一)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387

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387

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387

(一)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387

(二)党员应当享受的权利392

(二)党员应当享受的权利392

(二)发展党员工作的主要环节397

(一)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和侧重点397

三、发展党员397

(二)发展党员工作的主要环节397

(一)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和侧重点397

三、发展党员397

(三)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教育及确定398

(三)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教育及确定398

(四)发展党员的原则399

(四)发展党员的原则399

(六)入党介绍人的确定及应负的责任400

(五)发展党员的政治审查400

(七)入党志愿书的填写400

(七)入党志愿书的填写400

(六)入党介绍人的确定及应负的责任400

(五)发展党员的政治审查400

(八)支部党员大会接收新党员的程序及支委会应做的工作401

四、预备党员401

(一)党员预备期的含义401

(八)支部党员大会接收新党员的程序及支委会应做的工作401

四、预备党员401

(一)党员预备期的含义401

(二)预备党员的义务与权利404

(二)预备党员的义务与权利404

(三)预备党员怎样过好预备期405

(三)预备党员怎样过好预备期405

(四)预备党员怎样交纳党费406

(四)预备党员怎样交纳党费406

(五)预备党员转正履行的手续及工作程序408

(五)预备党员转正履行的手续及工作程序408

(六)长期在外工作的预备党员410

(六)长期在外工作的预备党员410

五、党员的退党问题411

五、党员的退党问题411

(一)党员要求退党的处理411

(二)党员的自行脱党及处理411

(一)党员要求退党的处理411

(二)党员的自行脱党及处理411

(三)劝党员退党应注意的问题412

(三)劝党员退党应注意的问题412

第三章党的组织制度一、党的民主集中制及其基本原则413

(一)党的民主集中制413

(一)党的民主集中制413

第三章党的组织制度一、党的民主集中制及其基本原则413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417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417

二、党内选举制度及党组织419

二、党内选举制度及党组织419

(一)党内选举制度419

(一)党内选举制度419

(二)党组织421

(二)党组织421

第四章党的中央组织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国代表会议423

(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届时间及职权423

(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届时间及职权423

第四章党的中央组织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国代表会议423

(一)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时间及职权425

二、党的中央委员会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425

(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区别425

(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职权425

(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职权425

(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区别425

二、党的中央委员会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425

(一)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时间及职权425

(二)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的规定426

(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产生426

(二)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的规定426

(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产生426

三、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与中央委员会总书记427

三、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与中央委员会总书记427

(一)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产生427

(二)中央书记处与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关系及成员的产生427

(二)中央书记处与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关系及成员的产生427

(一)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产生427

(三)每届党的中央委员会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工作的期限428

(四)党章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党组织的规定428

(四)党章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党组织的规定428

(三)每届党的中央委员会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工作的期限428

二、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429

(二)把县级委员会的任期改为五年的原因429

(一)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历届的年限及职权429

(一)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每届任期的年限429

(二)把县级委员会的任期改为五年的原因429

(一)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分别由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决定429

(二)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候补委员按规定递补为委员需履行的手续429

(一)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历届的年限及职权429

三、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429

二、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429

(一)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每届任期的年限429

(一)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分别由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决定429

(二)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候补委员按规定递补为委员需履行的手续429

三、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429

第五章 党的地方组织一、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429

第五章 党的地方组织一、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429

(一)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的原因430

(二)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召集代表名额和选举办法要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430

四、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430

(二)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主要职责430

(二)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召集代表名额和选举办法要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430

四、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430

(一)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的原因430

(二)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主要职责430

五、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431

(一)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的产生431

(二)常务会在全委会闭会期间的职责431

(三)上一届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工作为止期限431

(一)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的产生431

(三)上一届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工作为止期限431

(二)常务会在全委会闭会期间的职责431

五、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431

六、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派出的代表机关的设置及职权432

六、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派出的代表机关的设置及职权432

(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433

第六章党的基层组织一、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433

(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433

第六章党的基层组织一、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433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433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433

(四)党的基层组织是各社会基层单位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可靠保障434

(五)党的基层组织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的区别434

(三)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434

(三)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434

(四)党的基层组织是各社会基层单位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可靠保障434

(五)党的基层组织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的区别434

(一)积极贯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项指导方针435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435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435

(一)积极贯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项指导方针435

(三)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436

(三)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436

(二)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436

(二)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436

第七章党的干部一、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438

第七章党的干部一、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438

二、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439

二、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439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40

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440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40

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440

(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做出实绩441

(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做出实绩441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442

(三)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442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442

(三)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442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443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勤正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443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443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勤正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443

四、培养跨世纪的领导人才是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444

四、培养跨世纪的领导人才是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444

(二)党的组织纪律446

(一)党的政治纪律446

第八章党的纪律一、党的纪律包括范围446

第八章党的纪律一、党的纪律包括范围446

(一)党的政治纪律446

(二)党的组织纪律446

(三)党的群众纪律447

二、党的纪律处分的种类447

(四)党的保密纪律447

(四)党的保密纪律447

二、党的纪律处分的种类447

(三)党的群众纪律447

(一)警告448

(二)严重警告448

(三)撤销党内职务448

(四)留党察看448

(五)开除党籍448

(五)开除党籍448

(四)留党察看448

(三)撤销党内职务448

(二)严重警告448

(一)警告448

三、实施党的纪律处分的原则449

四、党纪处分的程序449

三、实施党的纪律处分的原则449

四、党纪处分的程序449

(一)党内通报批评问题450

(二)警告与严重警告的区别与执行450

五、处理党员违纪案件工作的基本要求450

六、关于执行党纪处分遇到的一些问题450

(一)党内通报批评问题450

(二)警告与严重警告的区别与执行450

(三)党员留党察看期间又违反党的纪律的处理450

六、关于执行党纪处分遇到的一些问题450

五、处理党员违纪案件工作的基本要求450

(三)党员留党察看期间又违反党的纪律的处理450

(五)延长留党察看时间问题451

(八)开除党籍与清除出党的区别451

(七)受刑事处罚的党员党纪处分问题451

(六)由其他处分改为留党察看处分问题451

(九)处分党员的依据451

(四)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后提前恢复权利的问题451

(五)延长留党察看时间问题451

(六)由其他处分改为留党察看处分问题451

(七)受刑事处罚的党员党纪处分问题451

(八)开除党籍与清除出党的区别451

(九)处分党员的依据451

(四)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后提前恢复权利的问题451

(十)上级党组织直接处分党员的问题452

(十一)党员拒绝在处分决定上签字的问题452

(十)上级党组织直接处分党员的问题452

(十一)党员拒绝在处分决定上签字的问题452

(一)纪律检查机关的性质453

(一)纪律检查机关的性质453

第九章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一、纪律检查的性质和任务453

第九章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一、纪律检查的性质和任务453

(二)纪律检查机关的任务454

(二)纪律检查机关的任务454

二、纪律检查机关的职权455

二、纪律检查机关的职权455

(一)监督检查权456

(二)立案权456

(二)立案权456

(一)监督检查权456

(三)调查权457

(三)调查权457

(四)建议权457

(五)处分权457

(五)处分权457

(四)建议权457

三、纪律检查机构的地位、设置和领导体制458

(一)纪律检查机构在党内的地位458

(一)纪律检查机构在党内的地位458

(六)党内条规制定权458

三、纪律检查机构的地位、设置和领导体制458

(六)党内条规制定权458

(二)纪律检查机构的设置459

(二)纪律检查机构的设置459

(三)纪律检查机构的领导体制460

(三)纪律检查机构的领导体制460

四、适应合署办公形势,加强纪检监察机构建设461

四、适应合署办公形势,加强纪检监察机构建设461

三、党组的任务462

二、党组与党的委员会的区别462

第十章党组一、可以成立党组的机关462

第十章党组一、可以成立党组的机关462

二、党组与党的委员会的区别462

三、党组的任务462

四、党组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的委员会指定463

六、可以建立党委的工作部门及党委的产生、职权和任务的规定者463

五、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的委员会领导463

四、党组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的委员会指定463

五、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的委员会领导463

六、可以建立党委的工作部门及党委的产生、职权和任务的规定者463

第十一章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464

第十一章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464

二、共青团怎样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465

二、共青团怎样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465

四、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466

三、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同时受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共青团上级组织的领导466

三、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同时受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共青团上级组织的领导466

四、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466

第五篇 讲学习,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发展与成就第一章重新确立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背景471

第五篇 讲学习,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发展与成就第一章重新确立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背景471

(一)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473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过程473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过程473

(一)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473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474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474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476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476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477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477

四、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间的辩证统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480

四、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间的辩证统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480

第二章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艰难曲折的探索484

(一)建国初期中央主要领导人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所作的努力484

(一)建国初期中央主要领导人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所作的努力484

第二章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艰难曲折的探索484

(二)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科学论断486

(三)反右斗争以后对阶级斗争形势判断的失误486

(二)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科学论断486

(三)反右斗争以后对阶级斗争形势判断的失误486

(四)经济建设地位的动摇和阶级斗争绝对化错误488

(四)经济建设地位的动摇和阶级斗争绝对化错误488

(一)决策思想产生的契机489

(二)决策思想在同“四人帮”斗争中逐步孕育489

二、科学决策的酝酿与形成489

(二)决策思想在同“四人帮”斗争中逐步孕育489

二、科学决策的酝酿与形成489

(一)决策思想产生的契机489

(三)“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影响的继续490

(三)“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影响的继续490

(四)解放思想,最后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的束缚491

(四)解放思想,最后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的束缚491

三、科学决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493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493

三、科学决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493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493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94

(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494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94

(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494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95

四、科学决策的伟大意义495

(一)从政治方面看: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开创了新的政治局面,形成了一整套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的方针政策495

(一)从政治方面看: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开创了新的政治局面,形成了一整套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的方针政策495

四、科学决策的伟大意义495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95

(二)从思想方面看: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使全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496

(二)从思想方面看: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使全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496

(三)从经济方面看: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497

(三)从经济方面看: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497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初步改革499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初步改革499

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论断的确立和改革模式的扩展502

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论断的确立和改革模式的扩展502

三“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及改革模式的细化503

三“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及改革模式的细化503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及结合问题的探讨504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及结合问题的探讨504

五、市场经济概念的重新界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506

五、市场经济概念的重新界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506

第四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一、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511

第四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一、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511

二、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514

二、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514

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517

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517

四、坚持“两手抓”方针的战略意义及需要注意的问题520

四、坚持“两手抓”方针的战略意义及需要注意的问题520

(一)首先提出台湾问题523

(一)首先提出台湾问题523

第五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一、“一国两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科学构想523

第五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一、“一国两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科学构想523

(二)相继提出港澳问题526

(二)相继提出港澳问题526

(一)“一国两制”的内涵528

二、“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其意义528

(一)“一国两制”的内涵528

二、“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其意义528

(二)“一国两制”的意义530

(二)“一国两制”的意义530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施531

(一)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和香港基本法的诞生531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施531

(一)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和香港基本法的诞生531

(二)中英在香港后过渡期的斗争533

(三)准备和完成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工作533

(三)准备和完成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工作533

(二)中英在香港后过渡期的斗争533

第六章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新时期的充实和发展536

(一)对时代主题的新概括536

第六章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新时期的充实和发展536

(一)对时代主题的新概括536

(二)对国际局势发展趋势的新判断537

(二)对国际局势发展趋势的新判断537

(三)正确认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538

(三)正确认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538

(四)对外政策的新调整539

(四)对外政策的新调整539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成果542

(一)正确处理对美对苏的关系542

(一)正确处理对美对苏的关系542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成果542

(二)努力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544

(二)努力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544

(四)重视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545

(四)重视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545

(三)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545

(三)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545

三、十大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外交工作的全面开拓546

(一)十四大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局势的认识546

(五)重视和加强多边外交546

三、十大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外交工作的全面开拓546

(一)十四大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局势的认识546

(五)重视和加强多边外交546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全面开拓我国外交新局面547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全面开拓我国外交新局面547

第七章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一、十三大:为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550

第七章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一、十三大:为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550

二、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正式确立553

二、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正式确立553

三、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的宣言书556

三、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的宣言书556

第八章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到科教兴国战略一、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560

第八章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到科教兴国战略一、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560

二、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564

二、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564

三、科教兴国,任重道远567

三、科教兴国,任重道远567

第九章面向二十一世纪,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573

第九章面向二十一世纪,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573

二、编制《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构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576

二、编制《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构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576

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79

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79

第六篇一、市场经济585

(一)市场主体585

(一)市场主体585

第六篇一、市场经济585

(二)市场客体586

(二)市场客体586

(三)市场体系587

(三)市场体系587

(四)宏观管理587

(四)宏观管理587

(五)市场法规588

(五)市场法规588

(六)价格的作用589

(六)价格的作用589

二、市场分类590

二、市场分类590

三、市场结构597

三、市场结构597

四、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602

四、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602

五、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与管理手段604

五、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与管理手段604

六、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607

六、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607

第七篇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一、法律的概念和本质621

(二)法律的基本特征621

(二)法律的基本特征621

(一)法律的本质621

第七篇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一、法律的概念和本质621

(一)法律的本质621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特征622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特征622

二、社会主义法律与党的政策623

(一)政策的概念和层次性623

(一)政策的概念和层次性623

二、社会主义法律与党的政策623

(二)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区别624

(二)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区别624

(三)党的政策与法律的相互关系625

(三)党的政策与法律的相互关系625

(四)既要依靠政策,更要依靠法律627

(四)既要依靠政策,更要依靠法律627

三、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628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628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628

三、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628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629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629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631

