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求取 ⇩

第一章 办公自动化概述1

1.1 办公自动化概述1

1.1.1 引言1

1.1.2 办公自动化的概念1

1.1.2.1 办公自动化的定义1

1.1.2.2 办公自动化的要素3

1.1.2.3 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功能5

1.2.1 美国的办公自动化概况7

1.2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概况7

1.2.2 日本的办公自动化概况8

1.2.3 中国的办公自动化概况9

1.3 办公自动化系统举例10

1.3.1 县长办公系统的前景10

1.3.2 县长办公系统的业务内容分析10

1.3.3 某县长办公系统框图11

1.3.4 系统的特色12

第二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基本装备13

2.1.1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装备组成14

2.1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装备组成14

2.1.2 各类办公室的布局及设备17

2.2 计算机网络20

2.2.1 计算机网络结构和网络协议21

2.2.1.1 计算机网络结构22

2.2.1.2 计算机网络协议25

2.2.2 计算机局域网LAN31

2.2.2.1 访问控制方式32

2.2.2.2 IEEE802局域网协议36

2.2.2.3 Ethernet局域网41

2.2.2.3.1 Ethernet网络协议的信息包格式42

2.2.2.3.2 Ether Series基本硬件43

2.2.2.3.3 Ether Series基本软件46

2.2.2.4 Omninet局域网50

2.2.2.4.1 传输器51

2.2.2.4.2 Omninet网络协议信息包格式52

2.2.2.4.3 资源共享和电子邮政53

2.2.2.5 其他局域网56

2.2.3 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PABX56

2.2.3.1 脉冲编码调制PCM63

2.2.3.2 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工作原理67

2.2.3.2.1 存储程序控制SPC68

2.2.3.2.2 脉码调制数字接续网络69

2.2.3.2.3 公共信道信令系统72

2.3 主计算机和工作站77

2.3.1 主计算机77

2.3.1.1 计算机硬件78

2.3.1.1.1 运算器78

2.3.1.2 计算机软件79

2.3.1.1.2 控制器79

2.3.1.1.3 输入/输出器79

2.3.1.3 主机的选择80

2.3.2 终端和工作站85

2.3.2.1 终端86

2.3.2.1.1 终端的基本结构86

2.3.2.1.2 终端的功能和分类86

2.3.2.1.3 智能终端87

2.3.2.1.4 虚拟终端87

2.3.2.2 工作站WS88

2.3.2.2.1 文字处理工作站89

2.3.2.2.2 资料图像处理工作站89

2.3.2.2.3 设计工作站90

2.3.2.2.4 事务处理工作站91

2.3.2.2.5 语音工作站91

2.3.3 多功能工作站91

2.4 常用办公设备96

2.4.1 键盘96

2.4.1.1 键盘输入电路97

2.4.1.2 汉字键盘100

2.4.2 图像文字扫描机103

2.4.2.1 图像信号读取105

2.4.2.2 图像信号处理106

2.4.2.3 图像数据的压缩和解码110

2.4.2.4 图文扫描机的主要技术参数114

2.4.3 自动识别输入装置115

2.4.3.1 联机手写汉字输入器115

2.4.3.2 光学符号识别机OCR117

2.4.3.3 语音输入装置118

2.4.4 显示器119

2.4.4.1 显示和刷新119

2.4.4.2 字符产生120

2.4.4.3 逐行扫描控制121

2.4.4.4 屏幕刷新122

2.4.4.5 字符显示器的主要技术要求122

2.4.5 点阵打印机123

2.4.5.1 点阵打印原理123

2.4.5.2 点阵打印控制124

2.4.5.3 汉字点阵打印125

2.4.5.4 喷墨印字原理125

2.4.5.5 热敏印字原理127

2.4.5.6 静电印字原理127

2.4.6 复印机128

2.4.7 激光打印机132

2.4.8 传真机133

2.4.8.1 图文传真(三类)机的特点134

2.4.8.2 图文传真机的工作原理及组成134

2.4.8.3 感热记录的工作原理137

2.4.9 缩微设备139

2.4.9.1 缩微胶片140

2.4.9.2 缩微胶片的加工过程141

2.4.9.3 缩微胶片的阅读和检索142

2.4.10 电子轻印刷系统144

2.4.10.1 电子轻印刷系统的基本功能144

2.4.10.2 电子轻印刷系统的组成145

2.4.10.3 电子轻印刷系统的应用148

3.1.1 数据库基本概念150

3.1.1.1 名词解说150

第三章 办公自动化的技术基础150

3.1 数据库技术150

3.1.1.2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四大要素151

3.1.1.3 什么叫数据库151

3.1.1.4 关系数据库152

3.1.1.5 层次数据库155

3.1.1.6 网状数据库157

3.1.1.7 诸数据库比较158

3.1.1.8 中文数据库159

3.1.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160

3.1.2.1 DBMS的主要特性162

3.1.2.2 DBMS的发展趋势165

3.1.2.3 DBMS选择应注意事项167

