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求取 ⇩

导言1

一 什么是中国近代史1

二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4

第五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9

三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代史9

第一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1840-1864)12

第一章 鸦片战争12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中国12

一 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2

二 衰老腐败的清王朝及其闭关政策15

三 可耻的鸦片贸易及其危害18

四 严厉的禁烟运动21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鸦片战争26

一 林则徐领导广州军民挫败英国的武装挑衅26

二 鸦片战争的经过27

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34

四 鸦片战争的性质及中国战败的原因35

第三节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6

一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36

二 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38

三 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继续41

四 学习西方的新思潮43

第一节 革命的酝酿和洪秀全的早期革命活动49

一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了国内阶经及矛盾的尖锐化49

第二章 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49

二 洪秀全的早期革命活动50

第二节 金田起义和定都南京55

一 金田起义和永安建制55

二 挺进两湖和定都南京59

三 北伐和西征62

四 各地各族人民起义66

一 《天朝田亩制度》68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政策68

二 其他制度、政策和措施70

三 对外政策74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沙俄鲸吞我国大片领土75

一 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75

二 沙俄侵占我国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和人民的反抗斗争84

三 辛酉政变和中外反革命势力开始勾结89

一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92

二 太平天国后期艰苦卓绝的斗争96

三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102

四 太平天国的衰落和失败105

第六节 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113

一 失败原因113

二 历史意义115

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19世纪60年代初-90年代初)119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19

第一节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迅速加深和自然经济的日趋解体119

一 资本主义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扩大119

二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21

三 自然经济的日趋解体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124

第二节 洋务运动126

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126

二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31

三 洋务运动的评价141

第三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42

一 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142

二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144

三 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145

第一节 边疆危机和反侵略斗争148

一 日、美侵略台湾148

第四章 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148

二 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150

三 英、俄侵略西藏151

四 俄、英侵我西北边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152

五 各地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158

第二节 中法战争160

一 黑旗军助越抗法160

二 中法战争的爆发161

三 中国军民重创侵略者164

三 清政府的屈辱议和166

一 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预谋169

第五章 中日甲午战争169

第一节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169

二 甲午战争的过程170

第二节 《马关条约》和三国干涉还辽178

一 《马关条约》及其严重后果178

二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181

第三节 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82

一 清政府出卖台湾和全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82

二 台湾人民喋血抗战184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社会187

一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87

第六章 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运动187

第三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1895-1901)187

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8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酝酿和发展200

一 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00

二 康有为的早期变法活动和变法理论203

三 维新运动的逐步高涨212

四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220

第三节 百日维新224

一 变法纲领224

二 百日维新228

三 戊戌政变232

四 戊戌维新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236

第七章 自发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41

第一节 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241

一 义和团运动爆发时的国内外形势241

二 义和团的由来243

三 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245

四 义和团在津、京等地的发展249

第二节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义和团的英勇抗击255

一 八国联军的武装进犯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255

二 清政府的“宣战”和地方督抚的“东南互保”257

三 义和团在京、津浴血奋战261

第三节 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义和团和《辛丑条约》的签订264

一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264

二 中外反动派对义和团的联合镇压267

三 沙俄强占我国东北268

四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严重影响270

五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沉痛教训272

第一节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酝酿275

一 民族灾难的加深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275

第八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275

第四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1901-1912)275

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284

三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和兴中会的成立287

四 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崛起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形成291

五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成立295

第二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302

一 孙中山创立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302

二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305

三 革命派和保皇派的大论战309

四 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315

五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资产阶级上层的立宪运动324

六 革命前夜的群众斗争和保路运动329

第三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革命风云333

一 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333

二 各省革命风云和各种政治势力登台表演340

三 袁世凯在中外反动势力支持下东山再起344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346

一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346

二 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49

三 “南北议和”和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352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358

一 历史意义358

二 经验教训359

第五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1912-1919)362

第九章 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统治和新文化运动362

第一节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和革命党人的继续斗争362

一 袁世凯的政治独裁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破灭362

二 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366

三 袁世凯的“皇帝梦”和日本的“二十一条”369

四 护国战争和洪宪帝制的覆灭373

第二节 军阀割据和护法运动377

一 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割据377

二 “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378

三 段祺瑞卖国独裁和护法运动380

一 反对沙俄侵略我国北部边疆的斗争383

第三节 各族人民保卫边疆的斗争383

二 反对沙俄侵略新疆的斗争385

三 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斗争386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387

一 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387

二 新文化运动392

三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400

第一节 近代哲学、史学和文学404

一 哲学404

第十章 近代中国的文化404

二 史学408

三 文学410

第二节 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413

一 近代中西科学技术的差距413

二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414

三 近代教育416

附录420

一 清室世系表420

二 综合思考题421

三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422

四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423

1990《中国近代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开秦主编 1990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近代史(1984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4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1976.04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76.04 東方書店
中国近代史(1960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60 沈阳:辽宁大学
中国近代史(1949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49 华东新华书店
近代中国史(1941 PDF版)
近代中国史
1941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88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84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4 北京:红旗出版社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1995 PDF版)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
1995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92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92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87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7 长沙:岳麓书社
中国近代史(1977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77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近代史(1985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5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79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79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1983 PDF版)
中国近代史
1983 北京:中华书局