四、社会主义法律关系631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631

四、社会主义法律关系631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633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633

(三)法律关系的内容636

(三)法律关系的内容636

(四)法律关系的客体637

(四)法律关系的客体637

(五)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638

(五)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638

五、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639

五、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639

(一)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640

(一)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640

(二)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保障641

(二)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保障641

(三)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法律体系643

(三)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法律体系643

六、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644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644

六、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644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644

(二)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645

(二)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645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647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647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适用的基本原则648

七、社会主义法律适用648

(一)法律适用的概念648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适用的基本原则648

(一)法律适用的概念648

七、社会主义法律适用648

(三)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652

(三)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652

(一)依法治国的概念654

八、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654

八、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654

(一)依法治国的概念654

(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55

(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55

(三)实现依法治国的主要标志和基本条件656

(三)实现依法治国的主要标志和基本条件656

第二章宪法基本知识一、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658

(一)宪法的概念及特征658

第二章宪法基本知识一、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658

(一)宪法的概念及特征658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659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659

(三)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660

(三)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660

二、我国的基本制度661

(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661

二、我国的基本制度661

(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661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663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63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63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663

(四)我国的经济制度665

(四)我国的经济制度665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666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666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666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666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668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668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670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670

(四)我国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671

(四)我国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671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672

(一)国家机构及其组织活动原则672

(一)国家机构及其组织活动原则672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672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673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673

(二)我国的国徽675

(一)我国的国旗675

五、我国的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675

五、我国的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675

(一)我国的国旗675

(二)我国的国徽675

(三)我国的国歌676

(四)我国的首都676

(四)我国的首都676

(三)我国的国歌676

第三章刑法基本知识一、刑法的任务及原则677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677

(一)刑法677

(一)刑法677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677

第三章刑法基本知识一、刑法的任务及原则677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678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678

二、犯罪及其种类678

(一)犯罪的概念及特性678

二、犯罪及其种类678

(一)犯罪的概念及特性678

(二)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679

(二)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679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680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680

(五)共同犯罪682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682

(五)共同犯罪682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682

(六)刑法中的犯罪种类684

(六)刑法中的犯罪种类684

(一)刑罚的概念及目的688

(二)刑罚的种类688

三、刑罚及其种类688

三、刑罚及其种类688

(一)刑罚的概念及目的688

(二)刑罚的种类688

(三)刑罚的具体运用690

(三)刑罚的具体运用690

(二)我国治安管理的任务和方针692

(一)治安管理及其特点692

(二)我国治安管理的任务和方针692

(一)治安管理及其特点692

第四章治安管理基本知识一、治安管理的特点、任务、方针692

第四章治安管理基本知识一、治安管理的特点、任务、方针692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种类693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种类693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种类693

(一)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693

(一)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693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种类693

(一)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处罚的必要性696

三、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原则和种类696

(一)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处罚的必要性696

三、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原则和种类696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原则697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原则697

(四)治安管理处罚的辅助性措施698

(三)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698

(四)治安管理处罚的辅助性措施698

(三)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698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699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699

二、民事法律关系699

第五章 民法基本知识一、民法的概念699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699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699

二、民事法律关系699

第五章 民法基本知识一、民法的概念699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及构成要件702

三、民事法律行为及代理702

三、民事法律行为及代理702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及构成要件702

(二)代理及其种类704

(二)代理及其种类704

四、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705

四、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705

(一)民事权利705

(一)民事权利705

(二)民事责任710

(二)民事责任710

第六章婚姻法基本知识一、婚姻法及其原则711

(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711

(一)婚姻法的含义及特点711

(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711

(一)婚姻法的含义及特点711

第六章婚姻法基本知识一、婚姻法及其原则711

二、结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713

(一)结婚法定条件713

二、结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713

(一)结婚法定条件713

(一)离婚的原则715

(一)离婚的原则715

(二)结婚的法定程序715

三、离婚的法定原则和程序715

三、离婚的法定原则和程序715

(二)结婚的法定程序715

(三)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财产的处理716

(二)离婚的程序716

(二)离婚的程序716

(三)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财产的处理716

(一)夫妻关系717

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717

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717

(一)夫妻关系717

(二)父母子女关系718

(二)父母子女关系718

(三)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719

(三)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719

(二)劳动法的特点720

(一)劳动者的基本权利720

第七章劳动法基本知识一、劳动法及其特点720

(一)劳动法的含义720

(一)劳动者的基本权利720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720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720

(二)劳动法的特点720

(一)劳动法的含义720

第七章劳动法基本知识一、劳动法及其特点720

(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必要性721

三、劳动合同制度721

(二)劳动者的基本义务721

(三)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721

(三)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721

(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必要性721

三、劳动合同制度721

(二)劳动者的基本义务721

(三)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和解除723

(二)合同制工人的招生和录用723

(二)合同制工人的招生和录用723

(三)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和解除723

四、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725

(一)劳动安全卫生制度725

四、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725

(一)劳动安全卫生制度725

(二)社会保险制度727

(二)社会保险制度727

(一)什么是劳动争议730

(一)什么是劳动争议730

五、劳动争议的处理730

(二)劳动争议的处理730

(二)劳动争议的处理730

五、劳动争议的处理730

(三)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731

(三)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731

第八章合同法基本知识一、合同及其特点732

(一)合同的概念732

(二)合同的特点732

(二)合同的特点732

(一)合同的概念732

第八章合同法基本知识一、合同及其特点732

二、经济合同733

(一)经济合同的概念及种类733

(二)经济合同的订立、形式和主要条款733

(一)经济合同的概念及种类733

二、经济合同733

(二)经济合同的订立、形式和主要条款733

(三)经济合同的担保736

(三)经济合同的担保736

(四)经济合同的履行737

(四)经济合同的履行737

(五)经济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738

(五)经济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738

三、技术合同739

(一)技术合同的概念和种类739

(一)技术合同的概念和种类739

三、技术合同739

(二)技术合同的订立和履行740

(二)技术合同的订立和履行740

(三)技术合同的管理和争议的解决741

(三)技术合同的管理和争议的解决741

二、企业法及其调整对象743

第九章企业法基本知识一、企业的概念及种类743

(一)企业及其特征743

(二)企业的分类743

第九章企业法基本知识一、企业的概念及种类743

二、企业法及其调整对象743

(二)企业的分类743

(一)企业及其特征743

(三)企业内部的领导体制744

(一)《企业法》的原则744

三、国有企业法744

(二)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744

(三)企业内部的领导体制744

(一)《企业法》的原则744

(二)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744

三、国有企业法744

(四)全民企业的权利和义务745

(五)企业的承包与租赁745

(五)企业的承包与租赁745

(四)全民企业的权利和义务745

(六)职工的权利和义务746

(六)职工的权利和义务746

(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747

(一)集体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法747

四、集体所有制企业法747

(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747

(一)集体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法747

四、集体所有制企业法747

五、私营企业法748

(二)私营企业的开办和关闭748

(三)私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748

(三)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748

(三)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748

五、私营企业法748

(一)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法748

(一)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法748

(二)私营企业的开办和关闭748

(三)私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748

六、外商投资企业法749

(二)外商投资企业的共性和区别749

(一)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法749

(二)外商投资企业的共性和区别749

(一)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法749

六、外商投资企业法749

(四)国家对私营企业的监督管理749

(四)国家对私营企业的监督管理749

(一)公司及其特征751

(二)公司法及其特征751

二、有限责任公司751

(一)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特点751

第十章公司法基本知识一、公司和公司法751

第十章公司法基本知识一、公司和公司法751

(一)公司及其特征751

(二)公司法及其特征751

二、有限责任公司751

(一)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特点751

(二)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和程序752

三、股份有限公司752

(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点752

三、股份有限公司752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752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752

(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点752

(二)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和程序752

(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条件、方式和程序753

(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条件、方式和程序753

(二)公司的分立754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754

(二)公司的分立754

(一)公司的合并754

四、公司的合并、分立、破产、解散和清算754

(四)股份的发行、转让及股票种类754

(四)股份的发行、转让及股票种类754

四、公司的合并、分立、破产、解散和清算754

(一)公司的合并754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754

(三)公司的破产755

(四)公司的解散755

(五)公司的清算755

(三)公司的破产755

(四)公司的解散755

(五)公司的清算755

第十一章行政诉讼法基本知识一、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及原则756

第十一章行政诉讼法基本知识一、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及原则756

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758

三、行政诉讼的管辖758

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758

三、行政诉讼的管辖758

四、行政诉讼参加人759

四、行政诉讼参加人759

七、行政案件的审理和判决760

五、行政诉讼的证据760

六、行政案件的起诉和受理760

五、行政诉讼的证据760

六、行政案件的起诉和受理760

七、行政案件的审理和判决760

八、行政诉讼的执行程序761

八、行政诉讼的执行程序761

九、涉外行政诉讼762

九、涉外行政诉讼762

第十二章 国家赔偿法基本知识一、国家赔偿法概念及意义763

第十二章 国家赔偿法基本知识一、国家赔偿法概念及意义763

二、行政赔偿765

二、行政赔偿765

三、刑事赔偿768

三、刑事赔偿768

四、国家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770

四、国家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770

五、国家赔偿制度的几项其他规定771

五、国家赔偿制度的几项其他规定771

第八篇 讲学习,学习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识第一章知识经济的概述一、追溯“知识(智力)经济”775

第八篇 讲学习,学习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识第一章知识经济的概述一、追溯“知识(智力)经济”775

二、知识经济的概念776

(一)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776

(一)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776

二、知识经济的概念776

(二)知识经济的产业支柱777

(三)知识经济的社会消费777

(四)知识的使用(消费)和“知识驱动”777

(四)知识的使用(消费)和“知识驱动”777

(三)知识经济的社会消费777

(二)知识经济的产业支柱777

(五)什么是知识778

(六)劳力经济、(自然)资源和智力(知识)经济778

(六)劳力经济、(自然)资源和智力(知识)经济778

(五)什么是知识778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782

(二)资产投入无形化782

(一)经济发展可持续化782

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782

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782

(一)经济发展可持续化782

(二)资产投入无形化782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782

(四)经济决策知识化783

(五)新的价值取向783

(六)新的市场观念783

(七)新的社会组织形式783

(七)新的社会组织形式783

(六)新的市场观念783

(五)新的价值取向783

(四)经济决策知识化783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涵784

(八)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784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784

(八)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784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涵784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784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786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786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力788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力788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790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790

五、展望知识经济的未来792

五、展望知识经济的未来792

第二章科教兴国是中国势在必行的战略选择一、与众不同的中国——“奇迹”与“危机”并存795

(一)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回眸795

(一)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回眸795

第二章科教兴国是中国势在必行的战略选择一、与众不同的中国——“奇迹”与“危机”并存795

(二)从中外科技比较,看中国科技存在的差距797

(二)从中外科技比较,看中国科技存在的差距797

二、科教兴国必须以知识为载体802

(一)从知识经济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真理性、预见性802

二、科教兴国必须以知识为载体802

(一)从知识经济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真理性、预见性802

(二)做好走向知识经济的准备803

(二)做好走向知识经济的准备803

(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804

(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804

三、经济发展必须以科技进步为依托806

三、经济发展必须以科技进步为依托806

(二)机制选择要为目标服务807

(一)把市场导向放在首位807

(二)机制选择要为目标服务807

(一)把市场导向放在首位807

四、百年大计,科教兴国808

四、百年大计,科教兴国808

第三章与中国科教息息相关的知识经济一、科技体制的全面改革818

(一)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所在818

第三章与中国科教息息相关的知识经济一、科技体制的全面改革818

(一)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所在818

(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821

(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821

(三)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及其推进825

(三)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及其推进825

二、中国教育模式的转变829

(一)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困境与出路829

(一)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困境与出路829

二、中国教育模式的转变829

(二)创造教育:知识经济呼唤的新教育模式832

(二)创造教育:知识经济呼唤的新教育模式832

(三)从应试教育到创造教育的模式转换836

(三)从应试教育到创造教育的模式转换836

三、知识经济的前卫战士——人力资源840

三、知识经济的前卫战士——人力资源840

(一)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841

(一)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841

(二)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844

(二)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844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848

第四章 知识经济与创新体系一、国家创新体系如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未来848

第四章 知识经济与创新体系一、国家创新体系如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未来848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848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849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849

(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与措施850

(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与措施850

(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应注意的问题851

(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应注意的问题851

(五)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关键概念852

(五)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关键概念852

(一)知识经济带来的新的挑战853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与重要措施853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与重要措施853

(一)知识经济带来的新的挑战853

(二)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结构与重要措施855

(二)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结构与重要措施855

三、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858

三、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858

(一)技术创新的涵义、特点和作用859

(一)技术创新的涵义、特点和作用859

(二)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860

(二)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860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企业创新的特殊重要性861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企业创新的特殊重要性861