3.1.3 数据库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171

3.1.3.1 集中式数据库系统(CDBS)171

3.1.3.2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DBS)172

3.1.3.4 管理信息系统173

3.1.3.3 数据处理系统173

3.1.3.5 远程情报检索系统176

3.1.3.6 决策支持系统177

3.1.4 数据库的设计177

3.1.4.1 数据模型内的关系177

3.1.4.2 实体-联系模型的描述179

3.1.4.3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179

3.1.4.4 数据库设计184

3.1.4.4.1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184

3.1.4.4.2 数据库设计的支援工具190

3.1.4.4.3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193

3.1.4.4.4 规范关系的数据库设计194

3.1.5 数据库的存取方法199

3.1.5.1 内部模型(物理模型)存取方法199

3.1.5.2 外部模型(用户视图)存取方法201

3.1.6 模型库、方法库及专家系统202

3.1.6.1 模型库202

3.1.6.2 方法库206

3.1.6.3 数据库(DB)、模型库(MB)、方法库(MEB或AB)之间的关系208

3.1.6.4 专家系统212

3.1.6.5 知识库216

3.2 软件工程技术220

3.2.1 应用软件开发指导原则221

3.2.1.1 应用软件的特点与分类221

3.2.1.2 应用软件开发原则222

3.2.1.3 软件工具综述224

3.2.2 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软件体系227

3.2.2.1 OA系统应用软件体系的层次结构227

3.2.2.2 OA系统各层次软件作用227

3.2.2.3 OA系统应用软件开发232

3.2.2.4 我国OA系统应用软件的现状及评价237

3.2.3 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接口技术242

3.3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243

3.3.1 概况243

3.3.1.1 文字信息处理所涉及的领域243

3.3.1.2 中文信息处理的特点243

3.3.2 OA系统汉字输入输出方法245

3.3.2.1 汉字键盘输入方法245

3.3.2.2 联机手写体输入方法249

3.3.2.3 光学汉字识别输入方法249

3.3.2.4 汉语语音识别输入方法250

3.3.3 办公自动化系统用的汉字字符集、标准编码及字体、字形、字号规范251

3.3.3.1 OA系统用的汉字字符集和标准编码251

3.3.3.2 OA系统用的汉字字体、字形及字号规范251

3.3.3.3 汉字代码252

3.3.3.4 OA系统汉字内部码254

3.3.4.1 中西文兼容技术定义258

3.3.4.2 扩充操作系统功能达到中西文兼容258

3.3.4 中国文兼容技术258

3.3.4.3 利用汉字终端实现中西文兼容259

3.3.4.4 接插兼容激光汉字印字机260

3.3.5 中文字处理技术260

3.3.5.1 对高级程序语言、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汉字化要求260

3.3.5.2 文字处理技术260

3.3.6 表格处理263

3.3.6.1 表格处理方法263

3.3.6.2 表格处理软件264

3.3.6.3 表格处理软件的设计考虑267

3.3.7 文档处理271

3.3.7.1 文档处理的一般概念271

3.3.7.2 档案数据库设计275

3.3.7.3 计算机公文管理278

3.4 图形与图像处理技术282

3.4.1 图形与图像处理282

3.4.1.1 图形与图像处理功能282

3.4.1.2 图形输入/输出设备283

3.4.1.3 图像处理283

3.4.2.1 图形显示原理287

3.4.2 计算机制图287

3.4.2.2 交互式作图技术292

3.4.2.3 图形的几何变换296

3.4.3 图形与图像处理应用299

3.4.3.1 Lotus 1-2-3的图形功能300

3.4.3.2 办公室布局图的设计301

3.4.3.3 图像处理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301

3.5.1 人-机工程302

3.5 人机工程--界面技术302

3.5.1.1 人机工程的研究内容303

3.5.1.2 人机工程的研究方法304

3.5.1.3 人机系统设计305

3.5.1.4 人机系统的标准与可靠度307

3.5.2 办公自动化人机系统307

3.5.2.1 人与机器的特征机能比较307

3.5.2.2 办公自动化人机系统的功能309

3.5.2.3 办公自动化人机系统中的接口309

3.5.3.1 人的视觉特性311

3.5.3 显示装置设计原则311

3.5.3.2 显示装置设计317

3.5.3.3 报警信号设计319

3.5.4 操作装置设计原则320

3.5.4.1 人的操作动作320

3.5.4.2 操纵装置设计323

3.5.4.3 键盘的设计326

3.5.5 界面设计329

3.6.1 安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地位331

3.6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与保密331

3.6.1.1 影响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的因素332

