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人生哲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一、关于人生哲学的若干思考1

(一) 人类对人生问题的探求由来已久1

(二) 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2

(三)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5

(四) 人生哲学有三种基本的观念形态7

(五) 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和开拓人生9

二、儒道人生哲学的总体比较11

(一) 天人关系论之比较观12

(二) 人生价值论比较观14

(三) 人生境界论比较观16

(四) 理想人格论之比较观19

(五) 人生修养论之比较观21

三、研究儒道人生哲学的意义与方法23

(一) 研究儒道人生哲学的意义23

(二) 研究儒道人生哲学的方法25

第二章 道家:老子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28

一、道 天道·人道30

(一) 道的提出及其内涵30

(二) 天道的规定性32

(三) 人道的规定性34

(四) 自然主义人性论35

(五) 道的复归与人性的复归36

二、生命意义和个体价值38

(一) 人类理性的觉醒38

(二) 人居四大之一的观念38

(三) 善救人无弃人的观念40

(四) 不信天命鬼神的观念41

(五) 人的个体价值的推崇43

三、婴儿境界和圣人人格44

(一) 婴儿境界和即自然境界45

(二) “复归于婴儿”的企求46

(四) 老子式圣人人格的设定47

(三) “小国寡民”的理想国47

(五) 老子式圣人人格的基本特征48

四、修养之方和摄生之道52

(一) 见素抱朴52

(二) 少私寡欲53

(三) 清静无为53

(四) 为而不争54

(五) 为而不有55

(六) 守柔处弱56

(七) 居上谦下56

第三章 道家:庄子逍遥天放的人生哲学56

(九) 无以生为,贤于贵生57

(八) 虚怀若谷57

(十) 长生久视,死而不亡59

五、特征·归宿·历史地位60

(一) 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60

(二) 隐士风貌的真实反映61

(三) 历史地位与理论价值62

一、道的自由和人的自由68

(一) 老子道论的意义与局限68

(二) 道的内存性的发现70

(三) “逍遥”与“天放”71

(四) 因性而行,顺性而动73

(五) 庄子自由观的批评75

二、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和苦乐观76

(一) 感性功原则与理性道义原则的扬弃76

(二) 无用之大用与有用之无用79

(三) 艺术精神与理智精神的对立81

(四) “至乐无乐”、“无为诚乐”82

(五) 庄子是准个人主义者吗?84

三、物我同一的境界说和人格说85

(一) “与天为徒”与“与人为徒”85

(二) “齐万物”与“等是非”86

(三) “心斋”与“坐忘”89

(四) “物化”与“无待”91

(五) 真人、至人、神人、圣人93

四、安之若命与安时处顺98

(一) 庄子命论的由来与特色99

(二)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101

(三)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101

(四) “顺人而不失己”104

五、全性保真和死生同状105

(一) “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105

(二) “形全精复”和“卫生之经”107

(三)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109

(四)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的辩证法111

(五) “死生如昼夜”与“死生无变于己”112

第四章 儒家:孔子知命有为的人生哲学116

一、性习·天命·知命有为118

(一) “性近习远”命题的深刻寓意118

(二) 传统天命观的变异120

(三) 传统天命观的认同123

(四) 乐天知命与安贫乐道124

(五) 殊途而同归125

二、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125

(一) 人贵物贱的观念126

(二) 重人生轻鬼神的观念127

(三) 尽人事知天命的观念128

(四) 人之主体性与独立性之肯定130

(五) 人的价值即人伦世界的价值131

三、道德境界与道德人格133

(一) 儒家对先王世界的追求133

(二) 孔子的道德境界与其心路历程134

(三)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一体化136

(四) 孔子式圣人人格的主要特征137

四、道德修养与道德践履143

(一) 孝悌乃为仁之本143

(二) 忠恕乃为仁之道145

(三) “推己及人”乃为仁之方146

(四) “五德”与“九思”146

(五) 求诸己而勿求诸人148

(六)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149

(七)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150

五、伦常本位与多面人152

(一) 伦常本位特征152

(二) 孔子形象的复杂性155

(三) 孔子的阶级性格157