(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862

(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862

(五)突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障碍的对策863

(五)突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障碍的对策863

(六)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865

(六)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865

(七)技术创新的风险控制866

(七)技术创新的风险控制866

第五章知识经济与不同领域的关系问题一、知识经济与科技开发868

第五章知识经济与不同领域的关系问题一、知识经济与科技开发868

(一)基础研究的定义868

(一)基础研究的定义868

(二)基础研究的类型869

(二)基础研究的类型869

(三)当前基础研究的特点869

(三)当前基础研究的特点869

(四)基础研究的管理870

(四)基础研究的管理870

(五)教师是知识经济教育的第一要素872

二、知识经济与资源利用872

(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872

(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872

二、知识经济与资源利用872

(五)教师是知识经济教育的第一要素872

(二)新的资源观873

(二)新的资源观873

(三)高技术对解决人类面临资源问题的贡献876

(三)高技术对解决人类面临资源问题的贡献876

(四)人类资源问题解决的前途878

三、知识经济与环境保护878

(四)人类资源问题解决的前途878

三、知识经济与环境保护878

(一)环境概念的界定879

(二)新的环境保护观念879

(二)新的环境保护观念879

(一)环境概念的界定879

(三)环境污染的国际问题880

(三)环境污染的国际问题880

第六章知识经济与企业变革一、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882

第六章知识经济与企业变革一、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882

(一)为未来探索方案883

(一)为未来探索方案883

(二)世纪经营者初露头角884

(二)世纪经营者初露头角884

(三)企业发展新概念886

(三)企业发展新概念886

二、“超强竞争”跃跃欲试888

(一)造成超强竞争的因素888

二、“超强竞争”跃跃欲试888

(一)造成超强竞争的因素888

(二)在超强竞争世界中的经营战略889

(二)在超强竞争世界中的经营战略889

(三)如何使竞争对手方寸大乱890

(三)如何使竞争对手方寸大乱890

三、“十倍速时代”的企业战略891

三、“十倍速时代”的企业战略891

(一)“定时出击”——企业转型新招891

(一)“定时出击”——企业转型新招891

(二)“龙卷风暴”——高科技行销策略895

(二)“龙卷风暴”——高科技行销策略895

第七章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一、总述898

第七章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一、总述898

(一)大规模生产与规模个性化生产900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900

(一)大规模生产与规模个性化生产900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900

(二)信息加工厂与创造知识的企业902

(二)信息加工厂与创造知识的企业902

(三)垂直管理与水平管理903

(三)垂直管理与水平管理903

(五)软件成为重要的创新手段904

(四)现实与虚拟:产品开发的变化904

(五)软件成为重要的创新手段904

(四)现实与虚拟:产品开发的变化904

(六)互联网络与柔性产品创新905

(六)互联网络与柔性产品创新905

第八章知识经济的策略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对知识经济的影响907

(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宏观调控907

第八章知识经济的策略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对知识经济的影响907

(一)中央财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907

(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宏观调控907

(一)中央财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907

(三)外资引进的导向能力908

(五)重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国家投入908

二、大力提倡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908

(三)外资引进的导向能力908

(四)进入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统一领导908

(五)重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国家投入908

(四)进入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统一领导908

二、大力提倡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908

(一)软科学技术对决策的作用909

(一)软科学技术对决策的作用909

(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系统化、程序化909

(三)一个引进高技术决策实施的实例909

三、创新是灵魂,搞好知识经济人才的选拔909

三、创新是灵魂,搞好知识经济人才的选拔909

(三)一个引进高技术决策实施的实例909

(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系统化、程序化909

(二)知识经济人才选拔的观念变化:什么是“群众”910

(一)人才选拔的标准910

(二)知识经济人才选拔的观念变化:什么是“群众”910

(一)人才选拔的标准910

(三)选才方法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911

(三)选才方法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911

(二)如何创建科技工业园912

四、切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12

(一)科技工业园的由来和发展912

(二)如何创建科技工业园912

(一)科技工业园的由来和发展912

四、切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12

(三)科技工业园的管理机制913

(三)科技工业园的管理机制913

(四)科技工业园的未来914

(四)科技工业园的未来914

(五)科技工业园的各种类型915

(五)科技工业园的各种类型915

(六)高技术产业化创奇迹——我最近访问过的一个园区917

(六)高技术产业化创奇迹——我最近访问过的一个园区917

(七)真正把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办成自主创新的源泉918

(七)真正把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办成自主创新的源泉918

第九章知识经济改变你的一生一、知识经济时代独具特色的财富分配920

第九章知识经济改变你的一生一、知识经济时代独具特色的财富分配920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分配理论提出挑战920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分配理论提出挑战920

(二)“知识=财富”:人类财富分配的新观念923

(二)“知识=财富”:人类财富分配的新观念923

(三)从积累和创造知识开始926

(三)从积累和创造知识开始926

二、知识经济时代从业的选择928

二、知识经济时代从业的选择928

(一)科技发展:一把指向就业的双刃剑929

(一)科技发展:一把指向就业的双刃剑929

(二)面对知识经济我们如何择业931

(二)面对知识经济我们如何择业931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特殊要求933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特殊要求933

三、个人综合能力在知识经济中的体现933

三、个人综合能力在知识经济中的体现933

(二)知识经济对个人能力的重新否定935

(二)知识经济对个人能力的重新否定935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941

第一章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941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941

第一章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941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942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继续和发展942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942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继续和发展942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及内容943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943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943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943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943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及内容943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公司制946

(一)公司的起源及其发展946

(一)公司的起源及其发展946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公司制946

(二)我国公司制度的历史演变950

(二)我国公司制度的历史演变950

(三)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形式的选择952

(三)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形式的选择952

第二章企业改制的内容和程序一、企业改制的内容957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含义957

第二章企业改制的内容和程序一、企业改制的内容957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含义957

(二)公司制改组的条件958

(二)公司制改组的条件958

(一)国有企业改制模式的选择961

二、企业改制的程序961

(一)国有企业改制模式的选择961

二、企业改制的程序961

(二)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基本程序962

(二)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基本程序962

(三)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基本程序963

(三)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基本程序963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设立的基本程序967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设立的基本程序967

三、企业改制的基本文件制作969

(一)企业改制需制作的文件种类969

三、企业改制的基本文件制作969

(一)企业改制需制作的文件种类969

(二)协议书与申请书的制作970

(二)协议书与申请书的制作970

(三)公司章程的制作972

(三)公司章程的制作972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制作973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制作973

(五)招股说明书的制作977

(五)招股说明书的制作977

(一)股份制企业的本质979

第三章股份制企业一、股份制企业的一般特征979

第三章股份制企业一、股份制企业的一般特征979

(一)股份制企业的本质979

(二)股份制和股份制企业980

二、股份制企业的基本形态980

(一)公司980

二、股份制企业的基本形态980

(二)股份制和股份制企业980

(一)公司980

(二)无限公司983

(二)无限公司983

(三)有限公司983

(三)有限公司983

(四)两合公司984

(四)两合公司984

(五)股份有限公司985

(五)股份有限公司985

(一)股份制存在发展的一般条件986

(六)公司的其他分类98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股份制的现状986

(一)股份制存在发展的一般条件98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股份制的现状986

(六)公司的其他分类98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股份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98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股份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989

四、股份制企业实行各种制度的作用992

(一)实行股份制企业资金制度的作用992

(一)实行股份制企业资金制度的作用992

四、股份制企业实行各种制度的作用992

(二)实行股份制企业财产制度的作用993

(二)实行股份制企业财产制度的作用993

(三)实行股份制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作用995

(三)实行股份制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作用995

(二)股份合作制的性质997

(二)股份合作制的性质997

(一)股份合作制的定义997

(一)股份合作制的定义997

第四章股份合作制企业一、股份合作制的概述997

第四章股份合作制企业一、股份合作制的概述997

(四)股份合作制的功能998

(三)股份合作制的特点998

(四)股份合作制的功能998

(三)股份合作制的特点998

(一)股份合作制是群众改革实践的产物999

二、股份合作制的产生与发展999

(一)股份合作制是群众改革实践的产物999

二、股份合作制的产生与发展999

(二)股份合作制产生发展的必然性1000

(二)股份合作制产生发展的必然性1000

(一)股份合作制是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形式1001

(二)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1001

三、股份合作制的地位与作用1001

(二)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1001

(一)股份合作制是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形式1001

三、股份合作制的地位与作用1001

(二)理事会(董事会)1002

(一)股东(职工)大会1002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治理结构1002

(二)理事会(董事会)1002

(一)股东(职工)大会1002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治理结构1002

(二)申请组建报告1003

(一)申请组建的文件1003

(三)监事会1003

(四)经理(厂长)1003

五、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组建1003

(二)申请组建报告1003

(一)申请组建的文件1003

五、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组建1003

(四)经理(厂长)1003

(三)监事会1003

(三)组建程序1004

(三)组建程序1004

第五章股份制企业的改制一、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制1006

(一)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改革1006

(二)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006

(二)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006

(一)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改革1006

第五章股份制企业的改制一、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制1006

(三)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实现的途径1011

(三)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实现的途径1011

(一)集体企业与集体企业改革1012

二、集体企业股份制的改制1012

(一)集体企业与集体企业改革1012

二、集体企业股份制的改制1012

(二)股份制是集体企业改革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013

(二)股份制是集体企业改革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013

(一)个体私营企业股分制1015

(三)集体企业股份制改制实现途径1015

三、非公有制企业股分制的改制1015

(三)集体企业股份制改制实现途径1015

三、非公有制企业股分制的改制1015

(一)个体私营企业股分制1015

(二)外资企业股份制1016

(二)外资企业股份制1016

(二)我国企业集团兴起和发展的意义和作用1017

(二)我国企业集团兴起和发展的意义和作用1017

四、企业集团股份制的改制1017

四、企业集团股份制的改制1017

(一)企业集团1017

(一)企业集团1017

(三)股份制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1020

(三)股份制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1020

(四)我国企业集团股份制的实现途径1023

(四)我国企业集团股份制的实现途径1023

(一)资产的核算1025

第六章改制股份制企业的会计和审计一、改制股份制企业的会计核算1025

(一)资产的核算1025

第六章改制股份制企业的会计和审计一、改制股份制企业的会计核算1025

(二)负债的核算1027

(二)负债的核算1027

(三)股东权益的核算1028

(三)股东权益的核算1028

(四)成本、费用、利润分配核算1029

(四)成本、费用、利润分配核算1029

(一)审计基本概念1032

三、股份制企业审计的概述1032

(三)财务状况变动表1032

(二)利润表1032

(一)资产负债表1032

二、改制股份制企业的会计报表1032

(一)资产负债表1032

(二)利润表1032

(三)财务状况变动表1032

三、股份制企业审计的概述1032

(一)审计基本概念1032

二、改制股份制企业的会计报表1032

(二)股份制企业审计的作用和类型1034

(二)股份制企业审计的作用和类型1034

(一)审计准则概述1036

(一)审计准则概述1036

四、股份制企业审计准则和方法1036

四、股份制企业审计准则和方法1036

(二)独立审计准则1038

(二)独立审计准则1038

(三)审计方法1039

(三)审计方法1039

(一)会计报表审计概论1041

五、股份制企业的会计报表审计1041

(一)会计报表审计概论1041

五、股份制企业的会计报表审计1041

(二)审计过程和主要内容1042

(二)审计过程和主要内容1042

(三)审计报告1047

(三)审计报告1047

第七章改制股份制企业的劳动管理一、劳动用工管理1049

(一)用工制度改革1049

第七章改制股份制企业的劳动管理一、劳动用工管理1049

(一)用工制度改革1049

(二)制订职务说明书1050

(二)制订职务说明书1050

(三)任用1051

(三)任用1051

(四)考评1052

(四)考评1052

(五)辞职和辞退1053

二、工资管理1053

(一)工资制度改革1053

二、工资管理1053

(一)工资制度改革1053

(五)辞职和辞退1053

(二)工资的特性1054

(二)工资的特性1054

(三)工资体系1055

(三)工资体系1055

(一)企业职工培训的意义1057

三、职工培训1057

(四)资金管理1057

三、职工培训1057

(一)企业职工培训的意义1057

(四)资金管理1057

(二)新职工培训1058

(三)在岗培训与离岗培训1058

(二)新职工培训1058

(三)在岗培训与离岗培训1058

(四)培训方法1059

(四)培训方法1059

第八章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与组织管理机构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原则1060

(一)符合我国实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制度目的的原则1060

(一)符合我国实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制度目的的原则1060

第八章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与组织管理机构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原则1060

(二)符合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制度基本要求的原则1061

(三)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原则1061

(三)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原则1061

(二)符合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制度基本要求的原则1061

二、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的要求1062

二、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的要求1062

(一)发起人1062

(一)发起人1062

(二)公司章程1063

(二)公司章程1063

(三)公司章程的修改1064

(三)公司章程的修改1064

(一)申请组建文件1065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程序1065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程序1065

(一)申请组建文件1065

(二)申请组建报告1066

(二)申请组建报告1066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与程序1067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与程序1067

四、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1068

(一)事业部制1068

四、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1068

(一)事业部制1068

(二)职能部门型1069

(二)职能部门型1069

(三)控股公司1070

(三)控股公司1070

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1071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1071

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1071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1071

(二)分权制衡的原则1072

(三)民主管理的原则1072

(四)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1072

(二)分权制衡的原则1072

(四)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1072

(三)民主管理的原则1072

(一)股东会的权利与义务1073

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1073

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1073

(一)股东会的权利与义务1073

(二)股东会的设置及职权1074

(二)股东会的设置及职权1074

(三)董事会的设置1075

(三)董事会的设置1075

(四)监事会的设置1079

(四)监事会的设置1079

第九章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与组织管理一、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比较分析1082

(一)相同点1082

(二)区别点1082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适用范围1082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利弊分析1082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利弊分析1082

第九章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与组织管理一、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比较分析1082

(一)相同点1082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适用范围1082

(二)区别点1082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利弊分析1083

(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适用范围1083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利弊分析1083

(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适用范围1083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1084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1084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与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1084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与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1084