3.6.1.2 加权对安全的作用333

3.6.1.3 加密对安全的作用335

3.6.1.4 OA系统的安全设计原则339

3.6.1.5 OA系统的安全、侦察、监视和记录340

3.6.2 OA系统的物理安全341

3.6.2.1 OA系统的环境安全341

3.6.2.2 设备安全342

3.6.2.3 软件安全342

3.6.2.4 供电安全342

3.6.2.5 空气调节与净化343

3.6.2.7 防火344

3.6.2.6 电磁屏蔽344

3.6.2.8 水灾防护345

3.6.2.9 风暴防护345

3.6.2.10 地震防护345

3.6.2.11 介质库345

3.6.2.12 机房工作区与出入门卫制346

第四章 事务管理型办公自动化系统347

4.1.1.1 办公室分类348

4.1 办公事务管理系统348

4.1.1 办公与管理348

4.1.1.2 办公室功能要求349

4.1.1.3 办公室特点及其基本要素350

4.1.2 办公室人员构成及其工作时间分析353

4.1.2.1 我国办公人员划分353

4.1.2.2 办公人员工作时间分析354

4.1.2.3 人员构成对OA系统的影响356

4.1.3.2 OA系统发展层次结构362

4.1.3 办公室层次结构362

4.1.3.1 OA技术层次结构362

4.1.3.3 OA系统管理层次结构364

4.1.3.4 各种模式的相互关系366

4.1.3.5 我国企业管理组织形式372

4.1.4 功能模式介绍372

4.1.4.1 BOA模式372

4.1.4.2 DOA模式373

4.1.4.3 OAS模式374

4.2 事务型办公系统375

4.1.4.4 IOA模式375

4.2.1 功能模式376

4.2.2 物理组成377

4.3 管理型办公系统379

4.3.1 管理控制型办公系统379

4.3.1.1 功能模式379

4.3.1.2 物理组成380

4.3.1.3 硬件配置基本模式383

4.3.2.1 外部条件分析385

4.3.2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条件385

4.3.2.2 内部条件386

4.3.3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建议388

4.3.3.1 系统分析建议388

4.3.3.2 系统需求说明的建议389

4.3.3.3 概要设计的建议390

4.4 决策型办公系统391

4.4.1 功能模式392

4.4.3 软件系统393

4.4.2 物理组成393

4.5 办公室模式与模型396

4.5.1 模式与模型396

4.5.1.1 对办公室模式和模型的要求396

4.5.1.2 总体的模式397

4.5.1.3 办公室模型介绍397

4.5.2 办公信息401

4.5.2.1 信息技术401

4.5.2.2 办公室信息403

4.5.2.3 信息流程406

4.5.3.1 基本概念407

4.5.3 信息流模式407

4.5.3.3 行政组织系统的信息流408

4.5.3.2 企业组织系统的信息流408

4.5.4 过程模式411

4.5.4.1 决策制定过程411

4.5.4.2 辅助决策过程413

4.5.4.3 公文办理过程414

4.5.4.4 办公事务处理过程414

4.5.4.5 管理控制过程414

4.5.4.7 模式小结415

4.5.4.6 机关行政事务处理过程415

4.5.4.8 综合处理中心419

4.6 我国办公自动化模式探讨420

4.6.1 政府机构办公自动化模型421

4.6.1.1 政府管理机构421

4.6.1.2 初级办公自动化系统422

4.6.1.3 低级办公自动化系统424

4.6.1.4 中级办公自动化系统430

4.6.1.5 高级(部、委级)办公自动化系统441

4.6.2.1 概述444

4.6.2 企业型办公自动化系统444

4.6.2.2 小型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447

4.6.2.3 中型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453

4.6.2.4 大型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455

4.7 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开发460

4.7.1 数据与信息460

4.7.1.1 信息的特征461

4.7.1.2 信息的分类462

4.7.1.3 信息的属性462

4.7.2 信息管理的基本构成与功能465

4.7.1.4 信息集合的属性465

4.7.2.1 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466

4.7.2.2 企业中管理信息的特点467

4.7.2.3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468

4.7.2.4 信息在管理中的应用469

4.7.2.5 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472

4.7.2.6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473

4.7.2.7 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影响473

4.7.3.1 系统开发的技术必要性474

4.7.3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及基本要求474

4.7.3.2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475

4.7.3.3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要求476

