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求取 ⇩

自序1

壹、先秦儒学1

一、孔子的人文精神3

(一)孔子精神是道德的人文精神3

(二)周初人文精神的倾向4

(三)孔子对人间性的重视8

(四)以仁德说人间性11

(五)与自然的谐和14

(六)理性要求先于感性欲求17

(七)仁德的客观涵义18

二、孟子的道德的人性论25

(一)孟子哲学的重点25

(二)性善说26

(三)即心言性与工夫论31

(四)康德论善之知识的内在性的启示34

(五)两种性:道德理性与感性欲求37

(六)在我与在外39

(七)性善的客观的与形而上的涵义40

三、荀子的知性旨趣与经验主义的人性论45

(一)荀子的认识论46

(二)荀子的逻辑50

(三)经验主义的人性论与性恶54

(四)工夫论:化性起伪58

(五)隆礼思想61

贰、宋明儒学65

一、周濂溪哲学研究67

(一)《通书》的注释67

(二)周濂溪的诚的形而上学与工夫论103

二、程明道的圆顿的一本论119

(一)圣贤的生命情调119

(二)对天道的体验120

(三)浑然与物同体:仁体及其发现123

(四)性与心125

(五)圆顿与一本(一)128

(六)圆顿与一本(二)130

(七)工夫论134

三、朱子的理的形而上学与工夫论141

形而上学142

(一)理(太极)与气142

(二)理气先后问题144

(三)理气不离不杂146

(四)理气与动静148

(五)一理万理149

工夫论151

(一)心的性格与作用152

(二)心统性情154

(三)人的现实存在157

(四)人之善性与气质之性159

(五)恶的本源与去恶161

(六)格物穷理163

(七)豁然贯通165

四、王阳明的良知观念及其工夫论171

(一)关于良知及其发现171

(二)良知的普遍性与恒照性174

(三)良知即天理:心即理177

(四)良知的存有论的涵义179

(五)工夫论:致良知181

(六)格物致知183

(七)四句教与四无教185

(八)对知识的态度187

参、当代新儒学193

一、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中国哲学195

(一)开场白195

(二)观念与方法196

(三)观念、方法与传统197

(四)当代中国哲学的问题199

(五)马一浮论文化自心性中流出202

(六)梁漱溟的文化哲学的智慧203

(七)熊十力对儒佛心性的判别206

(八)唐君毅论文化活动根于道德理性209

(九)牟宗三在外王与内圣学问方面的成就211

(十)关于新儒家214

(十一)其他哲学问题专家及其研究217

(十二)解放后的国内哲学界218

(十三)对外国哲学研究的局限性221

(十四)关于哲学的「重建」与会通223

二、唐君毅先生与当代新儒学227

(一)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227

(二)唐君毅对马一浮、梁漱溟的继承与开展229

(三)唐君毅对中国哲学的研究235

(四)唐君毅的中国文化运动238

三、唐君毅先生对儒、释、耶的判教法243

(一)绪论243

(二)对基督教的理解245

(三)对佛教的理解252

(四)对儒家的理解257

(五)唐先生对三教的理解的总结261

(六)唐先生判教的观念基础及对宗教的态度262

(七)简评268

四、当代新儒家与京都学派:牟宗三与久松真一论觉悟273

(一)究极的二律背反274

(二)大疑团及其突破276

(三)真我的觉悟278

(四)本心之本有与忘失282

(五)觉悟与逆觉285

(六)关于顿悟290

(七)反思293

肆、附论299

从比较观点论中国的哲学精神301

(一)关于中国哲学的特质的一些新的说法301

(二)从比较观点论中国的哲学精神306

(三)东西方哲学精神分歧的原则308

(四)东西方哲学精神的分歧310

(五)中印哲学精神分途的原则313

(六)中印哲学精神的分途316

(七)作为中国哲学的目的之「人格完成」的三阶段319

(八)结论324

1995《儒家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吴汝钧著 1995 台湾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