(二)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1085

(二)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1085

(一)独资公司1088

四、国有独资公司的组建1088

四、国有独资公司的组建1088

(一)独资公司1088

(三)组建国有独资公司需要注意的问题1089

(二)国有独资公司的组建与组织管理1089

(二)国有独资公司的组建与组织管理1089

(三)组建国有独资公司需要注意的问题1089

(一)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1091

第十章现代企业集团的组建与产权管理一、企业集团的基本概述1091

第十章现代企业集团的组建与产权管理一、企业集团的基本概述1091

(一)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1091

(二)企业集团的形成方式1092

(二)企业集团的形成方式1092

(一)企业集团组建的条件1096

二、企业集团组建的条件和程序1096

(一)企业集团组建的条件1096

二、企业集团组建的条件和程序1096

(二)企业集团组建的程序与过程1098

(二)企业集团组建的程序与过程1098

(三)政府在组建企业集团中的作用1100

(三)政府在组建企业集团中的作用1100

三、企业集团国有产权的分层管理1102

(一)企业集团的国有产权管理与非企业集团国有产权管理的对比1102

三、企业集团国有产权的分层管理1102

(一)企业集团的国有产权管理与非企业集团国有产权管理的对比1102

(二)政府对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管理1103

(二)政府对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管理1103

(三)母公司对成员企业的产权管理1104

(三)母公司对成员企业的产权管理1104

(四)企业集团产权管理的信息传统1105

(四)企业集团产权管理的信息传统1105

四、组织和发展股份制企业集团1107

(一)非股份制企业集团的内在缺陷1107

(一)非股份制企业集团的内在缺陷1107

四、组织和发展股份制企业集团1107

(二)股份公司的集团化与企业集团的股份化改组1108

(二)股份公司的集团化与企业集团的股份化改组1108

(三)发展股份制企业集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111

(三)发展股份制企业集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111

第十一章控股公司和境外上市企业一、控股公司的概述1115

(一)控股公司的概念1115

(一)控股公司的概念1115

第十一章控股公司和境外上市企业一、控股公司的概述1115

(二)控股公司的性质1116

(二)控股公司的性质1116

(三)我国组建控股公司的意义1118

(三)我国组建控股公司的意义1118

(一)控股公司组建的原则1119

二、组建控股公司的原则、步骤和方法1119

二、组建控股公司的原则、步骤和方法1119

(一)控股公司组建的原则1119

(二)控股公司设立的步骤和方法1123

(二)控股公司设立的步骤和方法1123

(一)专业经济部门改组成为控股公司1125

三、组建控股公司的途径1125

(一)专业经济部门改组成为控股公司1125

三、组建控股公司的途径1125

(二)关于全国行业性总公司改组成为控股公司1130

(二)关于全国行业性总公司改组成为控股公司1130

(三)行业性总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遇到的难点问题与对策1134

(三)行业性总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遇到的难点问题与对策1134

四、境外上市企业的改组程序1135

(一)提出改组为境外上市公司的申请1135

(一)提出改组为境外上市公司的申请1135

四、境外上市企业的改组程序1135

(二)拟订改组为境外上市公司的总体方案1137

(二)拟订改组为境外上市公司的总体方案1137

(三)资产评估立项和财产清查1138

(四)聘请中介机构开展工作1138

(四)聘请中介机构开展工作1138

(三)资产评估立项和财产清查1138

(五)申报公司改组报告1139

(六)申请发起设立公司1139

(六)申请发起设立公司1139

(五)申报公司改组报告1139

(八)工商登记1140

(九)申报股票发行方案及上市方案1140

(七)召开公司创立会议1140

(九)申报股票发行方案及上市方案1140

(七)召开公司创立会议1140

(八)工商登记1140

(十)申请转为社会募集公司及批准1141

五、境外上市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公司章程1141

(十一)变更登记1141

(十)申请转为社会募集公司及批准1141

(一)资产重组1141

五、境外上市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公司章程1141

(一)资产重组1141

(十一)变更登记1141

(二)公司章程1142

(二)公司章程1142

第十二章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制一、股份合作制在我国企业制度改制中的作用1148

第十二章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制一、股份合作制在我国企业制度改制中的作用1148

(一)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制度创新、丰富了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1148

(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1148

(一)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制度创新、丰富了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1148

(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1148

(三)股份合作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加快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并加快进入市场竞争的步伐。1149

(五)股份合作制既适应劳动群众的传统心理,又使股份制与合作制“杂交优势”得以发挥1149

(五)股份合作制既适应劳动群众的传统心理,又使股份制与合作制“杂交优势”得以发挥1149

(四)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企业民主管理1149

(三)股份合作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加快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并加快进入市场竞争的步伐。1149

(四)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企业民主管理1149

二、股份合作制改制的注意问题1150

(七)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开辟企业新的融资渠道1150

(六)股份合作制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1150

(六)股份合作制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1150

二、股份合作制改制的注意问题1150

(七)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开辟企业新的融资渠道1150

三、农村股份合作制1152

(一)农村农业股份合作制1152

三、农村股份合作制1152

(一)农村农业股份合作制1152

(二)农村工业股份合作制1154

(二)农村工业股份合作制1154

四、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改制1156

(一)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含义1156

(一)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含义1156

四、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改制1156

(二)产权制度改革1157

(二)产权制度改革1157

(四)分配制度改革1158

五、国有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制1158

五、国有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制1158

(三)组织(领导)制度改革1158

(四)分配制度改革1158

(一)国有小企业股份合作制含义1158

(三)组织(领导)制度改革1158

(一)国有小企业股份合作制含义1158

(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159

(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159

(三)企业组织(领导)制度改革1161

(三)企业组织(领导)制度改革1161

六、供销股份合作制1162

六、供销股份合作制1162

(一)供销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162

(四)分配制度改革1162

(一)供销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162

(四)分配制度改革1162

(二)供销社的股份合作制改制1163

七、城市合作银行1163

七、城市合作银行1163

(二)供销社的股份合作制改制1163

(二)坚持走股份合作制的路子1164

(三)搞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贷款风险防范管理,建立贷款新机制1164

(一)处理好中央银行的关系1164

(二)坚持走股份合作制的路子1164

(三)搞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贷款风险防范管理,建立贷款新机制1164

(一)处理好中央银行的关系1164

八、住宅股份合作制1165

(一)住宅合作社的操作步骤1165

八、住宅股份合作制1165

(一)住宅合作社的操作步骤1165

(二)运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166

(二)运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166

(三)住宅专业银行1167

(三)住宅专业银行1167

(一)资产评估的含义1169

第十三章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一、资产评估的概念1169

第十三章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一、资产评估的概念1169

(三)资产评估的职能1169

(二)资产评估的基本特征1169

(一)资产评估的含义1169

(二)资产评估的基本特征1169

(三)资产评估的职能1169

二、资产评估的基本要素1170

(一)资产评估的主体1170

(二)资产评估的客体1170

(三)资产评估的目的1170

(三)资产评估的目的1170

(二)资产评估的客体1170

(一)资产评估的主体1170

二、资产评估的基本要素1170

(四)资产评估的标准1171

(四)资产评估的标准1171

三、资产评估的原则1172

(一)资产评估工作的基本原则1172

三、资产评估的原则1172

(五)资产评估的种类1172

(一)资产评估工作的基本原则1172

(五)资产评估的种类1172

(二)资产评估操作中的技术原则1173

(二)资产评估操作中的技术原则1173

(一)政策性1174

四、资产评估的特点1174

(一)政策性1174

(二)系统性1174

(三)技术性1174

(四)动态性1174

(四)动态性1174

(三)技术性1174

(二)系统性1174

四、资产评估的特点1174

(五)预测性1175

(六)应用性1175

五、资产评估的程序1175

(一)资产评估工作管理程序1175

(五)预测性1175

(六)应用性1175

五、资产评估的程序1175

(一)资产评估工作管理程序1175

(二)资产评估操作程序1176

(二)资产评估操作程序1176

(一)资产业务与适用价格匹配1177

(一)资产业务与适用价格匹配1177

六、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1177

六、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1177

(二)重置成本法1178

(二)重置成本法1178

(三)收益现值法1180

(三)收益现值法1180

(四)现行市价法1182

(四)现行市价法1182

(五)清算价格法1184

(五)清算价格法1184

(六)各种评估方法的应用比较1186

(六)各种评估方法的应用比较1186

七、固定资产的评估1187

(一)固定资产评估的内容1187

(一)固定资产评估的内容1187

七、固定资产的评估1187

(二)固定资产评估的特点1188

(三)固定资产评估的方法1188

(二)固定资产评估的特点1188

(三)固定资产评估的方法1188

八、流动资产的评估1190

(一)流动资产评估的内容1190

(一)流动资产评估的内容1190

(二)流动资产评估的特点1190

(三)流动资产评估的方法1190

八、流动资产的评估1190

(三)流动资产评估的方法1190

(二)流动资产评估的特点1190

(一)无形资产评估的内容1191

(一)无形资产评估的内容1191

(二)影响无形资产评估的因素1191

九、无形资产的评估1191

(二)影响无形资产评估的因素1191

九、无形资产的评估1191

(三)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1192

十、土地资产的评估1192

(一)土地资产评估的依据1192

(一)土地资产评估的依据1192

十、土地资产的评估1192

(三)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1192

(二)土地使用价格的评估方法1193

(二)土地使用价格的评估方法1193

(二)产权界定的内涵1195

(一)产权的含义1195

第十四章改制企业的产权界定与股权设置及管理一、产权界定的内涵1195

(二)产权界定的内涵1195

(一)产权的含义1195

第十四章改制企业的产权界定与股权设置及管理一、产权界定的内涵1195

(一)产权界定的基本方法1196

二、产权界定的方法1196

(三)产权界定的原则1196

(三)产权界定的原则1196

二、产权界定的方法1196

(一)产权界定的基本方法1196

(二)国有独资企业中的产权界定1197

(二)国有独资企业中的产权界定1197

(三)非国有企业中的产权界定1198

(三)非国有企业中的产权界定1198

三、产权界定中的一系列问题及对策1201

(一)负债的界定问题1201

(一)负债的界定问题1201

三、产权界定中的一系列问题及对策1201

(二)纯国有企业中是否存在非国有产权问题1202

(二)纯国有企业中是否存在非国有产权问题1202

(三)非国有企业中减免税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问题1203

(三)非国有企业中减免税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问题1203

(四)非国有企业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问题1204

(四)非国有企业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问题1204

(五)特殊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1205

(五)特殊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1205

四、股权设置的意义和方法1206

四、股权设置的意义和方法1206

(一)股权设置的意义1207

(一)股权设置的意义1207

(二)股权设置的方法1208

(二)股权设置的方法1208

(一)净资产折股的影响因素1209

五、净资产折股1209

(一)净资产折股的影响因素1209

五、净资产折股1209

(二)净资产折股评价的指标及标准1210

(二)净资产折股评价的指标及标准1210

(三)非经营性资产折股问题1211

(三)非经营性资产折股问题1211

(四)非折股资产的处理问题1212

(四)非折股资产的处理问题1212

(一)法人股与企业股问题1213

六、股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1213

(一)法人股与企业股问题1213

六、股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1213

(二)利润分割与债务重组1215

(二)利润分割与债务重组1215

(三)债权变股权问题1216

(三)债权变股权问题1216

七、国有股权的管理体制1217

(一)国有股权管理的基本内容1217

七、国有股权的管理体制1217

(一)国有股权管理的基本内容1217

(二)国有股权管理体制1219

(二)国有股权管理体制1219

八、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管理1220

八、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管理1220

(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内涵1221

(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内涵1221

(二)资本保值增值与会计核算模式1223

(二)资本保值增值与会计核算模式1223

(一)企业技术改造的含义1224

(二)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容1224

第十五章改制企业的技术改造与重组一、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容及意义1224

(一)企业技术改造的含义1224

(二)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容1224

第十五章改制企业的技术改造与重组一、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容及意义1224

(一)企业技术改造的一般原则和方法1225

(一)企业技术改造的一般原则和方法1225

二、企业技术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225

(三)企业技术改造的意义1225

(三)企业技术改造的意义1225

二、企业技术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225

(一)企业技术改造决策1226

三、企业技术改造的决策与组织管理1226

(二)企业技术改造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226

(一)企业技术改造决策1226

三、企业技术改造的决策与组织管理1226

(二)企业技术改造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226

(二)企业技术改造的组织管理1227

(二)企业技术改造的组织管理1227

(一)企业重组的概念1228

(一)企业重组的概念1228

四、企业重组1228

四、企业重组1228

(三)企业重组的意义和作用1229

(二)企业重组的内容及分类1229

(三)企业重组的意义和作用1229

(二)企业重组的内容及分类1229

(六)企业整体改组1230

(四)企业分立重组1230

(五)企业合并重组1230

五、资产重组1230

(一)资产重组的意义1230

(一)资产重组的意义1230

五、资产重组1230

(六)企业整体改组1230

(五)企业合并重组1230

(四)企业分立重组1230

(二)资产重组的内容和分类1231

(二)资产重组的内容和分类1231

(三)产权重组实现形式1232

(三)产权重组实现形式1232

(一)负债重组1234

六、负债与股权重组1234

(一)负债重组1234

六、负债与股权重组1234

(二)负债转股1235

(二)负债转股1235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1236

第十六章加强改制企业的管理一、企业管理新观念1236

第十六章加强改制企业的管理一、企业管理新观念1236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1236