4.7.4 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原则、工具和方法477

4.7.4.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几个原则477

4.7.4.2 管理信息系统的工具和方法480

4.8 系统分析482

4.8.1 确定任务阶段482

4.8.2 初步调查阶段484

4.8.3 提出建议方案阶段493

4.8.3.1 确定目标494

4.8.3.2 确定系统的范围和功能495

4.8.3.3 确定建议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子系统划分497

4.8.3.4 计算机系统的初步配置501

4.8.3.5 提出系统开发课题小组组织方案502

4.8.3.6 制定系统开发课题进度计划503

4.8.4 可行性分析阶段503

4.8.4.1 技术能力上的可行性分析503

4.8.4.2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的可行性分析503

4.8.4.3 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504

4.9 系统设计508

4.9.1 详细调查509

4.9.1.1 功能调查509

4.9.1.2 业务调查509

4.9.1.3 信息调查511

4.9.1.4 处理调查512

4.9.2 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512

4.9.2.2 系统的功能逻辑设计513

4.9.2.1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513

4.9.3 过程处理设计514

4.9.3.1 处理模块的划分原则514

4.9.3.2 编写处理划分一览表514

4.9.3.3 处理描述515

4.9.4 数据处理518

4.9.4.1 数据的组织和存储518

4.9.4.2 数据存储的分析和描述520

4.9.4.3 数据的整理和汇总523

4.9.4.5 数据存储的逻辑分析与设计的一种方法525

4.9.4.4 数据存储子系统的逻辑设计525

4.9.5 系统控制结构设计528

4.9.5.1 系统的物理设计528

4.9.5.2 系统的屏幕逻辑设计529

4.9.5.3 子系统控制结构设计和屏幕逻辑设计529

4.9.6 处理过程设计529

4.9.7 输入输出设计531

4.9.7.1 输出设计531

4.9.7.2 输入设计533

4.9.8.1 概述534

4.9.8 文件设计534

4.9.8.2 文件组织方法的选择535

4.9.8.3 文件属性的描述538

4.9.8.4 文件记录内容的描述538

4.9.9 程序设计539

4.9.9.1 程序总体设计539

4.9.9.2 编写程序设计任务书539

4.9.10 详细设计资料的整理540

5.1.1.1 概述543

5.1.1 决策支持系统的特性543

5.1 决策型支持系统543

第五章 决策支持型办公自动化有关方法543

5.1.1.2 DSS的特性544

5.1.2 决策支持系统的构成546

5.1.2.1 DSS的组成546

5.1.2.2 DSS的3种技术等级551

5.1.3 DSS中的数据库管理553

5.1.3.1 在DSS中数据库管理的重要性553

5.1.3.2 在DSS中数据库部件的设计553

5.1.4.2 对DSS的模拟要求555

5.1.4 DSS中的模型管理555

5.1.4.1 对DSS中模拟的重要性555

5.1.4.3 对模型库部件的设计557

5.2 系统预测技术559

5.2.1 系统预测技术的概述559

5.2.1.1 预测及其基本原理559

5.2.1.2 预测的任务和作用559

5.2.1.3 预测技术的分类和特点560

5.2.1.4 预测的过程和步骤561

5.2.2 定性预测方法562

5.2.2.1 专家预测法563

5.2.2.2 特尔菲法563

5.2.2.3 主观概率预测法565

5.2.2.4 寿命周期预测法565

5.2.2.5 相互影响分析预测法567

5.2.3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568

5.2.3.1 时间序列模型569

5.2.3.2 平均数预测方法570

5.2.3.3 移动平均数预测法572

5.2.3.4 指数平滑预测法576

5.2.4 因果关系分析法580

5.2.4.1 回归分析580

5.2.4.2 一元线性回归法581

5.2.4.3 多元线性回归法584

5.2.4.4 非线性回归法585

5.2.5 马尔柯夫分析预测方法587

5.2.5.1 马尔柯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588

5.2.5.2 市场占有率的预测模型589

5.2.5.3 市场占有率平衡状态分析591

5.2.5.4 最有利的对策分析592

5.2.6 技术预测方法593

5.2.6.1 类推预测法593

5.2.6.2 趋势外推预测法594

5.2.6.3 相关树法598

5.3.1.1 决策的作用600

5.3.1.2 决策概念600

5.3.1 系统决策技术600

5.3 系统决策技术600

5.3.1.3 决策原则601

5.3.1.4 决策系统与决策过程603

5.3.1.5 决策模型604

5.3.1.6 决策技术分类605

5.3.2 确定性决策方法606

5.3.3 风险性决策方法607

5.3.3.1 期望值准则607

5.3.3.2 合理准则613

5.3.3.4 优势准则614

5.3.3.3 最大可能性准则614

5.3.3.5 意向水平准则616

5.3.3.6 培欣决策准则617

5.3.4 不确定型决策技术622

5.3.4.1 悲观准则622

