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求取 ⇩

引言1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1

二、封闭式封建帝国由盛转衰4

三、西方侵略者觊觎中国7

四、清廷的闭关政策9

第一章 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12

第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12

一、非法的鸦片贸易与禁烟运动12

二、鸦片战争23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31

第二节 中法之战和甲午之役38

一、边疆危机38

二、中法战争43

三、中日甲午战争47

第三节 庚子云风56

一、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57

二、八国联军战争60

三、沙俄出兵强占我国东北66

第四节 二十世纪初列强的侵略活动68

一、日俄战争68

二、英国对西藏的侵略69

三、俄国对外蒙古和新疆的侵略扩张71

四、日本侵占山东72

第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的变化75

一、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独立主权的丧失75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75

二、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78

三、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82

第二节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85

一、洋务派与洋务运动85

二、洋务派创建的军事工业89

三、洋务派兴办的近代民用企业94

四、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99

五、以轻工业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00

一、列强在华投资的概况和特点102

第三节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输出资本102

二、外资逐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103

三、帝国主义对中国国内外贸易的控制109

第四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111

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111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其特点116

第五节 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18

一、中国的资产阶级118

二、中国的无产阶级121

一、清代中期的政府机构和军事制度126

第三章 晚清的政治126

第一节 晚清的政府机构与军事制度的变化126

二、晚清政府机构的变化128

三、晚清军事制度的演变132

第二节 辛酉政变139

一、政变发生的根源140

二、政变的酝酿与发动145

三、政变的性质及其结果147

一、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矛盾斗争149

第三节 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149

二、“塞防”与“海防”之争152

三、清流派与洋务派的矛盾155

四、慈禧的排除异己157

第四节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58

一、清政府的“新政”159

二、清廷的“预备立宪”164

第一节 震撼神州的太平天国革命之勃兴172

一、革命的酝酿172

第四章 社会巨变中的农民运动172

二、前期革命战争概观182

三、太平天国的纲领与政策的实施191

第二节 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亡198

一、领导集团内部的分裂198

二、一度中兴的政治局面205

三、后期的军事战场209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212

第三节 反对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216

一、外国教会的侵略罪行217

二、连绵不断的反教会侵略的斗争220

三、对反洋教斗争的认识226

第四节 席卷北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228

一、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228

二、义和团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发展232

三、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清政府236

四、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241

第五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243

一、农民革命斗争高涨的原因244

二、农民各种方式的反抗斗争245

三、辛亥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特点250

四、辛亥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意义251

第五章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与变法实践254

第一节 维新思想先驱者的变法思想254

一、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变法呼声254

二、《校邠庐抗议》中的改革思想262

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265

第二节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65

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出现266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基本内容270

四、早期维新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局限275

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276

一、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和维新运动的酝酿277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和维新运动的高涨281

三、变法维新思想与顽固守旧思想的斗争285

四、百日维新及其失败287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291

第四节 辛革亥命时期的立宪派宪政运动294

一、立宪派及其社会阶级基础294

二、立宪运动及其失败295

三、立宪派和宪政运动的历史作用297

第六章 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尝试302

第一节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302

一、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302

二、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307

三、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313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集结321

第二节 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325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325

二、大论战——民主共和方案的胜利331

三、革命派发动的起义335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339

一、辛亥革命爆发及其迅速发展340

二、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和袁世凯窃取政权346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50

第四节 民国初年的政治355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355

二、民国初年的国家机构和文官制度362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余波367

一、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二次革命367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373

三、段祺瑞的独裁卖国与护法运动384

一、龚自珍、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394

第一节 近代中国哲学中的进化论思想394

第七章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和教育394

二、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的进化论思想397

三、孙中山的进化论与民生史观401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文学与史学403

一、近代中国的诗歌、戏剧和民间文学403

二、近代中国的小说406

三、近代中国的史学408

一、西方科学知识的大量传入411

第三节 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411

二、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415

第四节 近代中国的教育419

一、从鸦片战争到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419

二、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及其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423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426

第五节 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429

一、新文化运动的起因430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431

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36

1990《近代中国》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月清主编;吴云明等编著 1990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近代史(1984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4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1960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60 沈阳:辽宁大学
中国近代史(1949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49 华东新华书店
近代中国史(1941 PDF版)
近代中国史
1941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近代的中国(1983 PDF版)
近代的中国
198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99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99 长沙:岳麓书社
中国近代史(1984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4 北京:红旗出版社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1995 PDF版)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
1995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1988 PDF版)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
1988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百年简史(1984 PDF版)
中国近百年简史
198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87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7 长沙:岳麓书社
中国近代史(1977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77 北京:中华书局
近代中国(1990 PDF版)
近代中国
1990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79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79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