(二)企业管理概念的扩展和更新1237

(二)企业管理概念的扩展和更新1237

(二)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和要求1238

二、加强改制企业管理的意义1238

(一)加强企业管理是搞好企业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1238

(二)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和要求1238

(一)加强企业管理是搞好企业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1238

二、加强改制企业管理的意义1238

三、更新观念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层次1239

(一)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观念转变1239

(三)加强企业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1239

(一)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观念转变1239

三、更新观念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层次1239

(三)加强企业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1239

(二)把企业管理提高到资本运营的新层次1241

(二)把企业管理提高到资本运营的新层次1241

(二)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1242

(一)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1242

四、加强企业战略管理1242

(二)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1242

(一)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1242

四、加强企业战略管理1242

五、加强企业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思想管理1243

(二)加强企业思想管理1243

五、加强企业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思想管理1243

(一)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1243

(二)加强企业思想管理1243

(一)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1243

(二)以财务管理带动企业全面管理1245

六、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带动企业内部管理1245

(一)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1245

(二)以财务管理带动企业全面管理1245

(一)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1245

六、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带动企业内部管理1245

第十篇讲学习第一章政治主体一、人民1249

(一)人民的概念1249

(一)人民的概念1249

第十篇讲学习第一章政治主体一、人民1249

(二)人民的权利和地位1250

(二)人民的权利和地位1250

(三)人民的历史作用1252

(三)人民的历史作用1252

二、阶级1253

(一)阶级的概念1253

二、阶级1253

(一)阶级的概念1253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1254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1254

(三)中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1255

(三)中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1255

三、政党1258

(一)政党的概念1258

三、政党1258

(一)政党的概念1258

(二)政党的地位1259

(二)政党的地位1259

(三)政党的作用1260

(三)政党的作用1260

四、政治领袖1262

(一)政治领袖的概念1262

四、政治领袖1262

(一)政治领袖的概念1262

(二)政治领袖的作用1263

(二)政治领袖的作用1263

(三)政治领袖的基本素质和领袖集团的群体结构1264

(三)政治领袖的基本素质和领袖集团的群体结构1264

第二章政治国家一、国家职能1266

(一)国家职能的基本理论1266

第二章政治国家一、国家职能1266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1266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1266

(一)国家职能的基本理论1266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1268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1268

(一)单一制国家结构1269

二、国家结构1269

(一)单一制国家结构1269

二、国家结构1269

(二)复合制国家结构1271

(二)复合制国家结构1271

三、国家管理形式1273

(一)君主制1273

(一)君主制1273

三、国家管理形式1273

(二)共和制1274

(二)共和制1274

四、中国的国家结构与管理形式1277

(一)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277

四、中国的国家结构与管理形式1277

(一)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277

(二)中国的国家管理形式1280

(二)中国的国家管理形式1280

(一)资本主义的政党体制1283

第三章政治体制一、政党体制1283

第三章政治体制一、政党体制1283

(一)资本主义的政党体制1283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体制1285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体制1285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体制1287

二、立法体制1287

二、立法体制1287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体制1287

(二)中国的立法体制1291

(二)中国的立法体制1291

三、行政体制1293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体制1293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体制1293

三、行政体制1293

(二)中国的行政体制1296

(二)中国的行政体制1296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体制1298

四、司法体制1298

四、司法体制1298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体制1298

(二)中国的司法体制1299

(二)中国的司法体制1299

第四章政治权力一、政治权力的运行1302

(一)政治权力运行的原则1302

第四章政治权力一、政治权力的运行1302

(一)政治权力运行的原则1302

(二)政治权力运行的基本程序1303

(三)政治权力运行的责任1303

(二)政治权力运行的基本程序1303

(三)政治权力运行的责任1303

二、政治权力的制约1305

(一)政治权力制约的意义1305

二、政治权力的制约1305

(一)政治权力制约的意义1305

(二)政治权力制约的方式1306

(二)政治权力制约的方式1306

(三)政治权力制约的基本模式1307

(三)政治权力制约的基本模式1307

第五章政治行为一、政治决策1312

(一)政治决策的原则和方法1312

第五章政治行为一、政治决策1312

(一)政治决策的原则和方法1312

(二)政治决策的基本程序1313

(二)政治决策的基本程序1313

二、政治参与1314

(一)政治参与的概念1314

二、政治参与1314

(一)政治参与的概念1314

(二)政治参与的作用1316

(二)政治参与的作用1316

(三)政治参与的表现形态1317

(三)政治参与的表现形态1317

(一)政治斗争的作用和历史发展1320

三、政治斗争1320

(一)政治斗争的作用和历史发展1320

三、政治斗争1320

(二)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1322

(二)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1322

第六章政治民主一、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1324

第六章政治民主一、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1324

二、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1327

二、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1327

三、中国政治民主建设1331

(一)政治民主与中国现代化建设1331

(一)政治民主与中国现代化建设1331

三、中国政治民主建设1331

(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基本途径1332

(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基本途径1332

第七章 中国的政治发展一、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1336

(一)提高政治能力1336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1336

(一)提高政治能力1336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1336

第七章 中国的政治发展一、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1336

(三)完善民主制度1337

(二)保持政治稳定1337

(二)保持政治稳定1337

(三)完善民主制度1337

(五)加强廉政建设1338

(五)加强廉政建设1338

(四)调整政治功能和结构1338

(四)调整政治功能和结构1338

(二)六七十年代:建立反霸统一战线,共同维护世界和平1340

(二)六七十年代:建立反霸统一战线,共同维护世界和平1340

(一)五十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1340

第八章中国政治外交一、新中国政治外交概况1340

(一)五十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1340

第八章中国政治外交一、新中国政治外交概况1340

(三)年代以来:坚持反霸维和的全方位外交1341

(三)年代以来:坚持反霸维和的全方位外交1341

二、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342

三、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1342

二、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342

三、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1342

第九章我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思想一、抓住机遇,开拓进取1344

第九章我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思想一、抓住机遇,开拓进取1344

二、中国自己的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1348

二、中国自己的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1348

三、中国的改革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动力1350

三、中国的改革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动力1350

四、保持稳定1352

四、保持稳定1352

五、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355

五、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355

六、科教兴国1360

六、科教兴国1360

(一)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361

(一)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361

(二)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1362

(二)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1362

(三)以教育为本,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1364

(三)以教育为本,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1364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365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365

第十一篇讲政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第一章邓小平的政治观一、邓小平政治观的含义1373

第十一篇讲政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第一章邓小平的政治观一、邓小平政治观的含义1373

二、邓小平政治观的基本内容1375

二、邓小平政治观的基本内容1375

三、邓小平政治观的逻辑结构1378

三、邓小平政治观的逻辑结构1378

四、邓小平政治观的精髓1381

四、邓小平政治观的精髓1381

第二章政治与经济:一个难解之“谜”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384

第二章政治与经济:一个难解之“谜”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384

二、政治与经济是交互作用的力量1387

二、政治与经济是交互作用的力量1387

三、经济的政治与政治的经济1390

三、经济的政治与政治的经济1390

四、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1393

四、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1393

(一)关于政治定义的几种说法1398

第三章政治的内涵:由狭义到广义一、政治定义的面面观1398

(一)关于政治定义的几种说法1398

第三章政治的内涵:由狭义到广义一、政治定义的面面观1398

(二)政治概念的基本要素1399

(二)政治概念的基本要素1399

(二)广义的政治概念1405

(一)狭义的政治概念1405

二、狭义的政治与广义的政治1405

二、狭义的政治与广义的政治1405

(一)狭义的政治概念1405

(二)广义的政治概念1405

(一)政治体系的含义及基本内容1410

第四章政治的外延:体系、制度、政策、文化一、政治活动的主体——政治体系1410

第四章政治的外延:体系、制度、政策、文化一、政治活动的主体——政治体系1410

(一)政治体系的含义及基本内容1410

(二)考察政治体系应注意的问题1411

(二)考察政治体系应注意的问题1411

(三)政治体系的基本要素1412

(三)政治体系的基本要素1412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1415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1415

二、政治运作的框架——政治制度1415

二、政治运作的框架——政治制度1415

(二)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1417

(二)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1417

三、无形的政治力量——政治文化1421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1421

三、无形的政治力量——政治文化1421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1421

(二)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1423

(二)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1423

(一)政治决策的含义1427

四、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产品——政治决策1427

(一)政治决策的含义1427

四、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产品——政治决策1427

(二)政治决策是政治体系的一个基本功能1428

(二)政治决策是政治体系的一个基本功能1428

(三)政治决策的地位1429

(三)政治决策的地位1429

第五章政治的重要性和有限性一、政治的重要性:历史的透视1434

(一)政治的发展史1434

第五章政治的重要性和有限性一、政治的重要性:历史的透视1434

(一)政治的发展史1434

(二)政治在中国的重要性1437

(二)政治在中国的重要性1437

(一)政治并非“万能”1438

二、政治的有限性:国家与社会的界分1438

二、政治的有限性:国家与社会的界分1438

(一)政治并非“万能”1438

(二)政治的有限性1440

(二)政治的有限性1440

(一)“政治万能”论与“政治无用”论1442

三、告别“政治万能”与“政治无用”1442

三、告别“政治万能”与“政治无用”1442

(一)“政治万能”论与“政治无用”论1442

(二)防止出现“政治无用论”和“政治万能论”的方法1444

(二)防止出现“政治无用论”和“政治万能论”的方法1444

(一)政治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1448

(一)政治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1448

第六章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应注意的问题一、走出形形色色的政治认识误区1448

第六章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应注意的问题一、走出形形色色的政治认识误区1448

(二)形形色色政治认识误区的表现形式1449

(二)形形色色政治认识误区的表现形式1449

(三)摒弃形形色色政治认识误区的途径1451

(三)摒弃形形色色政治认识误区的途径1451

(一)坚持首先从政治角度看问题的必要性1453

二、坚持首先从政治角度看问题1453

(一)坚持首先从政治角度看问题的必要性1453

二、坚持首先从政治角度看问题1453

(二)从战略上、大局上看问题1455

(二)从战略上、大局上看问题1455

(三)“讲政治,干经济”与“讲经济,干经济”的区别1457

(三)“讲政治,干经济”与“讲经济,干经济”的区别1457

(一)理论基础1458

三、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1458

(一)理论基础1458

三、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1458

(二)基本前提1459

(二)基本前提1459

(三)两种错误倾向1463

(三)两种错误倾向1463

第十二篇 讲政治,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第一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469

第十二篇 讲政治,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第一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469

(一)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1470

(一)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1470

(二)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1471

(二)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1471

(三)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1472

(三)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1472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主要内容1474

(一)我们的政治方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1474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主要内容1474

(一)我们的政治方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1474

(二)我们的政治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75

(二)我们的政治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75

(三)我们的政治方向就是达到2010年远景目标1476

(三)我们的政治方向就是达到2010年远景目标1476

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本要求1477

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本要求1477

(一)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478

(一)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478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善于从政治上思考问题1479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善于从政治上思考问题1479

(三)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自觉在大局下行动1480

(三)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自觉在大局下行动1480

第二章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一、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482

第二章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一、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482

(一)站在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上1484

二、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的主要内容1484

(一)站在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上1484

二、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的主要内容1484

(二)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1485

(二)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1485

(三)站在中央领导集体的立场上1486

(三)站在中央领导集体的立场上1486

三、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的基本要求1491

三、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的基本要求1491

(一)切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491

(一)切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491

(二)牢固确立群众路线、群众观点1494

(二)牢固确立群众路线、群众观点1494

(三)坚持高度的党性原则1496

(三)坚持高度的党性原则1496

第三章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一、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498

第三章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一、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498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1500

二、鲜明的政治观点的主要内容1500

二、鲜明的政治观点的主要内容1500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1500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1501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1501

(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1502

(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1502

(四)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1502

(四)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1502

(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1503

(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1503

(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1504

(七)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1504

(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1504

(七)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1504

(九)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1505

(八)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1505

(九)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1505

(八)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1505

(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1506

(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1506

(十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1507

(十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1507

(十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1507

(十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1507

(十三)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1508

(十三)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1508

(十四)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1509

(十五)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1509

(十五)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1509

(十四)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1509

(十六)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1510

(十六)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1510

(一)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511

(一)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511

三、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的基本要求1511

三、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的基本要求1511

(二)必须用阶级分析的观点看待政治斗争1512

(二)必须用阶级分析的观点看待政治斗争1512

(三)必须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1513

(三)必须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1513

第四章 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一、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515

(一)严格党的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1515

(一)严格党的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1515

第四章 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一、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515

(二)严格党的政治纪律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1517

(二)严格党的政治纪律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1517

(三)严格党的政治纪律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保证1519

(三)严格党的政治纪律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保证1519

二、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主要内容1520

二、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主要内容1520

(一)树立高度的纪律观念1527

三、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基本要求1527

(一)树立高度的纪律观念1527

三、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基本要求1527

(二)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做特殊党员1528

(二)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做特殊党员1528

(三)坚决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1529

(三)坚决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1529

(四)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1530

(四)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1530

第五章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一、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532

第五章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一、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532

(一)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1534

二、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的主要内容1534

二、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的主要内容1534

(一)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1534

(二)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1535

(二)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1535

(三)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1537

(三)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1537

(四)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1540

(四)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1540

(五)划清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1543

(五)划清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1543

(六)划清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1545

(六)划清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1545

(七)划清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1548

(七)划清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1548

三、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的基本要求1551

(一)提高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1551

三、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的基本要求1551

(一)提高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1551

(二)掌握鉴别重大是非问题的政治标准1552

(二)掌握鉴别重大是非问题的政治标准1552

(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1554

(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1554

第六章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一、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556

第六章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一、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中的地位1556

二、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的主要内容1560

(一)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1560

(一)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1560

二、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的主要内容1560

(二)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伟大事业的斗争中应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1561

(二)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伟大事业的斗争中应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1561

(三)对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1563

(三)对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1563

(四)对意识形态领域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应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1565

(四)对意识形态领域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应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1565