5.3.4.2 乐观准则622

5.3.4.3 折衷准则622

5.3.4.4 遗憾准则623

5.3.4.5 效用准则624

5.3.5 决策树625

5.3.5.1 决策树的结构626

5.3.5.2 决策步骤626

5.3.6 博弈性决策630

5.3.6.1 基本原理630

5.3.6.2 博弈论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636

5.3.7 动态规划法639

5.3.7.1 动能规划网络决策模型639

5.3.7.2 动能规划网络决策实例641

5.3.8 领导在决策中的职责642

5.3.8.2 领导者职责643

5.3.8.1 决策中的几个问题643

5.3.8.3 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645

5.4 系统网络分析技术646

5.4.1 网络计划技术概述646

5.4.1.1 网络计划技术发展的历史646

5.4.1.2 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647

5.4.1.3 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648

5.4.2 网络图的组成及绘制648

5.4.2.1 网络图组成648

5.4.2.2 绘制网络图的基本规则651

5.4.2.3 网络图的绘制655

5.4.2.4 网络图种类657

5.4.3 网络图的参数计算658

5.4.3.1 主要时间参数658

5.4.3.2 网络参数的计算方法661

5.4.4 任务在规定日期实现的概率668

5.4.4.1 作业时间的确定668

5.4.4.2 任务在规定日期实现的概率669

5.4.5 网络计划的优化673

5.4.5.1 时间优化674

5.4.5.2 网络执行过程中的检查与调整676

5.4.5.3 时间-资源优化678

5.4.5.4 时间-费用优化679

5.4.6 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683

5.4.6.1 网络技术的实施步骤684

5.4.6.2 网络技术的实施过程中的管理686

5.4.6.3 网络计划技术应用示例687

5.5.1 线性规划所研究的目标689

5.5 线性规划689

5.5.2 资源的最优利用问题690

5.5.3 生产任务的合理分配690

5.5.4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建立690

5.5.4.1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基本结构690

5.5.4.2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建立691

5.5.5 图解法699

5.5.5.1 确定模型的可行解区699

5.5.5.2 从可行解区上找最优解700

5.5.6 单纯形法求解703

5.5.6.1 列初始单纯形表704

5.5.6.2 第二表的建立705

5.5.6.3 第三表的建立707

5.5.6.4 其他类型问题解法709

5.5.7 对偶原理713

5.5.7.1 对偶问题举例713

5.5.7.2 原始问题转化为对偶问题714

5.5.7.3 原始问题最优解与对偶问题最优解的关系716

5.5.8.1 物资调运问题的数学模型718

5.5.8 表上作业法718

5.5.7.4 对偶问题的经济解释--影子价格718

5.5.8.2 表上作业方法介绍719

5.5.9 图上作业法726

5.5.9.1 流向画法有关规定727

5.5.9.2 具体作图法728

5.6 系统价值分析技术734

5.6.1 价值分析的基本程序与指导原则734

5.6.1.1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734

5.6.1.2 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738

5.6.1.3 价值工程的指导原则739

5.6.2 价值分析对象的选择740

5.6.2.1 价值工程对象选取的一般原则741

5.6.2.2 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技术方法742

5.6.3 系统的功能分析750

5.6.3.1 功能分类750

5.6.3.2 功能定义751

5.6.3.3 功能整理752

5.6.3.4 功能的评价754

5.6.4.1 制定改进方案的过程762

5.6.4 制定改进方案762

5.6.4.2 制定改进方案的途径763

5.6.4.3 制定改进方案的方法763

5.6.5 方案评价764

5.6.5.1 概略评价765

5.6.5.2 详细评价766

5.6.5.3 综合评价770

5.6.5.4 价值分析成果总评777

第六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实施、系统评价、系统选择及系统维护和系统保护779

6.1.1.1 工程作业流780

6.1 系统实施780

6.1.1 工程组织780

6.1.1.2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及人员构成781

6.1.1.3 工作量分析781

6.1.2 实施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782

6.1.2.1 系统实施设计782

6.1.2.2 数据准备与现场调整787

6.1.2.3 编制使用说明书与系统运行制度787

6.1.2.5 系统转换788

6.1.2.4 宣传教育788

6.1.2.6 系统的验收791

6.1.3 系统实施设计实例791

6.1.3.1 系统的资源要求791

6.1.3.2 现场条件792