第五章 儒家:孟子存心养气的人生哲学159

(一) 人性学说种种161

一、性善论新解161

(二) 性善论之要义162

(三) 性善论评析的理论前提164

(四) 性善论的建树及其缺陷167

二、重义轻利169

(一) 义利问题上的重义派(儒)、重利派(墨)、取消派(道)170

(二)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孟子对它的发展172

(三) 重义轻利观念的历史逻辑根由178

(四) 孟子义利观的时代意义179

三、忧患意识与“大丈夫”180

(一) 宗教的人文化与圣王分途181

(二) 悲天悯人与承担责任183

(三) 孟子之忧患意识和理想人格及其与孔子的比较184

(四) 不同背景的考察187

(五) 有益的启示190

四、养心与养气191

(一) “尚志”与“知言”191

(二) “养吾浩然之气”193

(三) 志气关系196

(四) “不动心”197

(五) “养心莫善于寡欲”200

(一) “乐道”概念的提出201

五、乐道精神201

(二)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202

(三) “与民偕乐”206

(四) “乐道”与“非乐”的对立207

(五) “乐道”与“忧道”的统一209

第六章 儒家:荀子化性起伪的人生哲学211

一、从“天人之分”到“人为天下贵”213

(一) 独树一帜的天人观214

(二) 关于“天”的唯物主义解释214

(三) “明于天人之分”217

(四) 人何以“最为天下贵”219

(五) “敬其在己”与“慕其在天”223

二、从“人性之恶”到“化性而起伪”225

(一) “察乎性伪之分”226

(二) “辨乎善恶之别”230

(三) “化性而起伪”234

三、“隆礼重法”239

(一) 礼法的起源241

(二) 礼法的内涵及其二者关系243

(三) 礼法的功用248

四、“成人”学说250

(一) 孔子论“成人”251

(二) 荀子论“成人”252

(三) 荀子与孔子“成人”观念之比较254

(四) “壹于道”与“正志行”256

(五) 音乐与性情陶冶、人格滋养257

五、荣辱观及其荀子人学的历史命运260

(一) “义荣”和“势荣”、“义辱”和“势辱”260

(二) 荀子人学的悲剧性命运262

第七章 结语264

一、道家人学的精神价值264

(一) 因性意识265

(二) 超越意识266

(三) 柔静意识267

(四) 宽容意识268

二、儒家人学的精神价值269

(一) 和谐意识270

(二) 人本意识271

(三) 忧患意识272

(四) 力行意识273

三、儒道人学的时代超越275

(一) 儒学复兴思潮的启示276

(二) 儒道人学的现代转化279

(三) 儒道人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联姻280

后记283

1992《儒道人生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邵汉明著 1992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人生哲学(1986 PDF版)
人生哲学
1986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儒家哲学( PDF版)
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 PDF版)
儒家哲学
人生哲学(1987 PDF版)
人生哲学
1987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儒道释与人生(1998 PDF版)
儒道释与人生
1998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1983 PDF版)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
1983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人道主义哲学(1990 PDF版)
人道主义哲学
1990 北京:华夏出版社
内圣外王  儒学人生哲理(1995 PDF版)
内圣外王 儒学人生哲理
199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人生哲学(1926 PDF版)
人生哲学
1926 商务印书馆
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1994 PDF版)
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
1994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人生哲理和医学道德(1986 PDF版)
人生哲理和医学道德
1986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儒家哲学(1936 PDF版)
儒家哲学
1936 上海:中华书局
人生哲学(1929 PDF版)
人生哲学
1929 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思想  儒道释(1998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 儒道释
1998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知录集释(1936 PDF版)
日知录集释
1936 国学整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