三、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的基本要求1566

(一)注意强化政治警觉能力1566

三、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的基本要求1566

(一)注意强化政治警觉能力1566

(二)注意提高政治反应能力1567

(二)注意提高政治反应能力1567

(三)注意提高政治预见能力1568

(三)注意提高政治预见能力1568

(一)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学习1570

第七章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一、靠学习1570

第七章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一、靠学习1570

(一)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学习1570

(二)领导干部学习的主要内容1573

(二)领导干部学习的主要内容1573

(三)领导干部学习的原则和方法1578

(三)领导干部学习的原则和方法1578

(一)实践是领导干部加强政治修养的主要途径1580

二、靠实践1580

二、靠实践1580

(一)实践是领导干部加强政治修养的主要途径1580

(二)领导干部靠实践环节加强政治修养的基本要求1582

(二)领导干部靠实践环节加强政治修养的基本要求1582

三、靠改造世界观1585

三、靠改造世界观1585

(一)领导干部要提高改造世纪观的自觉性1586

(一)领导干部要提高改造世纪观的自觉性1586

(二)领导干部改造世界观要找准着力点1588

(二)领导干部改造世界观要找准着力点1588

(三)领导干部改造世界观的原则和方法1591

(三)领导干部改造世界观的原则和方法1591

第十三篇 讲政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章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1597

第十三篇 讲政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章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1597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1598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1598

三、加强思想政治的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1600

三、加强思想政治的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1600

第二章加强政治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1603

第二章加强政治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1603

二要准确完整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1605

二要准确完整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1605

第三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路线和原则一、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609

第三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路线和原则一、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609

二、要坚持群众路线1617

二、要坚持群众路线1617

三、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1624

三、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1624

第四章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四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一、坚持“四有”教育,宏扬爱国主义精神1631

第四章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四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一、坚持“四有”教育,宏扬爱国主义精神1631

二、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素质1634

二、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素质1634

第五章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一、要运用民主和批评的方法1642

第五章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一、要运用民主和批评的方法1642

三、要把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1643

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643

三、要把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1643

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643

四、要运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645

四、要运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645

五、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1646

五、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1646

(二)党性原则1651

第十四篇讲政治,加强党性修养第一章党性修养内涵一、党性修养基本内容1651

(一)党性观念1651

(二)党性原则1651

(一)党性观念1651

第十四篇讲政治,加强党性修养第一章党性修养内涵一、党性修养基本内容1651

(三)新时期党性修养的重点1653

(三)新时期党性修养的重点1653

二、站在历史高度看党必修养1657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公开承认党性1657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公开承认党性1657

二、站在历史高度看党必修养1657

(二)党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优势1658

(二)党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优势1658

(三)党性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1660

(三)党性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1660

(四)党性修养的方向和重点1663

(四)党性修养的方向和重点1663

第二章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667

(一)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的必要条件1667

第二章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667

(一)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的必要条件1667

(二)党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668

(三)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事业胜利前进的力量1668

(二)党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668

(三)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事业胜利前进的力量1668

(四)全面正确认识执行党的基本路线1669

(四)全面正确认识执行党的基本路线1669

(五)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1670

(五)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1670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1672

二、树立正确的世纪观、人生观、价值观1672

二、树立正确的世纪观、人生观、价值观1672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1672

(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观1673

(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观1673

(三)当代英雄成长的足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写照1674

(三)当代英雄成长的足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写照1674

三、党性修养要具有时代性1675

(一)党性的时代特征是由党的纲领确定的1675

三、党性修养要具有时代性1675

(一)党性的时代特征是由党的纲领确定的1675

(二)党性的时代特征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的1676

(二)党性的时代特征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的1676

(三)党性修养的时代性,是由党发展历程决定的1678

(三)党性修养的时代性,是由党发展历程决定的1678

(一)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相辅相成1680

(二)反对“松绑”论调1680

四、要同错误倾向进行斗争1680

(二)反对“松绑”论调1680

(一)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相辅相成1680

四、要同错误倾向进行斗争1680

(四)反对理论与实践分离、学习理论与增强党性脱节的不良风气1681

(三)反对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行为1681

(四)反对理论与实践分离、学习理论与增强党性脱节的不良风气1681

(三)反对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行为1681

(一)党员质量决定党的力量1683

第三章加强党性修养的意义一、加强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根基1683

第三章加强党性修养的意义一、加强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根基1683

(一)党员质量决定党的力量1683

(二)党员的质量是党自身建设的基础1684

(二)党员的质量是党自身建设的基础1684

(一)党性强调是衡量党员素质的重要标志1685

二、加强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质量的关键1685

(三)新时期对党员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685

(三)新时期对党员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685

二、加强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质量的关键1685

(一)党性强调是衡量党员素质的重要标志1685

(二)注重党性修养是党的特色1686

(二)注重党性修养是党的特色1686

(三)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十分迫切1687

(三)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十分迫切1687

(一)党性决定党风1688

三、加强党性修养是端正党风的根本环节1688

(一)党性决定党风1688

三、加强党性修养是端正党风的根本环节1688

(二)党风建设的严峻性,决定了党性修养的艰巨性1689

(二)党风建设的严峻性,决定了党性修养的艰巨性1689

(三)加强党性修养,做端正党风的模范1690

(三)加强党性修养,做端正党风的模范1690

四、加强党性修养是廉洁从政反对腐败的根本保证1691

(一)廉洁从政、反对腐败是党本质的体现1691

四、加强党性修养是廉洁从政反对腐败的根本保证1691

(一)廉洁从政、反对腐败是党本质的体现1691

(二)腐败行为使党性背离1692

(二)腐败行为使党性背离1692

(三)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1694

(三)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1694

(四)反腐败斗争取得阶级性成果1695

(四)反腐败斗争取得阶级性成果1695

(五)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1697

(五)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1697

(六)反腐败要坚持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698

(六)反腐败要坚持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698

(七)增强党性修养才能抵御剥削阶级的思想侵蚀1699

(七)增强党性修养才能抵御剥削阶级的思想侵蚀1699

(八)增强党性修养才能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1700

(八)增强党性修养才能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1700

(九)增强党性修养,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1702

(九)增强党性修养,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1702

(一)学习是增强党性修养的第一途径1703

(一)学习是增强党性修养的第一途径1703

第四章加强党性修养的途径一、学习、学习、再学习1703

第四章加强党性修养的途径一、学习、学习、再学习1703

(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1705

(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1705

(三)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共产主义1708

(四)认真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1708

(四)认真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1708

(三)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共产主义1708

二、在实践中锻造,在实践中提高1710

(一)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党性修养1710

(一)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党性修养1710

二、在实践中锻造,在实践中提高1710

(二)党性修养要在参加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锻造1711

(二)党性修养要在参加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锻造1711

(三)党性修养要在各种社会斗争的风浪中锤炼和增强1712

(三)党性修养要在各种社会斗争的风浪中锤炼和增强1712

(四)党性修养要在严格健全的党内生活中增强巩固1714

(四)党性修养要在严格健全的党内生活中增强巩固1714

(一)加强党性修养要严于解剖自己1716

三、严于解剖自己,贵在自觉坚持1716

三、严于解剖自己,贵在自觉坚持1716

(一)加强党性修养要严于解剖自己1716

(三)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持之以恒1717

(二)加强党性修养贵在高度自觉1717

(二)加强党性修养贵在高度自觉1717

(三)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持之以恒1717

第五章论党性一、毛泽东关于党性的论述1720

第五章论党性一、毛泽东关于党性的论述1720

二、邓小平关于党性的论述1726

二、邓小平关于党性的论述1726

三、江泽民关于党性的论述1732

三、江泽民关于党性的论述1732

第十五篇第一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体现1743

第十五篇第一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体现1743

二、坚定信念,在政治上代表人民1744

二、坚定信念,在政治上代表人民1744

三、一切言行为了人民1745

(一)要坚持权力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防止权力“西化”、“分化”、“自由化”。1745

三、一切言行为了人民1745

(二)勤政、高效、开拓进取、科学决策,防止错用权力和权力的官僚化和平庸化。1745

(一)要坚持权力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防止权力“西化”、“分化”、“自由化”。1745

(二)勤政、高效、开拓进取、科学决策,防止错用权力和权力的官僚化和平庸化。1745

(三)廉洁奉公,防止权力的腐化1746

(三)廉洁奉公,防止权力的腐化1746

(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1747

(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1747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民1748

(一)树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人的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追求1748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民1748

(一)树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人的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追求1748

(二)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1749

(三)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1749

(四)树立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实事求是把两者结合起来1749

(二)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1749

(三)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1749

(四)树立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实事求是把两者结合起来1749

(五)树立为人民服务,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的观点,自觉地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为人民的利益修正错误1750

五、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党的宗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1750

五、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党的宗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1750

(五)树立为人民服务,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的观点,自觉地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为人民的利益修正错误1750

(一)正确处理坚持党性原则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关系1751

(一)正确处理坚持党性原则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关系1751

(二)正确处理坚持按劳分配的现行政策与发扬无私奉献精粹的关系1752

(二)正确处理坚持按劳分配的现行政策与发扬无私奉献精粹的关系1752

(三)正确处理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关系1753

(三)正确处理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关系1753

第二章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755

(一)党的全部任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755

第二章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755

(一)党的全部任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755

(二)新时期坚持党的宗旨,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756

(二)新时期坚持党的宗旨,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756

(三)坚持党的宗旨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标准1757

二、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1757

二、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1757

(三)坚持党的宗旨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标准1757

(一)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1758

(一)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1758

(二)领导干部的权力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1759

(三)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要接受人民的监督1759

(二)领导干部的权力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1759

(三)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要接受人民的监督1759

三、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1760

三、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1760

(二)既要敢想敢为又要量力而行,为群众真心实意办实事1761

(一)要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各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761

(二)既要敢想敢为又要量力而行,为群众真心实意办实事1761

(一)要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各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761

(三)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1762

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1762

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1762

(三)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1762

第三章坚持为人民服务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一、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765

第三章坚持为人民服务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一、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765

二、新时期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有重大意义1766

二、新时期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有重大意义1766

三、共产党员必须更好地联系群众1767

三、共产党员必须更好地联系群众1767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1773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1773

第十六篇讲正气,树立第一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树立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1773

第十六篇讲正气,树立第一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树立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177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1774

(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177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1774

(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1774

(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发展1775

(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发展1775

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776

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776

三、加强世界观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1778

三、加强世界观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1778

(一)加强世界观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1779

(一)加强世界观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1779

(二)加强世界观建设的基本任务1782

(二)加强世界观建设的基本任务1782

(一)坚持讲政治与学哲学的统1784

四、加强世界观建设要着力于建设1784

四、加强世界观建设要着力于建设1784

(一)坚持讲政治与学哲学的统1784

(二)坚持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统一1785

(二)坚持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统一1785

(三)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1786

(三)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1786

(四)坚持正面典型教育与严格制度约束的统一1787

(四)坚持正面典型教育与严格制度约束的统一1787

(一)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1789

第二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人生的目的和动力——人生观1789

第二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人生的目的和动力——人生观1789

(一)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1789

(二)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几种人生观1790

(二)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几种人生观1790

(三)科学人生观1793

(三)科学人生观1793

二、科学人生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1794

(一)科学人生观代表了人类美好的愿望和社会发展的方向1794

(一)科学人生观代表了人类美好的愿望和社会发展的方向1794

二、科学人生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1794

(二)只有科学人生观才能给人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1795

(二)只有科学人生观才能给人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1795

(三)科学人生观是社会主义建设强大的精神动力1797

(三)科学人生观是社会主义建设强大的精神动力1797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1798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1798

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1798

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1798

(二)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1800

(二)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1800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科学人生观深入人心1802

四、科学人生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任务1802

四、科学人生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任务1802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科学人生观深入人心1802

(二)抵制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影响1803

(二)抵制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影响1803

(三)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搞好人生观教育1804

(四)人生观教育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进行1804

(四)人生观教育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进行1804

(三)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搞好人生观教育1804

(五)人生观教育要联系实际,帮助人们解决现实存在的思想问题1805

(五)人生观教育要联系实际,帮助人们解决现实存在的思想问题1805

(一)人的价值问题是一切价值问题的核心问题1807

第三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正确认识价值观问题1807

第三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正确认识价值观问题1807

(一)人的价值问题是一切价值问题的核心问题1807

(二)人的价值的本质在于创造1808

(二)人的价值的本质在于创造1808

(三)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观念形态上对其自身价值认识上的一种自觉超越1809

(三)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观念形态上对其自身价值认识上的一种自觉超越1809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1811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1811

(一)要认清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与一切剥削阶级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分野1811

(一)要认清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与一切剥削阶级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分野1811

(二)要澄清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向与其认识上的误区1813

(二)要澄清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向与其认识上的误区1813

(三)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倡导与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1816

(三)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倡导与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1816

(一)集体主义精神是正确价值观的集中表现1819

三、正确价值观的体现1819

(一)集体主义精神是正确价值观的集中表现1819

三、正确价值观的体现1819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1820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1820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1821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1821

(四)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经得起执政、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1823

(四)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经得起执政、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1823

四、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1826

四、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1826

(二)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831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1831

第十七篇讲正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第一章爱国主义是永恒的时代主题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1831

第十七篇讲正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第一章爱国主义是永恒的时代主题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1831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1831