6.1.3.3 系统保护及入口设计793

6.1.3.4 系统的逻辑控制功能794

6.1.3.5 数据及文件准备方案794

6.1.3.6 现场调整方案795

6.1.3.8 附件796

6.1.3.7 系统试运行方案796

6.2 系统评价797

6.2.1 管理信息系统职能评价798

6.2.1.1 工程系统的评价798

6.2.1.2 评价与系统开发的关系798

6.2.1.3 信息管理系统的评价799

6.2.1.4 管理信息系统职能的评价799

6.2.2 现有硬件和软件系统评价800

6.2.2.1 性能监督器的运行800

6.2.3 新建或更新硬件/软件系统的评价802

6.2.2.2 采用系统日记和观测进行评价802

6.2.2.3 进度计划分析802

6.2.3.1 工作小组803

6.2.3.2 可行性分析803

6.2.3.3 费用/效益分析803

6.2.3.4 制订硬件/软件系统所需规格表和征集系统报价804

6.2.3.5 报价建议的评价806

6.2.4 信息系统的应用评价808

6.2.4.2 运行评价809

6.2.4.1 技术评价809

6.2.4.3 经济评价810

6.2.5 方案费用/效益分析812

6.2.5.1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效益量化812

6.2.5.2 直接估计应用的价值812

6.2.5.3 小于/大于费用法812

6.2.5.4 供选设计方案的费用/效益分析813

6.3.1 系统应用软件的选择814

6.3 系统选择814

6.3.1.1 生产计划和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评价和选择方法815

6.3.1.2 标准软件包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判据)821

6.3.2 硬件系统配置的确定825

6.3.2.1 概述825

6.3.2.2 输入和输出设备825

6.3.2.3 外存储器828

6.3.2.4 中央处理器828

6.3.2.5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效能简介830

6.4.1 系统维护831

6.4 系统维护831

6.4.2 作业调度833

6.5 系统保护835

6.5.1 输入错误835

6.5.2 文件错误835

6.5.3 口令保护836

6.5.4 双工后备837

6.5.5 分布处理837

6.5.6 数据检查838

7.1 生命周期法841

第七章 办公自动化总体系统设计841

7.1.1 各个阶段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842

7.1.2 系统分析阶段843

7.1.3 系统设计阶段853

7.1.4 系统实施阶段866

7.1.5 系统评价866

7.2 工程设计法866

7.2.1 建立办公模型866

7.2.2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配置870

7.3 设计实例873

1990《信息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邓良弟等编著 1990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1998 PDF版)
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
1998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灵通的信息网:计算机与办公室自动化( PDF版)
灵通的信息网:计算机与办公室自动化
江苏美术出版社
灵通的信息网  计算机与办公室自动化( PDF版)
灵通的信息网 计算机与办公室自动化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办公自动化( PDF版)
办公自动化
科海培训中心资料组
漫话明清小说(1991 PDF版)
漫话明清小说
1991 北京:中华书局
办公自动化(1990 PDF版)
办公自动化
1990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中国刑事法律(1999 PDF版)
中国刑事法律
1999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图书馆自动化新论  信息管理自动化(1998 PDF版)
图书馆自动化新论 信息管理自动化
1998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电力工业信息管理自动化(1989 PDF版)
电力工业信息管理自动化
1989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小水珠漫游记(1986 PDF版)
小水珠漫游记
1986 北京:气象出版社
办公自动化原理(1987 PDF版)
办公自动化原理
1987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办公自动化(1988 PDF版)
办公自动化
1988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Outlook 97中文版操作指南(1998 PDF版)
Outlook 97中文版操作指南
1998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办公与管理自动化系统(1989 PDF版)
办公与管理自动化系统
1989 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
办公自动化(1996 PDF版)
办公自动化
199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