(二)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831

(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1836

(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1836

二、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都重视爱国主义教育1837

二、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都重视爱国主义教育1837

(一)注重维持国民自豪感的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1838

(一)注重维持国民自豪感的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1838

(二)注重弘扬民族传统的法国的爱国主义教育1839

(二)注重弘扬民族传统的法国的爱国主义教育1839

(三)注重“家族”观念的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1840

(三)注重“家族”观念的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1840

三、中国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深远意义1841

(一)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1841

(四)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1841

(四)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1841

三、中国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深远意义1841

(一)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1841

(二)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深远意义1845

(二)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深远意义1845

(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1849

(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是统一的1849

(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1849

第二章 坚持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1849

第二章 坚持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1849

(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是统一的1849

(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851

(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851

(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852

(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852

(五)爱国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1853

(五)爱国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1853

二、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1859

(一)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1859

二、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1859

(一)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1859

(二)爱国主义是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1860

(二)爱国主义是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1860

(三)爱国主义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力量源泉1862

(三)爱国主义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力量源泉1862

(四)爱国主义是处理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出发点1863

(四)爱国主义是处理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出发点1863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865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865

三、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1865

三、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1865

(二)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1867

(二)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1867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1868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1868

(四)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1869

(四)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1869

第三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1871

(一)爱国主义是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1871

第三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1871

(一)爱国主义是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1871

(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872

(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872

(三)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树立“五爱”的道德规范1873

(三)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树立“五爱”的道德规范1873

(四)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遵守道德的自觉性1874

(四)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遵守道德的自觉性1874

(五)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主旋律1876

(五)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主旋律1876

(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为基本指导原则1877

二、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1877

(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为基本指导原则1877

二、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1877

(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1878

(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1878

(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狠抓落实,重在实效1879

(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狠抓落实,重在实效1879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加强领导,加强管理1880

三、培养“四有”新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1880

(一)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1880

三、培养“四有”新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1880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加强领导,加强管理1880

(一)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1880

(二)“四有”新人是全面发展的新人1881

(二)“四有”新人是全面发展的新人1881

(三)培养“四有”新人,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1882

(三)培养“四有”新人,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1882

第四章 爱国主义是民族历史和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一、爱国主义的重要环节1883

第四章 爱国主义是民族历史和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一、爱国主义的重要环节1883

(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1884

(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1884

(二)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爱国主义1887

(二)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爱国主义1887

二、尊重历史,弘扬文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1891

二、尊重历史,弘扬文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1891

(一)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1895

三、吸收外来文化,反对狭隘民族主义1895

(一)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1895

三、吸收外来文化,反对狭隘民族主义1895

(二)近代爱国主义与外来文化1896

(二)近代爱国主义与外来文化1896

第五章爱国统一战线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法宝1899

第五章爱国统一战线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法宝1899

二、爱国主义是统一战线的坚实基础1906

二、爱国主义是统一战线的坚实基础1906

(一)爱国主义最能激发中华儿女的共同感情,最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1907

(二)爱国主义最能吸引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而奋斗1907

(二)爱国主义最能吸引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而奋斗1907

(一)爱国主义最能激发中华儿女的共同感情,最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1907

(三)爱国主义具有普遍的认同性,是联系和团结广大统战工作对象的牢固纽带,是开展统战工作的前提1909

(三)爱国主义具有普遍的认同性,是联系和团结广大统战工作对象的牢固纽带,是开展统战工作的前提1909

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1911

(一)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911

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1911

(一)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911

(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12

(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12

(二)加强党的领导,密切联系党外各界人士,进一步巩固我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1912

(二)加强党的领导,密切联系党外各界人士,进一步巩固我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1912

(四)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同爱国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1914

(四)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同爱国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1914

(一)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主题1917

第六章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体现一、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精粹1917

(一)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主题1917

第六章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体现一、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精粹1917

(二)祖国统一,促进历史发展1919

(二)祖国统一,促进历史发展1919

(三)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愿望1921

(三)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愿望1921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根本方针1922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根本方针1922

(一)用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1923

(一)用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1923

(二)“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最好办法1924

(二)“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最好办法1924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的基本点1925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的基本点1925

三、香港的顺利回归和澳门的平稳过渡1926

三、香港的顺利回归和澳门的平稳过渡1926

(一)以斗争求合作1927

(一)以斗争求合作1927

(二)“以我为主”,“另起炉灶”1928

(二)“以我为主”,“另起炉灶”1928

(三)组建驻港部队1929

(三)组建驻港部队1929

(四)让更多的港人参与过渡期的香港事务1930

(四)让更多的港人参与过渡期的香港事务1930

(五)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1931

(五)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1931

(六)澳门的平稳过渡1932

(六)澳门的平稳过渡1932

四、为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1934

(一)主张两岸求同存异,坐下来认真谈判1934

四、为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1934

(一)主张两岸求同存异,坐下来认真谈判1934

(二)提出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重要建议1935

(二)提出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重要建议1935

(三)领导反分裂、反“台独”的坚决斗争1936

(三)领导反分裂、反“台独”的坚决斗争1936

(四)香港回归对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启示1937

(四)香港回归对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启示1937

(一)积极探索和追求现代化本身就是爱国的表现1939

第七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一、中国的发展在于实现现代化1939

(一)积极探索和追求现代化本身就是爱国的表现1939

第七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一、中国的发展在于实现现代化1939

(二)抓住机遇,加速现代化进程1940

(二)抓住机遇,加速现代化进程1940

二、实现现代化,立足世界民族之林1943

(一)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943

二、实现现代化,立足世界民族之林1943

(一)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943

(二)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增强综合国力1946

(二)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增强综合国力1946

三、爱国主义思想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动力1950

三、爱国主义思想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动力1950

第八章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广泛深入的开展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和宣传1952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1952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1952

第八章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广泛深入的开展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和宣传1952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1954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1954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1955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1955

(一)开展学习爱国先进典型的活动1955

(一)开展学习爱国先进典型的活动1955

(二)组织具有特定意义的庆祝纪念活动1958

(二)组织具有特定意义的庆祝纪念活动1958

(五)以建设基地为依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59

(三)举办具有象征意义的礼仪活动1959

(三)举办具有象征意义的礼仪活动1959

(四)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1959

(五)以建设基地为依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59

(四)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1959

三、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0

三、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0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1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1

(二)对企业职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3

(二)对企业职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3

(三)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4

(三)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4

(四)对军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5

(四)对军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5

(五)对干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6

(五)对干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6

(六)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7

(六)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67

(二)确立长期的实施规划,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决策机制1968

四、建立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1968

(一)保持稳定的组织机构,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领导机制1968

(二)确立长期的实施规划,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决策机制1968

(一)保持稳定的组织机构,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领导机制1968

四、建立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1968

(三)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运作机制1969

(三)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运作机制1969

(四)搞好阶段性总结表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激励机制1970

(四)搞好阶段性总结表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激励机制1970

(五)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约束机制1970

(五)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约束机制1970

第一章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形势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廉政建设的状况1975

第一章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形势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廉政建设的状况1975

二、市场经济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双重影响1976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1976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1976

二、市场经济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双重影响1976

(二)市场活动的消极因素对党风廉政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1978

(二)市场活动的消极因素对党风廉政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1978

(一)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重视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廉洁,就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1981

(二)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重视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自身廉洁,就能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1981

第二章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是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处在重要的地位1981

(一)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重视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廉洁,就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1981

第二章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是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处在重要的地位1981

(二)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重视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自身廉洁,就能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1981

(三)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重视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自身廉洁,就能密切党同群众的鱼水关系1982

二、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1982

(一)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1982

(三)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重视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自身廉洁,就能密切党同群众的鱼水关系1982

二、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1982

(一)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1982

(二)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起表率作用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1983

(二)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起表率作用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1983

三、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搞好廉洁自律1985

三、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搞好廉洁自律1985

(一)充分认识两个“五条规定”的重要意义,提高领导干部自查自纠的自觉性1986

(一)充分认识两个“五条规定”的重要意义,提高领导干部自查自纠的自觉性1986

(二)努力提高党内民主生活会的质量1987

(二)努力提高党内民主生活会的质量1987

(三)廉洁自律必须与惩戒措施相结合,并逐步加大惩戒的力度1987

(三)廉洁自律必须与惩戒措施相结合,并逐步加大惩戒的力度1987

(二)党委领导党风廉政建设是体现党的执政地位、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客观要求1989

(二)党委领导党风廉政建设是体现党的执政地位、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客观要求1989

第三章党风廉政建设应在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一、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1989

第三章党风廉政建设应在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一、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1989

(一)坚持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是党的领导职能的正确体现1989

(一)坚持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是党的领导职能的正确体现1989

(四)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领导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1990

(三)党委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要求1990

二、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的基本要求1990

(一)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摆上重要位置1990

(一)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摆上重要位置1990

二、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的基本要求1990

(四)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领导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1990

(三)党委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要求1990

(二)党委要积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1991

(二)党委要积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1991

(一)党委组织部门的作用1992

(三)党委要认真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挥表率作用1992

(三)党委要认真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挥表率作用1992

(一)党委组织部门的作用1992

三、党委的组织、宣传部门要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992

三、党委的组织、宣传部门要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992

(二)党委宣传部门的作用1993

(二)党委宣传部门的作用1993

五、发挥党政机关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994

(一)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94

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治理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1994

(一)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94

五、发挥党政机关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994

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治理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1994

(二)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主要任务1995

(二)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主要任务1995

第四章深入学心、贯彻《廉政准则》一、廉洁从政行为规范1997

(一)禁止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1997

(一)禁止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1997

第四章深入学心、贯彻《廉政准则》一、廉洁从政行为规范1997

(二)禁止党员领导干部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2001

(二)禁止党员领导干部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2001

(三)禁止党员领导干部假公济私、化公为私2010

(三)禁止党员领导干部假公济私、化公为私2010

(四)禁止党员领导干部借选拔任用干部之机谋取私利2017

(四)禁止党员领导干部借选拔任用干部之机谋取私利2017

(五)禁止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2021

(五)禁止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2021

(六)禁止党员领导干部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2029

(六)禁止党员领导干部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2029

(一)各级党委(党组)应负责《廉政准则》的贯彻实施2036

二、《廉政准则》的实施与监督2036

(一)各级党委(党组)应负责《廉政准则》的贯彻实施2036

二、《廉政准则》的实施与监督2036

(二)贯彻《廉政准则》要加强民主监督2037

(二)贯彻《廉政准则》要加强民主监督2037

(三)领导干部应参加民主生活会进行廉洁自律对照检查2038

(三)领导干部应参加民主生活会进行廉洁自律对照检查2038

(四)领导干部组织和执行《廉政准则》应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039

(四)领导干部组织和执行《廉政准则》应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039

(五)领导干部违反《廉政准则》必须进行惩处2040

(五)领导干部违反《廉政准则》必须进行惩处2040

第五章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一、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意义2042

(一)能够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2042

(一)能够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2042

(二)能够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在复杂情况下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2042

(二)能够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在复杂情况下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2042

第五章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一、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意义2042

(三)可以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43

二、新时期党风廉政教育的基本要求2043

(一)要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2043

(二)党风廉政教育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开展工作2043

(二)党风廉政教育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开展工作2043

(一)要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2043

二、新时期党风廉政教育的基本要求2043

(三)可以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43

(三)党风廉政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44

(三)党风廉政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44

(四)新时期党风廉政教育要走经常化、制度化的路子2045

(四)新时期党风廉政教育要走经常化、制度化的路子2045

三、新时期党风廉政教育的主要内容2046

(一)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2046

(二)开展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2046

(一)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2046

三、新时期党风廉政教育的主要内容2046

(二)开展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2046

(四)开展党纪、政纪、国法的教育2047

(三)开展民主集中制的教育2047

(四)开展党纪、政纪、国法的教育2047

(三)开展民主集中制的教育2047

(五)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2048

四、党风廉政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2048

(一)系列教育方式2048

(五)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2048

四、党风廉政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2048

(一)系列教育方式2048

(三)典型教育方式2049

(二)专题教育方式2049

(五)事中教育方式2049

(四)预防教育方式2049

(五)事中教育方式2049

(四)预防教育方式2049

(三)典型教育方式2049

(二)专题教育方式2049

(六)回访教育方式2050

(六)回访教育方式2050

(一)监督检查是保证全党政治上组织上高度统一的重要措施2051

(二)监督检查是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2051

第六章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检查一、新时期必须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监督检查2051

(二)监督检查是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2051

(一)监督检查是保证全党政治上组织上高度统一的重要措施2051

第六章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检查一、新时期必须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监督检查2051

(三)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经验的总结2052

(三)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经验的总结2052

(四)监督检查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2053

二、监督检查工作的基本原则2053

(一)依纪依法原则2053

(一)依纪依法原则2053

二、监督检查工作的基本原则2053

(四)监督检查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2053

(二)实事求是原则2054

(三)平等原则2054

(二)实事求是原则2054

(三)平等原则2054

(四)依靠群众原则2055

三、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2055

(一)监督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的执行情况,维护党的政治纪律2055

(五)同惩处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055

(一)监督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的执行情况,维护党的政治纪律2055

三、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2055

(五)同惩处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055

(四)依靠群众原则2055

(二)监督检查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情况,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中央权威2056

(二)监督检查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情况,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中央权威2056

(三)监督检查各级党委和政府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督促反腐败各项任务的落实2057

(三)监督检查各级党委和政府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督促反腐败各项任务的落实2057

(四)监督检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培养选拔领导干部的情况2058

(一)预测监督检查2058

(一)预测监督检查2058

四、监督检查的方法2058

(四)监督检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培养选拔领导干部的情况2058

四、监督检查的方法2058

(三)一般监督检查2059

(五)参与监督检查2059

(四)专项监督检查2059

(二)目标监督检查2059

(二)目标监督检查2059

(三)一般监督检查2059

(四)专项监督检查2059

(五)参与监督检查2059

(六)谈心监督检查2060

(八)通报监督检查2060

(七)评议监督检查2060

(六)谈心监督检查2060

(七)评议监督检查2060

(八)通报监督检查2060

(二)监督检查机构既要注意各自特点,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2061

(一)既要强化专门机关监督检查的责任感,又要增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2061

五、加强监督检查应注意的问题2061

五、加强监督检查应注意的问题2061

(一)既要强化专门机关监督检查的责任感,又要增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2061

(二)监督检查机构既要注意各自特点,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2061

(四)既要敢于监督检查,又要善于监督检查2062

(五)既要发挥专门机关的作用,又要发挥整个社会监督的综合效能2062

(四)既要敢于监督检查,又要善于监督检查2062

(三)监督检查既要抓住一般,又要突出重点2062

(三)监督检查既要抓住一般,又要突出重点2062

(五)既要发挥专门机关的作用,又要发挥整个社会监督的综合效能2062

(一)强化党内外监督约束机制具有必要性2063

六、强化党内外监督约束机制2063

六、强化党内外监督约束机制2063

(一)强化党内外监督约束机制具有必要性2063

(三)强化党内外监督约束机制的基本途径2064

(二)强化党内外监督约束机制的基本思路2064

(二)强化党内外监督约束机制的基本思路2064

(三)强化党内外监督约束机制的基本途径2064

第七章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一、腐败的实质2070

第七章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一、腐败的实质2070

(三)腐败现象往往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伴生物2071

(二)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2071

(一)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产物2071

二、腐败产生的一般原因2071

(三)腐败现象往往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伴生物2071

(二)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2071

(一)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产物2071

二、腐败产生的一般原因2071

(四)思想道德文化领域中的金钱拜物教和权力拜物教,往往是产生腐败行为的重要诱因2072

三、新形势下腐败现象产生的特殊原因2072

(四)思想道德文化领域中的金钱拜物教和权力拜物教,往往是产生腐败行为的重要诱因2072

三、新形势下腐败现象产生的特殊原因2072

四、新形势下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2073

四、新形势下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2073

五、正视腐败现象、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治理腐败2075

(一)牢记黄炎培的担忧2075

五、正视腐败现象、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治理腐败2075

(一)牢记黄炎培的担忧2075

(二)吸取历史的教训2076

(二)吸取历史的教训2076

(三)反腐败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77

(三)反腐败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77

(四)进一步深化反腐败斗争的大气候已经形成2078

(四)进一步深化反腐败斗争的大气候已经形成2078

(一)把廉政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是新时期深入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经之途2079

六、采取切实措施,将反腐败斗争长期坚持下去2079

六、采取切实措施,将反腐败斗争长期坚持下去2079

(一)把廉政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是新时期深入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经之途2079

二、建立有效约束滥用权力的机制,是防范和遏制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基本举措2080

二、建立有效约束滥用权力的机制,是防范和遏制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基本举措2080

三、坚持对党员和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是保证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更有成效地开展的基础环节2081

三、坚持对党员和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是保证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更有成效地开展的基础环节2081

四、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重要条件2082

四、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重要条件2082

五、深度反腐,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2083

五、深度反腐,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2083

(二)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能够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2086

(一)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是我们党开展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2086

第八章 集中力量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一、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反腐败的一项重点工作2086

(二)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能够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2086

(一)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是我们党开展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2086

第八章 集中力量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一、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反腐败的一项重点工作2086

(一)新时期违纪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及特点2087

(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可以充分显示我们党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做到取信于民2087

二、新时期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重点2087

(一)新时期违纪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及特点2087

二、新时期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重点2087

(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可以充分显示我们党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做到取信于民2087

(二)当前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重点2091

(二)当前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重点2091

三、排除阻力的关键在领导2092

三、排除阻力的关键在领导2092

(一)必须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2093

(一)必须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2093

(三)领导干部应搞好监督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其整体效能2094

(二)领导干部应切实加强对查办案件工作的领导和支持2094

(三)领导干部应搞好监督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其整体效能2094

(二)领导干部应切实加强对查办案件工作的领导和支持2094

(四)领导干部应建立办案责任制2095

(四)领导干部应建立办案责任制2095

第九章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一、明确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角色2096

第九章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一、明确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角色2096

二、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观念2098

(一)客观形势的发展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98

二、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观念2098

(一)客观形势的发展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98

(二)正确理解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概念和涵义2099

(二)正确理解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概念和涵义2099

(三)积极探索,开辟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2100

(三)积极探索,开辟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2100

(四)重调研、多学习,掌握纪检监察技能2101

(四)重调研、多学习,掌握纪检监察技能2101

三、建立一支坚强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2102

三、建立一支坚强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2102

(二)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具有不怕得罪人的大无畏精神2103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103

(二)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具有不怕得罪人的大无畏精神2103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103

(三)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2105

(三)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2105

(四)廉政勤政,模范遵守和坚决维护党的章程与国家法律2106

(四)廉政勤政,模范遵守和坚决维护党的章程与国家法律2106

(五)知难而进,不屈不挠,敢于碰硬2107

(五)知难而进,不屈不挠,敢于碰硬2107

(六)讲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2108

(六)讲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2108

(一)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关键2113

第十九篇第一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和要求一、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2113

(一)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关键2113

(二)是保证我国“伟大变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2113

第十九篇第一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和要求一、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2113

(二)是保证我国“伟大变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2113

(三)是保证我党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风险考验的战略措施2114

(三)是保证我党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风险考验的战略措施2114

二、新形势下的新要求2115

(一)改革和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2115

二、新形势下的新要求2115

(一)改革和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2115

(二)对外开放提出的要求2118

(二)对外开放提出的要求2118

(三)发展高科技提出的新要求2121

(三)发展高科技提出的新要求2121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观2125

(一)党员应坚持政治与道德的统一2125

(一)党员应坚持政治与道德的统一2125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观2125

(二)做共产主义道德的身体力行者2127

(二)做共产主义道德的身体力行者2127

(三)忠诚积极,做人民的好公仆2131

(三)忠诚积极,做人民的好公仆2131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提高领导权威2135

第二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全国人民做表率一、干部要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上做表率2135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提高领导权威2135

第二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全国人民做表率一、干部要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上做表率2135

(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搞好党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2136

(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搞好党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2136

(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2137

(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2137

(四)领导干部要自觉维护党的政治影响2138

(四)领导干部要自觉维护党的政治影响2138

二、进行党性修养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正确途径2140

(一)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有效方法2140

(一)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有效方法2140

二、进行党性修养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正确途径2140

(二)“读书、实践、总结”融为一体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正确途径2143

(二)“读书、实践、总结”融为一体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正确途径2143

(三)“五个结合”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成功经验2145

(三)“五个结合”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成功经验2145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四自”2146

(一)自重2146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四自”2146

(一)自重2146

(二)自省2147

(二)自省2147

(三)自警2148

(三)自警2148

(四)自励2149

(五)“四 精神实质2149

(四)自励2149

(五)“四 精神实质2149

第三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151

(一)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2151

第三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151

(一)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2151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克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2153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克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2153

(三)只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2154

(三)只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2154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55

二、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要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5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55

二、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要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5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2156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2156

(三)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期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内容2157

(三)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期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内容2157

三、学习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根本途径2159

(一)只有学习才能掌握马克思理论2159

三、学习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根本途径2159

(一)只有学习才能掌握马克思理论2159

(二)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有效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2160

(二)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有效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2160

(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基础2162

(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基础2162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是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2163

(一)明确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点2163

(一)明确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点2163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是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2163

(二)把握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核心2165

(二)把握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核心2165

(三)掌握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本质要求2166

(三)掌握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本质要求2166

(二)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相一致2169

(一)要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2169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一、道德规范确立的基本要求2169

(一)要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2169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一、道德规范确立的基本要求2169

(二)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相一致2169

(三)要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2170

(三)要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2170

(四)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价值的东西2170

(四)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价值的东西2170

(五)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217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结构层次2171

(五)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217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结构层次217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内涵变迁218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内涵变迁2181

第五章党要加强对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一、高度重视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2188

第五章党要加强对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一、高度重视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2188

(一)提高干部思想道德水平是提高干部素质的基础2188

(二)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2188

(一)提高干部思想道德水平是提高干部素质的基础2188

(二)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2188

(三)在新形势下要特别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思想道德建设2190

(三)在新形势下要特别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思想道德建设2190

(一)抓好教育2193

二、把领导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2193

(一)抓好教育2193

二、把领导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2193

(二)加强管理2194

(二)加强管理2194

(一)要加强对干部思想道德理论的研究2198

三、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2198

(一)要加强对干部思想道德理论的研究2198

三、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2198

(二)要把干部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2200

(二)要把干部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2200

(三)要把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同党性教育课结合起来2202

(三)要把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同党性教育课结合起来2202

第二十篇“三讲”教育必读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八日)2205

第二十篇“三讲”教育必读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八日)220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一九九六年十月十日)221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一九九六年十月十日)2215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四日)2227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四日)2227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八日)2234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八日)2234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一九九五年二月九日)2236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一九九五年二月九日)2236

反对本本主义(一九三○年五月) 毛泽东2244

反对本本主义(一九三○年五月) 毛泽东2244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 毛泽东2248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 毛泽东2248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 毛泽东2256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 毛泽东2256

反对自由主义(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 毛泽东2276

反对自由主义(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 毛泽东2276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节选)(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 毛泽东2278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节选)(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 毛泽东2278

纪念白求恩(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2279

纪念白求恩(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2279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毛泽东2280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毛泽东2280

整顿党的作风(节选)(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 毛泽东2285

整顿党的作风(节选)(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 毛泽东2285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 毛泽东2290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 毛泽东2290

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毛泽东2293

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毛泽东2293

论联合政府(节选)(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毛泽东2294

论联合政府(节选)(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毛泽东2294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节选)(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毛泽东2297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节选)(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毛泽东2297

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节选)(一九五八年一月) 毛泽东2298

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节选)(一九五八年一月) 毛泽东2298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九六三年五月) 邓小平2299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九六三年五月) 邓小平229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节选)(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邓小平2300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节选)(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邓小平2300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节选)(一九七九年三月三十日) 邓小平230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节选)(一九七九年三月三十日) 邓小平2306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一九七九年十月三十日) 邓小平2316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一九七九年十月三十日) 邓小平2316

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日) 邓小平2320

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日) 邓小平2320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节选)(一九八○年一月十六日) 邓小平2328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节选)(一九八○年一月十六日) 邓小平232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 邓小平233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 邓小平2338

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二日) 邓小平2340

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二日) 邓小平234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 邓小平234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 邓小平2347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 邓小平2349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 邓小平2349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节选)(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邓小平2350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节选)(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邓小平2350

视察天津时的谈话(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九日——二十一日) 邓小平2353

视察天津时的谈话(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九日——二十一日) 邓小平2353

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邓小平2354

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邓小平2354

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邓小平2355

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邓小平2355

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一九八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邓小平2356

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一九八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邓小平2356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 邓小平2359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 邓小平2359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日) 江泽民2366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日) 江泽民2366

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日) 江泽民2389

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日) 江泽民2389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四日) 江泽民2394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四日) 江泽民2394

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节选)(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三日) 江泽民2396

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节选)(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三日) 江泽民2396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江泽民2400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江泽民2400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江泽民2402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江泽民2402

关于讲政治(一九九六年三月三日) 江泽民2410

关于讲政治(一九九六年三月三日) 江泽民2410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江泽民2413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江泽民2413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九日) 江泽民2420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九日) 江泽民2420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二日) 江泽民2427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二日) 江泽民2427

江泽民同志《在第二期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的有关内容(一九九八年六月二日) 江泽民2452

江泽民同志《在第二期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的有关内容(一九九八年六月二日) 江泽民2452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七日) 江泽民2454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七日) 江泽民2454

江泽民同志《关于打击走私和反腐败问题》的有关内容(一九九八年七月) 江泽民2461

江泽民同志《关于打击走私和反腐败问题》的有关内容(一九九八年七月) 江泽民2461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江泽民2463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江泽民2463

1999.04《党委学习中心组“三讲”教育读本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庚辰,张伟主编 1999.04 北京市:改革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党委学习中心组金融知识读本  中(1999 PDF版)
党委学习中心组金融知识读本 中
1999 北京:改革出版社
党委学习中心组理论指导全书 上卷(1998.10 PDF版)
党委学习中心组理论指导全书 上卷
1998.10 改革出版社
党员“三基”教育读本( PDF版)
党员“三基”教育读本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必读书目资料汇编(1999 PDF版)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必读书目资料汇编
1999
“三讲”教育学习材料( PDF版)
“三讲”教育学习材料
“三讲”教育学习资料( PDF版)
“三讲”教育学习资料
中共河南省委“三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讲党课听党课教育读本( PDF版)
讲党课听党课教育读本
党委学习中心组“三讲”教育读本  中(1999 PDF版)
党委学习中心组“三讲”教育读本 中
1999 北京:改革出版社
党委学习中心组“三讲”教育读本  下(1999 PDF版)
党委学习中心组“三讲”教育读本 下
1999 北京:改革出版社
党性党风教育读本(1998 PDF版)
党性党风教育读本
1998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党员“三基本”教育读本(1991 PDF版)
党员“三基本”教育读本
1991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党员教育读本(1989 PDF版)
党员教育读本
1989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党员教育读本(1990 PDF版)
党员教育读本
199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读本(1998 PDF版)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读本
1998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国国情教育概论(1991 PDF版)
中国国情教育概论
1991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